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什么是中国文化?《周易》上有一个最早的界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一句,是要观察春秋代序,节序变化,看清时节的流变。“观乎人文”一句则是以观察人间百态凝聚起来的价值观,流化天下,用文明化育人心,涵养生命。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献策表达了他的《春秋》观 :《春秋》元始而《春秋》大一统 ;“视天如父”而“溥爱”、“布德”、“施仁” ;“人为天本”而“为政宜民”。他对人的生命、形体及性情的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本观念和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认为“为政宜民”是施政之本 ,顺应天命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3.
《易经·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文化本质的深刻揭示。由此可以简单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感情的直接产物.《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因此,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而感情伴随着人类的始终,人类是永远不会同诗歌告别的.如雪莱所说,“人是诗的动物,自有人类便有诗”:(《为诗辩护》),苏舜钦所说,“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怀欢愉悲郁之气,必舒于言”(《石曼卿诗集序》)不但诗人们需要用诗歌来舒“欢愉悲郁”之气,读者们也都需要从诗歌中寻求思想感情的共鸣.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也正道出了这个意思.“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 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感情才使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经》流传至今.一个女子思念情人,优心忡忡.及至与情人相会而得到满足.幸福和喜悦的感情使她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提出的“人本观”是人类社会认识论上的科学论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6.
《知音》篇是刘勰批评论的重要篇目,他对当时文人的四个通病: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爱同憎异有清醒的认识,并对“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作了具体分析,提出了知音的“六观”说,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为文学批评提出了重要的参考方法。同时“六观”并非局限于《知音》一篇之内,它更多的与《宗经》等篇目联系在一起,并投射到整部《文心雕龙》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管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济管理学的百科全书。“心的管理”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本文从《管子》“人心管理”的思想出发,探讨了其蕴涵的深刻含义,认为这一管理思想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明·嘉靖、万历间安徽休宁县人。孙氏治医,以《内经》、《难经》、《周易》为旨,根据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指出人体“非气不运”,生命在于气之“恒动”。本文试对其“气动生命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代哲学角度和现代科学角度阐释张仲景辨治疾病之“人体自和”观,即从《伤寒论》之“自愈”论,“人体自和”观的诊断依据、治法应用,正气之于“人体自和”观等方面深入探讨张仲景“人体自和”观。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汇辑了庄子不同时期的著作,其学以性命说为理论基石。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着重探讨了庄子性命说的理论建构,并对其“以性观物”与“以道观物”的道性二重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庄子的“以性观物论”,试图说明万物差异性的内在根据,并为无为论提供理论前提;他的“以道观物论”,意在揭示万物的差异以及人的似乎绝然对立的种种观念的相对性。庄子并未用“以道观物”来消解从“以性观物”所得出的有关万物差异性的结论,因而不应将庄子归结为相对主义。最后,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充分拓展,堵塞了形式逻辑的发展道路,这究竟是长处还是不足,不能简单认定。  相似文献   

12.
公安部在修改后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取消了刑事侦查工作中有关“破案”的规定,这一规定从1987年开始沿用至今。在公安实践中,经济犯罪的“破案”与一般刑事案件的“破案”有着区别。《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将“破案”程序取消,不仅仅是对“破案”程序意义上的取消,还会带动与“破案”有关的工作机制的变革,因此,公安机关应树立辩证的侦查观,建立全新的“结案”观,完善科学的考评观,转变执法理念,加强教育培训,改进侦查模式,真正树立科学、辩证、理性的诉讼观念。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分析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的利己、利他人性观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 ,斯密的利己、利他人性观并不矛盾 ,而且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从这个意思上说 ,“斯密问题”也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君子观”。在孔子看来,君子是德行高尚的人,同时也是真正幸福的人,君子的幸福正是源于其德行本身。由此可见,孔子幸福观的实质是一种“德福一致”的德性主义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对当下追求幸福或者感觉不到幸福的人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中从《聊斋志异》的开头和篇名、叙事笔法、材料来源、细节的真实和故事的本事以及“异史氏曰”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聊斋志异》对“史说同质”小说观的继承,并从虚构意识和抒愤目的探讨了其对传统小说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思想。”在此,不免重新提及我党一贯坚持的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格的尊重需要。  相似文献   

17.
郭嵩焘“人心风俗”思想是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郭嵩焘晚年“人心风俗”思想主要是针对湖南“人心风俗”败坏的状况及其原因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为扭转这种“人心风俗”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稿约     
2006年12月30日,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借“人文学研究所”——一个依托于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而面向全国人文学界开放的研究机构——成立之际,邀请了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邓晓芒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梁康、张志林教授来学院分别作了题为《什么是人文学》《中西信仰观之辨》《“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哲学家怎样看科学》四场讲座。讲座当日,福州当地著名的人文学者几乎都到场参与了互动,是一次人文学界的“高峰论坛”。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学研究所、了解讲座的内容,现将人文学研究所《问道》辑刊的告白、征稿启事及四位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集中刊发,以作为读者们学习与交流之用。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提出的“人本观”是人类社会认识论上的科学论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存在着历史悠久的“官本”思想 ,皇帝便是天下的主宰 ,官吏则是百姓的“衣食父母”。虽然历史演进至今 ,腐朽封建的“官本”思想已少有市场 ,然而在人们的意识乃至行为规范中仍没彻底摆脱“官本”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一是“一把手”现象。多年来 ,人们遵从…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30日,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借“人文学研究所”——一个依托于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而面向全国人文学界开放的研究机构——成立之际,邀请了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邓晓芒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梁康、张志林教授来学院分别作了题为《什么是人文学》《中西信仰观之辨》《“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哲学家怎样看科学》四场讲座。讲座当日,福州当地著名的人文学者几乎都到场参与了互动,是一次人文学界的“高峰论坛”。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学研究所、了解讲座的内容,现将人文学研究所《问道》辑刊的告白、征稿启事及四位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集中刊发,以作为读者们学习与交流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