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创造》2006,(3)
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相似文献   

2.
杨春燕 《传承》2008,(18):132-133
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更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四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反哺"农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更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四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反哺"农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一号文件”启动新农村建设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  相似文献   

5.
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但从各地的实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不足;二是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四是民生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五是缺乏推动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矫正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坚持舆论先导,进一步凝聚新农村建设的共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三是坚持各方参与,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四是坚持全面进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政策速递     
《公民导刊》2006,(11):57-57,58
国务院通知要求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国务院日前发出《关于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民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应当强调自谋发展、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倡新风,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框架。自谋发展,就是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项目,扩大经济总量和规模,着力培育当地产业支撑,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建好新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做大龙头企…  相似文献   

9.
《今日浙江》2006,(1):4-5
着力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实施“强龙兴农”工程,着力培育百万农民专业大户和1万家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块状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防灾防病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和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推进农村公  相似文献   

10.
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竭动力。农业发展的动力、农民的积极性来源于改革,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十一五”时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继续推进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十一五”时期的农村改革,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的实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的"输血"模式具有政府推动主导总揽、农民参与有限却持欢迎态度、建设成效短期显著和实施范围重点选择等特点。尽管这种建设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和缺陷,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应对其不断改造和优化,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萍霞 《桂海论丛》2006,22(4):22-24
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必须建立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  相似文献   

13.
6、进城农民平等意识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的矛盾,促使部分进城农民非法致富动机扩张一直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不容易体会到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不平等,而一旦走进城市试图生存下来的时候,进城农民就会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平等产生强烈的震撼。在城市,工作肯干并有效率的“农民工”往往受到带有歧视性的雇用,工资低,待遇差,大多只能干“累、脏、差”的活,多劳少得,缺少福利,缺乏安全感;相反,一些不肯出力而“混日子”的城市“固定工”,由于具有“高附加值的社会身份”,往往向管理、技术的工作岗位聚集,得到的报酬也往往较高。由此形成二者工资待…  相似文献   

14.
黄筱娜 《桂海论丛》2007,23(6):77-80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指标,其中,“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和外在形象。乡风是否文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乡风文明”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之中。因此,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A Long-Term Goal     
With the unprecedented victory against poverty that benefited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history, China’s development vision has now shifted its focus to rural vitalization.The government has been seeking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e through modernization,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and ensure prosperity for farmers. However,most rural areas are still far from meeting the target in all aspects.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统帅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纲领,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确保党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大力增强执政为民意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民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的;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甘肃在改革和发展中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重点突破,有步骤、分阶段去解决。只有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发展、改革两面旗帜,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保证,结合甘肃实际,"两抓"、"两放",即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下放国有企业管理权,下放干部管理权,才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搞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必须确定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代表人民群众办好"实事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