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刘飞  袁佳黎  张文宏 《青年研究》2023,(2):28-39+95
志愿服务正逐渐成为中国青年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青年群体处于职业发展起步阶段,工作状况是影响其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因素,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上存在“时间约束理论”和“社会整合理论”之争。通过对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工作时间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率和参与深度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青年更乐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倾向于贡献更多的服务时间。研究结论为社会整合理论提供了中国情境下的经验证据,也为解决青年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短暂性与不稳定性等现实问题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青年的生活主题一直是“生存”,其基本观点是:当青年一代实现了人生觉醒、完成了受教育阶段,以成人姿态走进社会时,社会运转的主程序、有利位置都巳被中年人占据,如果不进行创造性的奋斗,开辟出新的社会流程、新的职位并加以占据,青年一代就将不得不屈辱地接受上代人强加于己的生活方式,在精神上、物质上成其附庸。因此,现代人一切依靠自己的努力,拓展出独属于自己,不容前代人干涉的生存空间。青年奉“生存”为最高原则,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美国青年在世界青年中自立能力最强。但其弊端也日渐表露无疑。青年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减退,丧失爱心,且由于恪守生存信条时的急功近利,对人类文化遗产、最新科学成就都无接受兴趣,个人修  相似文献   

3.
关于青年偶集群体及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偶集群体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涌现出来了。青年偶集群行为问题愈来愈严重地困扰着整个社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青年偶集群体的定义青年群体是社会群体中的一种。以群体的规范程度为标准,它可以分为三种:青年正式群体、青年非正式群体和青年偶集群体。这三种群体既有区别,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所谓青年偶集群休是指由于某一“重大”事件或者社会问题,激发了青年的“兴趣”,在他们心中产生了特殊反应,因而自动地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松散的、暂时的青年群  相似文献   

4.
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特色的一个群体。青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积极地参与着社会生活的演进。但是,青年做为整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却至今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甚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关于青年的研究,大都还限于否定性的研究,限于特殊性的研究,而把青年做为社会中的一个整体,对他们在社会历史的进步中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青年群体是社会当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它是青年社会化最主要的表现之一。由于青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趋群的意识和结群的要求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因而表现得特别强烈和典型。探讨青年群体的发生发展过程,无疑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青年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因此,青年群体的研究,就成为青年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青年群体的含义,不少研究者进行过一些讨论。他们借鉴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研究成果,对青年群体加以解释,成效是明显的。但从总体上看,青年群体的界说远不甚明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上海市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增长幅度连续几年在全国居首位。1999年,上海的人均 GDP 已达到4000美元,率先跨入中等发达城市的行列;2000年的人均 GDP 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4180美元。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基本生活需求层次提高,本市的“十五”规划把“重点保障社会特殊群体与特困家庭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这是社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暴发后,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戴口罩"的行为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内部争论直至社会争论引起广泛讨论。青年群体的"丧"呈现出一种强烈而真正的个体行动力,进而整合成一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老年群体的"养生"一方面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关怀;另一方面则是表达"认命",让年轻一代难以认同的偏执甚至麻木和行为上的不作为。二者都是个体基于自身生活处境所形成的一种生活经验,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杨露 《理论导刊》2024,(3):67-73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数字技术根本而广泛力量的变革下成为“数字青年”,而他们的道德建设深度关乎数字中国建设。区别于以往的青年群体,“数字青年”有着显著时代印记的不同生存画像,具体表征为认知方式过度注意、社会交往圈群聚合、实践活动时空规则新构,而这些更是为他们道德发展创设了新环境。然而,在“数字青年”的生活图景中却又存在着信息过度注意模糊道德认知、圈群价值取向误导道德判断、实践活动新时空规则滋生道德失范等道德隐忧。为此,应从提升个体数字素养、强化平台治理、加强数字空间法治实践方面共同发力,在纾解“数字青年”道德隐忧中推动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多阶层、多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发展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青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状况无一不制约或推动青年的发展。因此,在青年与社会之间只有建立一种协调关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才能顺利实现,青年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理论思考:“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想主义的主题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  相似文献   

