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民族志资料的重要性著名的人类学家E·A·霍倍尔在他的《原始世界中的人: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对民族志定义为“人类学中专门属于文化之记述的一个部门。”①在80年代较新的材料如霍尔墨斯和帕里斯合著的《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则把民族志定义为“人类学家在田野工...  相似文献   

2.
操竹霞 《求索》2012,(5):179-181
随着城市化发展,各民族文化接触频繁,民族文化涵化速度加快。在文化涵化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须对其进行新的研究与审视,在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象中探寻多民族文化涵化动力,揭示文化涵化发展规律。本文以皖江安庆回族为例,从涵化平台、涵化基础、涵化"外部原动力"、涵化"内部原动力"、涵化的核心力量等几个方面探究民族文化涵化动力。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大建设》2007,(2):55-55
关山在近期的《炎黄春秋》上撰文: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是1936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944年,他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二部学习。最近,他在接受访谈时回忆说,在延安时,毛主席不断讲民主。1944年秋天,他和美国中印缅战区司令兼蒋介石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政治顾问谢伟思(美国人)谈话时,就特别强调希望“每一个在中国的美国士兵都应当成为民主的活广告。他应当对他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谈论民主”。谢伟思说:”美国的军队是不允许从事政治宣传的。”毛主席还是强调说:“即使你们的美国士兵不做积极宣传,但只要他们出现并同中国人接触,就会产生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哈尔·威灵顿(HarryH.Wellington)在为该书撰写的《前言》中写道:“《最小危险部门》是美国法律学术史上关于那一重要而高深的问题的若干著作(还有很多文章)中的第二本。在该书中,比克尔呈现了一种关于宪法性法律自成一家的看法。不仔细地考虑这种看法,任何人就不可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时不犯错误,甚至连开始这一研究都是不可能的,不考察它,根本不算接触该问题。”  相似文献   

5.
侗族南部方言区与北部方言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北部地区文化涵化层次较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部地区的涵化程度则相对微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几乎没有失落什么特质,也没有被当代文明冲淡。是什么原因造成侗族文化的结构现状呢?探讨这个问题对我们借鉴历史经验,全面把握和构建当代侗族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鉴于侗族北部方言区地域广阔,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进行整体的研究,我们选择了涵化面最广、涵化程度最深、文化变迁最突出的天柱县作一个案分析,试图理清北侗文化涵化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机制,从而更好地为侗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怀特在其代表作《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一书当中提出了他有关文化科学的主要思想。经典社会学的代表韦伯在他阐述其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时 ,亦提出了“文化科学”一名 ,并就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 ,二者所理解的“文化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要加以严格区分 ,因为他们不仅在研究的目的、理论的诠释系统还是探讨方法上 ,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引进二者这个同名的术语时 ,决不能乱贴标签 ,否则将会制造出无穷的无意义的争端  相似文献   

7.
李亦园教授是华人世界最著名的人类学家之一。1931年生于福建泉州。1953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李亦园教授著作颇丰,专著有:《文化与行为》、《一个移植的市镇:马来亚人市镇生活的调查研究》、《信仰与文化》、《台湾土著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文化涵化的全面研究,必需了解发生接触地区的生态环境,②以及探明两民族在发生接触时的情况。据此,我们可以从比较他们据有的不同自然环境,讨论台湾土著人和汉人之间的相互接触。汉人为平地居住者,而土著人除少数例外,主要住在山地。  相似文献   

9.
陈立浩  于苏光 《新东方》2009,(11):12-17
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图腾是原始人早期与自然联系的产物,是早期的自然环境在人类主观意识上的反映。图腾信仰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图腾信仰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图腾不是形式上某一动植物或虚拟生物的简单存在,而是原始先民作为维系某一氏族群体血缘亲属关系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变迁(Culture Change)是文化人类学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迈进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阻碍,使文化变迁的研究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所谓文化变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任何变更,不论是由于本民族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所引起。”现在大多数文化人类学家都认为在文化和社会系统中,变迁是经常的和不可避免的,于是探索文化变迁是怎样发生的就成为文化变迁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古典进化论认为,文化也和人类本身一样,存在着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只要这个过程不发生阻碍,每一种文化都会通过全世界相同的预定的阶段而进步。与此相反,传播学派却认为,  相似文献   

11.
活跃于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作家,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接受的文学教育趋于多元。对于这一点,汉族作家东西在一篇谈及他的壮族作家朋友的文章中就专门指出:“他们读过《诗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读过鲁迅、卡夫卡、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吃过麦当劳。”  相似文献   

