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璐 《求索》2012,(10):245-246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常态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表达意见的主要"发声地"与"放大地",而且还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与"引爆地",网络草根民意、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介、政府等信源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整合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平息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考察网络民意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表达机制与互动机制,从而呈现网络民意传播、影响群体性事件之图景,并揭示其背后的风险社会中公民政治沟通意涵。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张力加大和社会稳定性降低的突出表现。如何从理论上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采取切实可行办法来预防和消减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结构性诱因;利益受损者的相对被剥夺感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心理性诱因;负面的"集体记忆"导致弱者符号化的认知模式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认知性诱因;政府信息管理"缺位"和媒体应对失当导致的谣言弥散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信息性诱因。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应该从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矛盾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最初起因,可分为由间接的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致的群体性事件和由直接的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可把这两类性质的群体性事件中主要的、带有典型或普遍意义的事件按发生地归纳为三类:乡村群体性事件、城市群体性事件、城乡结合部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一直呈频发和上升态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尽管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形式各异,但其最终的指向均为各级地方政府。这凸显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治理机制的滞后与缺失。因此,地方政府应革新治理理念,转换治理范式,创新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当前,建立健全政府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利益协调与对话机制、政府预警与应急机制、地方领导责任机制以及科学的公共决策机制等,是我国破解群体性事件频发困局,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黄丹 《人民论坛》2012,(17):34-3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集中显现,并形成多种利益群体,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形势下,了解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属性、树立法律视野下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新思维、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作为公民的自组织体系,在政治层面的公共交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公共交易平等、充分、合理地进行,这就是公民社会的公共交易功能.公民社会公共交易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够化解群体性事件,这是因为公民社会交易功能能够降低群体性事件数量、降低群体性事件对抗性、促进公权力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公民形成和谐的行为习惯以及通过调试价值分配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等原因.政府应引导公民社会有序发挥其公共交易功能,促进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关于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类型上看,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集体性维权群体性事件、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因族际关系和宗教而成的群体性事件三种。从成因角度看,引发和造成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可从社会心理、利益矛盾、社会政策、政府行政等角度分析,其核心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张力平衡。关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对策,本文从构建服务型政府,培育公民意识,建立健全预防和应急机制,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合作治理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生态恐怖主义"正成为美国国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把环保激进组织的环保激进行为认定为生态恐怖主义,不具有合理性。我国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处理我国具有本地性、自发性、伴发一定暴力行为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不能照搬美国的生态恐怖主义处理方式。应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与民众沟通,避免和处理受情绪诱导产生风险认识所引起的环境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陆亚娜 《前沿》2011,(23):188-191
我国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而使官民矛盾升级所致。源头阻断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治本之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紧密结合、协调互动。非政府组织是源头阻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在弥补政府失灵、架构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发挥社会"减压阀"和"稳定器"的作用等方面有特殊作用,是协助政府源头阻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力助手。  相似文献   

10.
王诺 《传承》2010,(3):142-143
群体性事件频发凸显了新时期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培育公民合理合法参政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等将成为构建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作为社会矛盾特殊表现形式的群体性事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在现有的法制框架下,要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掌握事件苗头,第一时间予以排除;增强公民的法律知识,引导公民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通过提前介入,做好现场警戒和调查取证,及时有效地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频发凸显了新时期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加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培育公民合理合法参政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等将成为构建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性质;论述了基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分析了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诱因:表象诱因是公众利益无法诉求、信息公开滞后、基层政府发展理念失衡,而根本诱因是分权制衡体制的缺陷、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体系设置不合理;提出了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相关对策: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把公平正义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尽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不同,涉及各种行业和领域,但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以及利益分配不均衡所致,如何将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规范的体制性渠道进行表达和维护,就成为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方东华  张祥浩 《求索》2013,(5):193-195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是一个客观现实,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宁波PX项目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有其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政府治理工作的重要挑战。本文在充分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起因与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危机的生命周期现象,构建危机治理模型,并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分别提出前期治理策略、预警治理策略、紧急治理策略及善后协调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缺陷和不足,而治理和善治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与研究范式。治理与善治理论表明,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在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与新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种种不适应而产生的社会张力。防范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药方在于创建社会善治模式,主要策略有:培养公民价值与公共利益至高的价值理念;制定一套共同认可的善治制度规则;推进政府改革,提升善政能力;壮大公民组织,夯实自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张力的增大、人们需求增长与需求满足滞后之间矛盾的激发、个人社会挫折感和社会不公现象,引发现阶段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理应采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纳入法制轨道;拓展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公安机关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出击、综合治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频发主要有社会机制原因,利益诉求机制不畅,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从众心理引发危机事件等原因。我国宪法、刑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有关群体性事件的规定都不完备,立法现状亟待改革。宪法层面应进行许可制的改革和请愿权的入宪;刑法层面应明确群体性事件的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的范围,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行政法层面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具体适用;同时,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普法宣传,完善行政救济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信访向诉讼转变。  相似文献   

19.
薛松 《公安研究》2011,(4):20-22,51
政治参与是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合法主张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则是信息社会中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制度外主张行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规模以及对抗程度都在逐年上升,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政治参与制度的相对缺失必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防范和处置,要拓展公众政治参与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健全...  相似文献   

20.
方然 《电子政务》2013,(2):40-48
在界定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空间、主体、客体、传播模式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总结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特点,即舆情更易快速集结,舆情体现出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与公众舆情相比更易治理,舆情相对比较理性等;对已有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出的治理发展模式及其可行性和困境等成果进行了综述,借鉴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综合治理模型,即建立以"信息公开、对话、事后分析、决策"为流程的治理体系,对于信息不透明、制度缺失和政府不作为等类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和对话可以增进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了解,分析和决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或平息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