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保华 《理论月刊》2004,(12):99-100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为生态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法律规范提供伦理支撑;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有利于扫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2.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整体、和谐、适度、节用等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的诸多方面相一致,具有重要启发。在汲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智慧时应不断寻求它的现代出路,以实现其与现代生态伦理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引起生态危机的理性反思,它把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原则从人际关系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适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论,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最新理论成果。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重新审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传统态度,要求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保护自然,体现了丰厚的生态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4.
俞树彪 《探索与争鸣》2006,42(12):38-41
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一种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伦理追求的一个目的。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把握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一失衡一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体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6.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视野的生态伦理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帅 《理论月刊》2013,(8):42-44,107
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化的共识。生态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新的治理措施以外,更根本的是根植于深层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生态伦理观着眼于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生态伦理的协调发展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自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人类对由自身涉及生态伦理行为的合理控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处的环境思想,在现代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思想并没能成为现代思想的主流。将传统环境思想进行现代化发展,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侗族的传统古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等方面。侗族的古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保习俗,体现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生态保护。探析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正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利益,是环境正义原则得以确立的基础.环境正义是立足于类性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关系确立自己的伦理原则的.作为环境正义总原则的类原则表达了环境正义理论的价值观,明确了环境正义主体的道德责任,建立了环境正义标准的新模式.相对于环境正义规范,作为环境正义原则的类原则是抽象的,但它自身并不抽象,具体包括生存论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作为环境正义原则的类原则是规范人-自然-人之间关系的伦理价值原则.为了使这一伦理价值原则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必要对类原则序列作简要说明,这就是环境正义分原则:平等、平衡、共赢.  相似文献   

11.
李萍 《中国减灾》2013,(6X):34-35
<正>在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的今天,人们不同的道德行为将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的实际效果,因此,人们有必要去反思和探求在防灾减灾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从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一、"尊重自然"是预防自然灾害的首要原则随着生态环境危机的扩展和加剧,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生态危机主要表征的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更使人认识到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为如今的"天灾"八九是"人祸"造成的,即当今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是由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引起的。因此,要减少自然灾变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人类防灾减灾过程中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当然,我们谈当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由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给现代环境伦理学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表现为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中国古代道家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现代环境伦理学价值维度的思考,对于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有闲社会","休闲伦理"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休闲伦理内在包含"休闲的伦理"和"伦理的休闲"两个维度,"休闲的伦理"是指休闲行为的内在依持,而"伦理的休闲"则是符合伦理的休闲行为,两者辩证统一于具体的休闲行为。当前,休闲伦理要注重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即从"休闲的伦理"走向"伦理的休闲",具体在休闲行为中要注重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达到精神生态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生态和谐,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自然生态和谐,三者共同推动人类走向"休闲和谐"。  相似文献   

14.
儒家人情主义的道德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卫华 《理论月刊》2007,(12):53-55,87
人情主义是体现儒家和中国伦理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方法原则,也是一种体现人格提升、人性完满的伦理精神形态。人情主义的伦理本质实际上就是通过心意感通和情感回报实现伦理世界的和谐,这种和谐,包括人伦的和谐、人格内在的和谐。揭示儒家人情主义的这一奥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真蕴,而且还有助于挖掘儒家传统伦理资源,为现代人的伦理困境提供一种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人类中心主义主要从认识论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往往偏重从本体论来看,这使环境伦理陷入困境。用和谐理念整合二者的合理之处,超越二者的对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与的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6.
加强环境公正建设 创建和谐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在代内公正、代际公正、人——自然的公正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加强环境伦理教育,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以强制性的法律手段为保障,实现环境公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世界"是与"伦理世界"相对应的意义世界."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关系的概念基础,是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区分.在现象学与法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具有迥然不同的地位.道德世界是以道德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所构成的内在的德性世界,由此形成"道德世界观"."冲突"与"和谐"是道德世界的两个基本事实,应当以和谐为文化基地,确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是道德的和谐,道德世界的和谐具体展现为道德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现代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和伦理精神,必须进行辩证复归,扬弃社会公正与个体德性、道德与幸福、义与利的对立与冲突,建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张立影 《前沿》2012,(7):40-43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这是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内具有特殊的性质。总体来说,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注重生态政治战略的构建,又注重生态伦理以及科学消费观的探求。  相似文献   

19.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变化不断对人类社会形成挑战。自然灾害是影响西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变量,从伦理角度考量西部环境的现实,分析自然灾害使西部环境问题显现的原因与特点,从人与自然的视域考察环境还原的对策。通过对伦理的把握,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构建和谐的人伦关系,建设区域生态伦理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韩星 《学习与实践》2023,(1):133-14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指人际关系的原理、原则。明伦是儒家的一贯主张,是为学大端,本质上乃人禽之辨。中国传统最重家庭,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三重伦理关系组成。儒家以孝悌之道处理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和兄弟关系,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谐的基本途径。近代以来在经历了现代自由、平等精神的洗礼之后,儒家伦理中的基本内容仍然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指导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重建家庭伦理,在与民主、平等、人权等现代理念的融合过程中实现家庭伦理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