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司马迁名著《史记一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鸿门宴”事件的发生与严重泄密关系密切,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训,令人深思。 一是刘邦军中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泄漏了军事秘密。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率先入关破秦,按约定刘邦理应为王。而此时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自然不服气,与刘邦争王是不可  相似文献   

2.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3.
刘邦的“五湖四海”刘邦打败项羽以后,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招待功臣和将领,开庆功大会。酒行数巡,刘邦忽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史记·高祖本纪》)谋臣将领们听了,都一味颂扬刘邦的功德,刘邦觉得大家都没说到点子...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不足10万兵力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拥有40万大军的项羽,创造了“以弱胜强”的优秀战例。 刘邦所以能击败强大楚军的重要秘诀,就是他用兵始终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正如《孙子兵法》云:“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一方面,刘邦重用的能人战将如陈平、韩信等人,都是来自项羽内部,这些人对项羽用兵及楚军内情都了如指掌,因此,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曾经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刘邦 ,说他是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 ,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出身农民 ,文韬武略难称超群 ,可是他却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乘机举兵 ,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最终亡秦灭楚 ,“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天下 ,原因可能很多 ,愚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敢于使用某些方面比自己高明的部下 ,这也是刘邦用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公元前200年 ,刘邦即皇帝位 ,为了总结楚汉战争的经验 ,一天 ,他在洛阳南宫请文臣武将喝酒。席间 ,刘邦问大家 :你们说我所以能得天下 ,究竟是什么原因?项羽当初…  相似文献   

6.
不少人都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个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搞后勤的能手。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有一天,在皇宫里大宴群臣时说:“各位大臣可以毫不隐讳地议论一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大臣们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称赞刘邦体恤百姓,善于用人,赏罚严明,所以能得天下;项羽有勇无谋,嫉贤妒能,不善于用人,所以他不能得天下!汉高祖刘邦听后说:“你们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方面。要说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找不如张良;要说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响,我不如萧何;要…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3年,楚汉两军对峙,难分胜负。于是刘邦和项羽讲和,签订协议:以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西边属汉,东边属楚。项羽归还人质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各自收兵,遣散士兵回家安居乐业。鸿沟协议签订后,项羽遣散楚兵回江东。这时刘邦撕毁协议,趁项羽退兵时,发动进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规则的不被遵守。  相似文献   

9.
论人才与用人之道翟耀翎,张玉福一番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要涉及到一个用人之道的问题。历史上刘、项争天下,刘邦终于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为什么刘邦能打败项羽?原因很多,但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刘邦善于用人。试想,萧何、张良...  相似文献   

10.
汉高祖刘邦靠着淮阴侯韩信的善战,最终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劳是最大的。司马迁说,韩信的功劳可以和周公、召公及姜太公相提并论。然而他的结局却很悲惨。  相似文献   

11.
秦亡后,楚、汉争雄。起初,军事实力楚强汉弱(楚军40万人,汉军10万人),而楚终为汉所灭,其胜败之机何在呢?各有各的说法。项羽自恃“力拔山兮气盖世”,宣扬他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因此,他对最后的覆亡只能归因于天意:“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说明他输得糊里糊涂,至死不悟。汉高祖刘邦于胜利后置酒南  相似文献   