12.
一“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发挥更为积极的影响力,一只伸出的手臂总是比紧握的拳头要好得多。”2000年5月24日,美国众议院批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后,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如是说。2000年9月19日,美国参议院批准这一法案后,他又以稍微不同的措辞重复了这一点:“我相信,我们将会发现,如果采取友好姿态,而不是挥动铁拳,美国会对中国具有更大的影响。”尔后,9月2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克林顿写的文章《中国的机会,我们的机会》。其中,他再一次强调:“通过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我们已经作…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科学奖是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林同炎”奖。林同炎教授一生致力于预应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46年,他应美国加州大学的聘请前往任教、从此定居美国,一边教书,一边从事专业研究,曾先后发表了10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1956年,林同炎写出了《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预应力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由于林同炎教授为发展预应力这门新兴的科学做出的卓越贡献,国际联合预应力工程协会向他颁发了“福森特”奖章和“佛里叶西聂夫”奖。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了表彰…  相似文献   

14.
对舜文化的追溯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中,华夏大地发生了最具民族性震撼意义的两次文化革命:一次是肇始于《新青年》的诞生、并以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文化革命;一次是从一九六六年“破四旧”开始的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前一次文化革命,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人民公安》2011,(11):63-63
《“共和国风云纪实”系列丛书》长征出版社 “共和国风云纪实丛书”共十本.第一批推出《走近伟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兼秘书的难忘回忆》《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肝胆相照:毛泽东与国民党爱国将领》《碧血丹心:毛泽东和他的麾下将领》等八本,以伟人毛泽东为核心,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再现一代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和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每逢过年,很多人都会买些年画贴在家里,《鲤鱼跃龙门》、《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些充满喜庆色彩的“乡村画”十分招人喜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正当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年画渐渐被人遗忘时,一位叫罗卫东的人又把这种古老文化变成了“时髦艺术”:他画的中国传统年画“大力神杯”,在去年的德国世界杯足球赛上,一跃成为世界杯的艺术海报,轰动欧洲画坛。继而,他的年画又热销到英、美、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许多著名博物馆的收藏品!从流浪艺人到千万富翁,这位穷小子是怎样获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土插队”与“洋插队”的角色变迁牟君发1969年初春,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中,一批北京知识青年前往陕北农村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社会事件或许被不少人所遗忘。然而,曾在那片黄土地上历经几年风风雨雨磨炼的北京知青们,留下的却是难以抹掉的回忆。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国内生活和工作着,但也有飘洋过海留学、增添了一层“洋插队”经历的。这一“土”一“洋”的角色变迁,究竟带给了他(她)们什么样的思考呢?正巧,一位一起经历了朝夕相处的“土插队”生活,现在美国某大学留学的女朋友,近日写信叙谈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此文正可从这封来信说起。环境变迁与适应女友信中说:“来美国以前,我自认为有了比较充分的思想与物质准备。这些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对美国有了较多的了解;我学英语时,与美国老师、教授打过交道,英语中心还讲授了一些到美国留学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同时,我坚信一点,就是从陕北插过队出来的人,走遍天涯海角也不会有问题──吃过那么多苦的人,难道还怕美国这种物质条件好得多的地方吗?殊不知,我还是很难过了一段时间,主要是文化环境的突变使人一时很难适应。回想起当时的那种心情,真像初到陕北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过去的20年里,人类学中有关民族关系的研究已拓展为对文化本质和文化认同意义上的理解。较早时期的研究常将文化认同和文化的族群性相提并论,然而最近的人类学理论观点却认为,文化和文化认同是两个独立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一个族群的文化认同不必反映世代传承的或是纯粹的(gcnuinc)文化传统。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阶层,甚至一个国家也许在其与其他群体的接触和同化过程中继续创造或传承其文化传统。而这一群体成员把未变化的文化传统阐述为文化认同。事实上,他们把其他群体与他们发生接触的语言和文化因子混合,甚至处于一种稳定的群体关系状态之中。许多个体(individuals)也许改变他们所声你的认同或是跨越群体成员身份的界线。这就是巴特早期关于族群和边疆研究的基本理论见解(position),这一理论开阔了许多人类学家的眼界。利奇(英国人类学家) 1954年从事的缅甸克钦语群民族认同研究也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立法变迁所谓的“土地流转”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是指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通及转移。我国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从立法上经历了从禁止到逐步放松的变化。1982年《宪法》第10条第4款严格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80条也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出租、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