10.
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直接带动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又一次在教育界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准备围绕社会实践的目标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社会实践的目标是促成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这是工业化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在工业化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要求。目前,全世界都在工业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目前也毫无例外地在迈向现代化。这即给青年提出新的要求,又为青年的成长提供了特殊的环境,强烈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在工业化以前,本没有“青年”这一概念,人生的历程中从儿童径直过渡成人。自从人类进入产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客观上迫使劳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从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冲突感三个方面对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的现状与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代际比较以及个体层面、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的态度比较认可,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是目前的基本共识。不同代际青年的社会态度逐渐出现差异,而"90后"青年的社会冲突感更加强烈。青年群体个体层面中的经济地位认同、过去生活评价、未来生活预期和内外成功归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会态度,而宏观层面的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所代表的地区富裕程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形塑着他们的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青年的状况如何?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因为“苏联青年”——它包括中学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等技术学校学生、大学生,也包括工人。集体农庄庄员、知识分子和军人。在政治、道德、教育和社会积极性方面的成熟程度很不相同。而且苏联目前的社会生活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相比有更多的矛盾。研究表明,我国青年的社会积极性、思想的敏感性与勇敢精神,以及组织活动的独立性都有了空前的新发展。大多数苏联青年认为,忠于共产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心、荣誉感、良心和大公无私过去是,将来仍然是重要的生活目标和道德价值。80.9%的青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据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B·A曼苏罗夫教授的材  相似文献   

13.
无论哪个时代,报纸和杂志总是源源不断地推出些“生存意义”方面的文章。基于人们的习惯意识,从很早起,社会就普遍使用“人生观”一词了。当代青年和过去青年对“生存意义”、“人生观”的认识,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这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就是年轻人对自己、对社会看法的变异和思维更新。然而,无论哪个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14.
苏国英 《学理论》2009,(21):79-80
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形态当中最有创造力和最富生机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着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社会参与的主动性,了解这个群体的主要特征,并正确引导他们追求远大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前言 一般人都视“青年”只是生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一个人生阶段。其实,“青年”这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观念。它除了是一个生理上的阶段,还是一个“社会”观念。历史地看,“青年”这个观念随着社会的改变而起了很不同的含意。不同社会在不同的阶段对“青年”的定义,以至期望都不尽相同。不少社会理论家认为,“儿童”、“青年”、“老年”这些分类,以及因此分类而衍生出来的矛盾,皆是工业社会文明的产品。例如法国历史学家Phillippe  相似文献   

16.
"90后"青年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运用广义定序Logit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90后"群体和非"90后"群体社会参与影响效应的差异性。分析发现,"90后"青年的社会参与呈现"高参与意愿"和"低参与水平"的显著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政治效能感、社会优先和规范优先意识以及社会信任对"90后"青年的社会参与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但规范优先意识和社会信任对非"90后"社会参与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泰勒在1871年曾将文化简单归纳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个定义被后来的学者普遍采用,若将这个定义推而广之,青年文化即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在社会文化中是否存在着青年区别于成人的文化呢?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它的存在。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群体以运动、骚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非特殊的历史时期青年以夸张的情感,独特的语言、音乐、绘画、服饰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正是由于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影响作用,才使现代社会既兴奋又恐惧。  相似文献   

18.
杨江华  杨思宇 《青年研究》2023,(5):45-55+95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分析青年网络社交的圈群特征及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连接”结构差异,可以将青年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划分为独立型、常规型和丰富型;其中,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年中更为明显,丰富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年中更为明显。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对青年政治参与具有显著影响;与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的青年相比,丰富型圈群特征的青年在政策参与和表达参与方面更为积极;在维权参与方面,则出现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社会经济地位间的“两级分化”现象。研究发现为理解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年的业余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反映着现代社会这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本文对广东省在业青年这一群体的业余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获得工作——是青年期的第一愿望,因为只有工作才能为青年甚至在少年期就萌发的愿望——自由参加社会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交往基础。但实际上,对于青年——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当他们一经成为“公民”而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中时,他们就一刻也摆脱不掉社会和经济的冲击。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一段时期内,适用于青年生活经验的主要字眼儿将是:“物资匮乏”、“失业”、“不充分就业”、“焦虑不安”、“被动防守”、“实用主义”、甚至是“仅求糊口”和“勉强存活”等。虽然这里说的主要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但事实上,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青年在接受一定的教育之后,寻求职业,总不是一件轻松的容易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从父辈那里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