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大制度是在1954年建立起来的。如何在和平时期保证一个民主的制度得到良好的实行并发挥预期的作用,需要有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条件来加以保证。我国人大从1954年9月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后不到三年,1957年下半年就出现了地位和作用下降的现象。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几乎停顿下来,许多重大事项不再提请人大讨论决定。在文革期间,  相似文献   

2.
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已经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了有机的制度体系。全面领导制度、党委制、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度、党委人大工作会议制度和请示报告制等都是党领导人大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来看,这些制度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从实践过程来看,这些制度都经历了实践演进的历程。总体上来说,党领导人大制度体系的建构过程体现了渐进性、开放性和嵌入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可以管窥党领导人大制度空间的未来演进方向,可以透视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进程。  相似文献   

3.
申坤 《桂海论丛》2012,(6):16-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设计的至上性和权威性与实际运行中缺乏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它在权力运行和制度实施中出现事实与价值的不吻合。这种不吻合归根结底是人大制度的制度空间演变的问题.即人大制度设计的制度空间与人大制度现实运行中的实际空间不相符合。学术界从结构、权力、行为者和历史四个方面寻找原因,虽各有侧重但缺乏全面性。文章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以平衡政治价值与科学价值的内在张力为出发点,将人大制度的变迁放置于历史时空中,在制度设计、制度调适、制度发展的动态运行过程中观察各种变量.即环境变量、观念变量、行为变量和制度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及对制度产生的影响,以此探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和人大制度变迁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正建国以来,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大专门委员会制度的建设完善过程,是与国家社会命运的跌宕起伏而紧密相关的。对其中的若干重要历史发展时期,以人大制度运行的结构与功能化完善为线索,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机构创设与蹒跚起步阶段(1954~1978年)人大专门委员会作为人大制度的重要议事机构的创设阶段,可追溯到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相似文献   

5.
最近十几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议事程序和会议制度,有了很大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全国人大组织法》(1982年)、《全国人大议事规则》(1988年)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1987年)这三个法律(以下简称"一法两则"),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一法两则"规定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系列工作制度,总结了多年来人大工作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人大工作的特点。人大工作有哪些特点呢?第一,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直接对人民  相似文献   

6.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只要根据自身的性格、禀赋和学识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样能在社会上争取到用武之地从七届全国人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到现在全面实施,我国公务员制度已经有了18年的历史。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为数不多的一大亮点。要打破铁饭碗的困局,首要的  相似文献   

7.
陈瑞爱 《中国人大》2014,(15):35-36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六十年来,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步伐坚实地走过了一甲子,其光辉历程值得全国人民齐声欢呼。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深感受到人大制度确立60年来的优越性,感受到人大制度对社会、经济、法治、民生的推动,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自信,感受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喜悦和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似文献   

8.
尹中卿 《中国人大》2008,(23):30-31
人大组织制度是各级人大有效地行使法定职权、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健全人大组织体系,充实和完善各级人大的机构,主要反映在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表决制度特别是立法中的表决制度,作为人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人大程序民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体现。进一步改进、完善表决制度可以说是发挥人大制度潜力、提高人大履职实效的必要途径。本文试选择单项表决问题,就其形式定义、在现有立法制度框架中的实质内涵、如何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为单项表决的常态启动创造条件,以及在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单项表决进一步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守智 《长江论坛》2011,(5):41-47,93
制度是与人类的有限理性紧密关联的,调节各种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行为规则的集合。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可以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加以研究。在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社会保障等正式制度以及社会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协调之处,困扰着我国当前民生改善的进程,也滞缓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对于只熟悉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西方学者和政治家来说,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谜。他们的有些偏见可能就来自于对这个制度的不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有什么不同?它是如何运作的?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怎样?它采取什么样的工作程序?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蒋劲松先生的新作,200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详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为有意研究和理解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学者和政治家提供了一本必读书。  相似文献   

12.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法律和决议,正式确立一个崭新的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这个制度的确立,进一步发展完善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群众在地方人大闭会期间,可以通过人大常委会来管理国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月7日的北京,天空湛蓝。对于我国人大制度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推动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简称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似文献   

14.
最近,市人大常委会正在抓紧筹备成立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在谈到有关工作时指出,要用好人力资源,积极探索研究会的有效活动形式和运行机制,争取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坚持、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有力支持刘云耕主任的意见提出了当前上海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加强对人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从思想层面推动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30多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表明,加强人大工作研究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实行了整整半个世纪。在过去的50年中,人大历经曲折和反复,终于迎来了改革时代,并在改革中获得了新生。人大制度起始于1954年9月的第一次全国人大及其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人大成立之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从1957年反右开始到文革结束,人大制度、宪法和法制遭受严重损坏(文革开始以后长达8年零6个月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直到1978年2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各级人大才恢复正常活动。同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批判毛泽东晚年错误,否定文革。1979…  相似文献   

16.
结合人大工作实际,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在人大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的水平,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积极促进人大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在人大工作中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从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的职能定位出发,围绕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地方人大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以下3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11月7日上午,也就是我国第一个记者节前夕,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颁奖会。陈铁迪主任、孙贵璋副主任向获奖者颁奖。本刊记者殷淑荣的新闻摄影作品《选自己满意的人》、《让选民评说》分获全国人大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二、三等奖。陆拯采写的《人身权岂能代理》、《会内会外架桥梁》获上海市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8.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成立。从人大监督的角度来说,过去的一年对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来说是个考验。新成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人大监督工作继续向前推进?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将如何应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对新成立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来说,的确是个考验。如今一年过去了,回望一年来的人大监督工作,我们发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扎扎实实的工作经受住了考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后,迅速忙碌起来,很快着手制订了一年的监督计划。2003年4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委员长会议批准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执法检查计划》,并  相似文献   

19.
正导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制度。但从务实角度来说,它确实面临人多、会期短的制约。一个合理的疑问是,在短短十几天甚至几天的会期内,两千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能够有效行使立法权吗?全国人大立法,是否只是一种象征意义的立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从 195 4年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现在 ,历经 4 0多年 ,其间由于十年“文革”而遭到严重破坏以至一度名存实亡。 1978年 2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则意味着人大制度迈进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期间 ,历经宪法几次修订 ,对人大的地位和职能的规定日趋完善 ,实践中人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代表承担的角色即他们能在多大的程度上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与我国的制度建构、历史实践以及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 ,由于我国制度建构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以及现实的原因 ,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人大代表仍不能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