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田艳萍 《前沿》2013,(12):132-133
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三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第二语言、第三语言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复杂性,并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母语迁移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运用广泛,在外族(国)人汉语表达错误及汉字书写偏误中,常常体现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在文件检验中,利用这种母语负迁移,可根据汉语语病或汉字书写偏误,对说话人或书写人进行族(国)别的判断。特别是汉字书写识别,因缺少对汉字书写偏误的系统性研究,加之与文字学、笔迹鉴定学的关系密切,使其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模因的基本理论出发,来探索语言模因的思维运作方式。基于语言模因的思维运作方式可以寻求到语言模因介入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以语言模因传播的过程和特点来优化二语习得理论框架,结合二语习得过程动因来研究已有知识模因(包括母语知识)与二语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同时解析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扮演着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张汝光 《青年论坛》2010,(3):150-152
在词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三阶段教学法:即识别词块、使用词块和巩固词块。在外语教学中,词块是词汇记忆的理想模式;词块学习有助于降低语言习得的难度,能够提高语言理解和产出的流利程度和地道性,提高学习者交际时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克服母语负迁移;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法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景颇族学生三语习得中语际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从语言距离、语言熟练度、年龄、新近性等角度探讨了景颇族初中生三语习得中母语景颇语、二语汉语对三语英语习得的影响。研究表明,语言距离与语际影响成反比;母语与二语熟练度越高,对三语语际影响越小;年龄与二语影响成反比,与母语影响成正比;语际影响与新近性密切相关,新近习得的语言对语际影响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斯琴  赵智芸 《前沿》2006,(3):67-69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通过英汉对比,分析了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语言迁移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以求对语言迁移这个复杂的现象有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存在句的习得研究历来是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英语存在句中的be,因使用频率最高,屈折变化形式最多,一直是国内外存在句研究及其习得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为此设计了一份由三份试卷组成的测试,包含改错、中译英和作文等题型。根据分层抽样法随机挑选了两个等级的某高校在校生进行了测试,从中各抽取25份,共计50份测试卷用于数据分析和比对检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对英语存在句中动词be的习得过程中存在较多习得偏误,其中对其的一致性、时态和冗用错误特别突出。这些偏误与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和习得不足有直接的联系。此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层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结构改造主义的观点考察语言,发现语言的句子结构除了遵循纵向生成规律外,还遵循横向生成规律。纵向生成规律揭示由单词形成句子的过程,横向生成规律揭示一种句子结构演变为另一种句子结构的过程。句子组成元素的变化和元素间关系的变化是句子结构演变的两种方式。硬结构及其近结构之间的句法表征和语义特征的异同表明了这两种演变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是存在的。二语习得中硬结构及其相关结构之间出现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则证实了这两种演变方式在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中客观地存在。  相似文献   

9.
刘懋琼 《人民论坛》2010,(10):206-207
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文化背景,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双语情境下的三语习得过程。从语言环境、语言迁移、语言基础和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三语习得的因素及对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以期引起对少数民族地区三语教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周洁 《桂海论丛》2005,21(3):95-97
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都是一个终生的认知过程。对课堂环境下的二语词汇的习得的过程和特点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过多依赖母语,造成了第二语言词汇能力僵化,从而使第二语言词汇的习得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1.
韩芸 《思想战线》2013,(Z1):268-269
汉语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很强的干扰,从多模态话语角度可以提出应对母语干扰的策略,最佳模态组合将有效抑制母语迁移的负效应,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访谈和错误分析,研究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为改进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迁移,是指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即先行学习与后续学习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和作用。现代迁移学将先行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续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凡对认知产生积极促进效应的都称为正迁移,凡对认知产生干扰和阻碍作用的都称为负迁移。能否科学运用正迁移和有效避免负迁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科学人生观》教学中,为了开拓新视野、寻找新思路,我们不仅要发挥顺向迁移在教学中的积极效应,克服思维定势,消除原有认知结构对新认知过程可能产生的干扰,还必须重视研究逆向迁移机制在中学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和发展迁移规律在人生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德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邹艳菁  涂敏 《前沿》2012,(17):159-160
语义迁移是语际之间的语义影响,包括词汇、命题和概念语义迁移.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语言教学课程,它具有课程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提高双重目标.经过实验教学表明,充分利用母语的词汇、命题和概念结构向目标语正迁移的积极效应,可以比常规的单纯沉浸式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蕴。语言的习得必然涉及文化。但是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是相分离脱节的,忽视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文基于概念流利理论以及对语言与文化和认知方式关系的分析,特别是隐喻在语言概念认知系统中重要地位的分析,提出外语学习中文化习得的一个全新视角,即认知视角。通过分析语言的认知性及语言表象下深刻的文化内涵,将文化习得贯穿于语言习得之中,并藉此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及其反映的认知概念系统,最终达到认知上的概念流利。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语言学家是斯蒂芬·克拉中(Stephen D.Krashen).他的二语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五个假说构成,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核心部分.我们以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应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听、说、读的教学实践,找出促进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现在“习得”(Acquisition)和“学得”(Learning)是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学术概念。“习得”是指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地获得母语的过程。“学得”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通常是在教学环境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由这两个概念可得出:幼儿学习外语过程是一个学得的过程。在这个学得过程中,它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按教育目标,选择或编定一定教材,在一定环境里对幼儿施加教育和影响。由此又可推断出影响幼儿学得外语的因素必然是:教师、环境和幼儿这三大基本因素。一、从管理构成要素分析影响幼儿学得外语的…  相似文献   

18.
柴颜真 《思想战线》2013,(Z1):273-276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在修完三年英语课程后应达到"在交际中逐步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和流畅"的语音水平要求。遗憾的是,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语音重视不够,不少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带有浓重的中国腔,语言表达也不够流畅。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借助语言迁移理论从两个方面(音段音位、超音段音位)探究汉语语音在高中生英语语音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在动词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较多,大致可分为四类:语序、缺失、赘余、误用。通过对动词偏误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偏误原因主要是母语的干扰和已习得知识的干扰。针对成因可以寻求减少动词偏误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初级阶段动词的习得。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说的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在幼年时期通过与本民族其他成员的日常接触而自然习得的第一种语言,相当于语言学中所称的本族语、母语、第一语言(native language,m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