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芝加哥学派"开启现代社区研究以来,社区治理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方法服务于主题,研究方法对理论研究与创新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对百年来社区治理研究的历史梳理和比较分析发现:其一,国外研究经历了从社区类型、社区结构、社区发展到社区意识等的主题转变,理论分析长期占据方法主流,20世纪80年代后实证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日益"微观化";其二,国内研究经历了早期乡村社区和现代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的主题转换,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其三,受议题、学科和主观认知三重因素影响,中外社区治理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凸显出"方法论关怀"和"偏重本体论"的认知差异,中国的理论分析比例较高。未来的社区治理研究既要关注微观过程又要连接宏观结构,坚持"结构-过程"范式,做好跨域区域案例比较研究,以国家与居民的"双重需求"为端口做好"量质融合"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冲突"善治"的实现,必须以丰富的社会资本为基础,推进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共治。作为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社区社会组织的信息资本、人力资本、网络资本在城市社区冲突治理中分别扮演着"指南针"、"疏导员"、"关系网"的重要角色。然而,先天不足、能力不足、支撑不足,造成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困境。创新管理制度、强化法律保障,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社区志愿参与制度化,是优化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现代开放型社会中的城市社区如何有效治理一直是未解难题,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与有序发展。基于对A市"邻居节"的考察,对破解城市社区治理难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A市邻居节以消除多元社区居民共存下的陌生及戒备心理为缘起,构建居民主体与多元辅助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开展贴近生活与符合"众口味"的服务活动,营造凝聚力与认同感的良好氛围,为快速个体化、阶层化的现代社会消除陌生、分歧,构建情感认同提供了抓手;为断裂性社会重建社区公共性,消除空间分离,促进社区空间融合奠定了基础;为异质性、脱域性城市社区构建记忆共同体,实现城市社区营造,促进社区公共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表明,强化开放型社会中的社区公共符号、社区记忆,搭建有利于居民交流、交往的空间及载体,建立居民需求导向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开展精细化、精准化服务,可以为社区居民寻找认同与精神归属提供基础,在消除阶层结构、职业壁垒中使居民重新回归社区社会,最终创建有温度与厚度的社区共同体,正是现代开放型社会中的城市社区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4.
目前,城市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的基本单元。然而,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改革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建立新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已成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中心任务。以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供给公共物品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发展和完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城市犯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社区的角度进行分析,城市社区的"区隔化现象"影响了农民工与城市生活的融合,构成了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中"二元社区"的存在,加大了农民工的反社会倾向;农民工的非正式社会控制解体,弱化了对其行为的天然监督机制。为此,需要弥合城市社区的分化现象,重视对进城农民工的社区服务,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逐渐完成了由"单位社会"转向"社区社会"的进程。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型的警务模式已然不能满足越来越复杂的治安形势的要求,而社区警务作为先进的警务理念引入,与我国群防群治等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相结合,很快形成了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警务体系,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以2001年至2019年间的以社区警务为主题的博硕士论文为基础,从发文年份、发文机构、发文学科三个角度对社区警务的发展进行简单分析,并从中总结社区警务研究的总体概况;借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时区演进分析,从中对社区警务研究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研究热点,并对社区警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参考和预设。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适应改革开放新时期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空前活跃新趋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民族工作重要战略部署,内地城市需要做好人口承接工作,对公安机关而言,首要的即是要做好社区警务。北京海淀龚村多民族社区警务模式,从多民族社区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融合"的内在要求出发,将"民族工作"寓于"警务工作"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多民族社区特色,包括指导思想、工作战略、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在内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民族工作"和"警务工作"双重发展良好效果,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社区警务工作做出了示范。龚村社区警务成功的启示主要是,应从政治高度认识多民族社区警务,正确把握多民族社区警务"民族工作"与"警务工作"双重属性,要在心理上深度融和,实现感情和心理上的"互嵌",应构建以社区警务站为中心的多方聚合的工作机制。此外,深化对消除狭隘民族观念、宗教去极端化等问题的理论认识,对于做好民族社区警务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其面临的冲突问题也日益突出。社区冲突的治理不仅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城市基层治理的效能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超大城市的典型代表武汉市为研究案例,基于市民热线、“微邻里”等政务大数据,深入分析了武汉城市社区冲突的实质、类型及堵点,探索社区冲突的治理之道,为技术赋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基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的发展变化巨大,治理实践成就斐然。以治理现代化作为观察主线,我国的城市社区经历了从转型、建设到治理的阶段性主题变迁,反映了国家权力从收缩回归、扩张下沉转向嵌入渗透的实践轨迹,社会从组织赋权、要素成长和主体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国家与社会从改革之初的相互调适、逐步分化而迈向相互建构并整体转型,共同完善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社区动员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推动策略。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方向由行政化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社区动员模式经历了由"控制型社区动员"到"管理型社区动员"再到"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的逻辑演变。