12.
“把目光投向西部,在咸阳收获财富。”咸阳市委书记宋洪武、市长张立勇以充满激情与诱惑的口吻在“中西部企业与台商恳谈会”上推介咸阳。这是不久前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的一幕。为鼓励台商前往咸阳投资,他们与台商座谈时讲述了一段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故事:“2000多年前,刘邦和项羽曾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如今,广大台湾朋友先到咸阳,就一定能够收获财富,就一定有望成为企业之王。”咸阳市委、市政府的梦想是将“中国第一帝都”——咸阳打造成为继东莞、昆山之后第三个台商聚集地。台商投资大陆路线图历史的选择最终都不是偶然…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 2 0 2年 ,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夺得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大封群臣 ,将负责汉军后勤的萧何推为灭楚首功 ,并赐给带剑穿履上殿 ,入朝不必奔趋的特殊礼遇。  刘邦之所以如此推重萧何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后勤在灭楚战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决定的。  公元前 3世纪初 ,“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到刘邦入咸阳、灭秦朝的公元前 2 0 6年 (汉王元年 ) 1 0月 (秦历以 1 0月为岁首 ,1 0月相当于公元前 2 0 7年1 1月 ) ,只剩下项羽、刘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及一些小的割据势力 ,项、刘相争已箭在弦上。  就当时的力量对比看 ,项羽军 40万 ,巨鹿一战 …  相似文献   

14.
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即借别人之力,实现自己企图的一种谋略。此谋略在谍报战中的运用屡见不鲜,并可分为很多种情况。有的是在危急中为自保借刀杀人;有的是策反不成借刀杀之;有的是借故刀处置叛逃者;有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设计谋借刀除去敌国贤能之士…… 凡实施“借刀杀人”之谋略者,其方法手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制造谣言。制造谣言是“借刀杀人”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刘邦通过设宴造谣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项羽派间谍到刘邦那里,刘邦设宴招待,几句寒暄之后…  相似文献   

15.
2100多年前,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成为后人不尽的话题。项羽被描绘成悲剧英雄,“霸王别姬”之戏长演不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词流传天下。人们为项羽的大起大落和视死如归而慨叹。项羽也并不服气自己的失败。临死前曾悄然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把失败归咎于天意。天下事,大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项羽是败在争夺天下的大事上,时间又过了这许久,人们对他议论了Z000年,史家也早已作了公允的决论。司马迁就将项羽“兵败东城,尚不觉悟”斥之为“谬哉”。翻开史册.可以发现,在摧毁暴泰的农民起义战争中,…  相似文献   

16.
一直为本期致读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而苦恼。就在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挂牌的9月13日中午,与朋友聊天说到鸿门宴时,忽然想起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刘邦善于用干部。他用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用韩信统领军队,战无不胜。他重用这三位杰出人才,最终打败项羽,登上大位。而项羽不听自己手下计谋,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落了个自刎的下场。  相似文献   

17.
正刘邦为什么能最终建立强盛的汉王朝称霸天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刘邦一句口头禅"为之奈何",意即"怎么办?"。鸿门宴前,项羽欲以四十万大军急击刘邦十万军。张良告知刘邦,刘邦一句"为之奈何"脱口而出,张良一番谋划被刘邦采纳,最终化险为夷。刘邦不仅善听谋士的意见,即使  相似文献   

18.
新书介绍     
<正>《闲说西汉二百年》作者:卢敦基类别:社会出版:2006年1月定价:19.80元公元前三世纪,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时间灭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汉高祖刘邦所创立的汉王朝。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盛,使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刘邦是中国第一个平民出身的帝王,但他打天下和治天下的正确决策均出自于谋臣,自己则是这些决策的最后核定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一个领导者有  相似文献   

19.
覃汉旅 《传承》2012,(17):39-41
历史上军事民主集团往往打败军事独裁集团。比如刘邦和项羽,刘邦一遇事就来句"为之奈何",让部下充分发表意见,然后选择正确的提法形成决策。而项羽总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听不进不同的建议,实行军事独裁,结果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毛泽东谙熟这些史迹,他把统帅部分兵江南的既定方针比为"鱼",把尊重和采纳不同意见以修改原定计划,实行军事民主比作"熊掌",果断舍"鱼"而取"熊掌"。  相似文献   

20.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故而"入大庙每事问",历来成大功立大业者,都有远大的目标。当年,汉高祖刘邦见秦始皇巡游,不免慨然立下"大丈夫当如是"的志向;楚霸王项羽更是壮志凌云,从小就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