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范式,"互动治理型社区动员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居民需求、制度支撑、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社区文化、资源支持六个方面。"互动治理社区动员"机制包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上下联动动员机制;以系统培训为载体,构建动员能力提升体系;以建构社区文化为文本,激发社区居民情感认同;以积极开发与利用为手段,建立资源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重组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也带来了世界的巨大变化。其中,社会空间重组所导致的社会区隔及社会排斥现象日益突出,增加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风险与挑战。在社会空间理论的视阈下,以合肥市滨湖新区F社区治理实践为例开展分析,发现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利益诉求多元化导致社区治理满意度不高、共治共建共享主体目标不一导致共治难以形成合力、治理文化纽带脆弱等困境。解决空间重组所带来的这些治理问题,需要重塑社区"公共性",寻求多元主体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党建为引领,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以文化为纽带重塑社区情感,强化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和城市组织形式、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政府、社会、市场三者职能逐步分离,原先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出来转向社区;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进驻社区;越来越多的企业离退休、下岗职工转入社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群体利益由"单位性利益"逐步分化为"社区个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与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文明的标志,但同时也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棗城市社区犯罪。本文界定了城市社区犯罪的概念,从城市社区人口与犯罪、城市社区环境与犯罪、城市社区文化与犯罪、城市社区组织结构与犯罪、城市社区社会控制与犯罪五个方面研究城市社区与犯罪的关系,以期为控制和预防城市社区犯罪提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逐渐实现了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在此过程中社区成为其转化和承接的载体和重要支柱,也是多方利益主体间交互和博弈的重要场域。如何破解多方参与的困境、各方利益如何互动和统合,最终形成一致的利益联盟,是智慧社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南京市四个智慧社区的建设为个案,通过对多元行动者的角色、利益与互动策略的"深描",力图展现智慧社区建设的运作逻辑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智慧社区的建设者包括以街道办为核心,技术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的行动主体,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诉求,需要核心行动者设立强制通行点(OPP),引导各行动者进行利益的表达、互动与传递,从而克服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障碍,形成一个动态的行动者利益共同体,从而呼应中央提出的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智能化社会治理格局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特征与发展趋势,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Ⅴ,梳理2012年以来CNKI中社区治理研究文献,发现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集中于东中部地区高校,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和本土化特征,研究内容经历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蜕变,社区党组织通过整合政府行政力量和社会自治力量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提出构建结构—过程视角下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的逻辑分析框架,旨在为新时代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南京市区的社区调查发现,城市社区不断呈现"分异"趋势与现实。地方区域的社区分化是社区复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其"景观"表征体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社区居住形态聚合和单一社区等社区层系及其问题的"复杂社区"现实。城市社区分化给地方治理带来了挑战,在社区治理与应用原则下,提出"三个共识"与"三个差异"并重,以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差异化治理方式作为应对。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发展依赖于社会资本的存量及分布状况,社会资本对社区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转型时期,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普遍存在着社会资本的发育不良、分布不均、多元并存的现象。本文从传统精神、“单位制”、社区制度和现代社会特征的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现状的产生原因,并从制度环境、社区网络、社区精神建设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治理是政府、市场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参与的社区建设问题。由于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治理体系中公共理性的缺失和传统科层制痼疾引发的信息不对称,国家、市场、社区等不同范畴下的治理主体在各自治理逻辑引导下走向了非合作博弈,并在传统科层制的控制下陷入"向上负责"、"权责和供需双重失衡"以及"迭绎循环"的低效率公共物品供给困厄场域。立基国家——市场——社区的行为逻辑分析进而建构多重治理逻辑分析框架,厘清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治理中多重治理逻辑关系,在公共理性引导下构建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多元互动供给治理模式,转变传统科层治理狭隘空间,促进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高效长效治理,推进城市社区公共物品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已迈上一个新台阶,基础设施与服务条件普遍增强,社区干部队伍的素养普遍提高,社区服务的精细化与技术化水平普遍提升,但城市基层治理依然保留传统色彩,居民自治普遍不足,集权化与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呈现着"强建设弱治理"的基本格局。然而,"强建设"并不等于、更不能代替"强治理"。城市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重点应转向"软件"建设,着力推动治理理念与体制的进一步提升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社区治理中邻里守望等传统治理手段在获得社会认可的同时,也凸显出社区主体观念意识不强、素质不高以及主体间沟通、联动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对此,虽然时代背景、国家政策、群众需求共同为社区治理变革指明了可行的方向,即深化多元治理主体的主体意识,完善社区警务基础设施,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化治理手段,但在应用现代化治理手段时,仍然存在着"以人为主"还是"以数据为主"的观念冲突和社区主体整体素质不高等挑战。现阶段,应从加强社区主体素质建设、合理规划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平衡现代与传统治理手段三方面入手治理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