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是贫困的两个阶段,一般先解决绝对贫困,再解决相对贫困。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取得决定性胜利,扶贫随之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阶段。贫困发生理论认为,贫困问题成因复杂,相对贫困长期存在,为此,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推动脱贫和防止返贫。有效解决相对贫困,既要遵循理论指导,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从调整扶贫战略、界定扶贫标准、完善帮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加强返贫治理等维度入手,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2021年以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积极探索建立防返贫机制,健全完善一个方案——《云州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建立两项制度——联户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一个平台——云州区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管理系统,创新一个救助基金——云州防贫宝,对易返贫致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努力构建防止返贫致贫的“铜墙铁壁”。  相似文献   

3.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示要求,甘肃省及早谋划部署,指导各地切实加大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力度,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进一步保障好脱贫人口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4.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相对贫困治理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角度看,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但是,由于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等问题,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在转变对贫困治理认识的基础上,紧扣共同富裕的建设目标,围绕建立健全相对贫困的识别和监测机制、增强脱贫劳动力内生发展能力、加强特殊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做好现有扶贫政策的衔接和调整等措施,注重构建系统性、完备性和可行性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为2035年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程明  吴波  潘琳 《岭南学刊》2021,(1):63-70
“后2020”时代农村返贫现象的产生是脆弱群体的“生活水平”在时间、空间、制度等多重维度约束下,由脱贫重返贫困或是边缘群体渐进式陷入贫困的连续动态演变过程。农村返贫治理将面临矢量转向、维度转向和效度转向等策略转向。针对“微量化”返贫现象持续存在、返贫群体识别、贫困主体能动性有效激发、返贫治理体系重构等现实困境,农村返贫治理需要从完善贫困群体利益保障体系、构建防止返贫预警系统与识别机制、建立可持续性脱贫内在机制、探索转型期贫困治理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6.
赵亮  张磊  孔锋 《中国减灾》2024,(9):48-49
<正>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提出“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地震灾后重建区农户返贫防控及生计韧性提升路径,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今日浙江》2013,(1):63-65
天台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共有1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55.4万人。其中相对贫困5乡6片、397个行政村、49324户,16万余人。"九五"期间,天台县重点围绕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基本解决了绝对贫困。但全县相对贫困面仍然较大,一些已经解决了温饱的贫困乡村存在返贫问题。县委、县政府调研后认为,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要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一、重庆市2020年脱贫攻坚总体情况及重难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农村贫困残疾人1500万以上,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2%以上。这些贫困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所限,劳动能力弱,一般的扶助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实现小康呢?  相似文献   

10.
位于豫西南的镇平县是“中国玉雕之乡”“中国地毯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玉兰之乡”,还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9341户52789人,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脱贫难度大。2019年脱贫摘帽后,该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要求,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统筹推进“稳脱贫、防返贫、不致贫”各项举措,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返贫预警机制构建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精准扶贫农村贫困治理思想指导下,我国减贫事业已取得历史性新突破。但脱贫人口返贫问题突出,拉低了脱贫成果和质量,其根源在于贫困人口自身的脆弱性。返贫问题的前期预防是在治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理性辨识和分析贫困脆弱性的政策环境预警、自然环境预警、主体自身预警三种返贫预警类型,对返贫原因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由预警信息机制、组织预警机制、长效衔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组成的返贫预警机制,严防脱贫人口返贫,巩固并稳步扩大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12.
杨腾 《前沿》2011,(22):115-117
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最终体现,然而,党员队伍中的农村贫困党员,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要求,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积极建构农村贫困党员帮扶机制。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物质财富积累还不够丰富,仍有部分农村党员处于贫困状态。必须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剖析农村贫困党员形成的原因,探索对农村贫困党员实施帮扶机制的新的理论样态,努力实现全体党员的先进性,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3.
旅游驱动型区域返贫:内涵、路径与阻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里  刘亮 《湖湘论坛》2021,34(1):86-92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期,对返贫现象的关注将成为日后经济发展与理论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旅游业作为我国贫困减缓的有效途径得到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但旅游驱动型减贫区域的返贫现象却较少受到关注。从脆弱性视角出发探讨脱贫地区的返贫发生路径,发现贫困现象在个体维度上随知识技能缺乏、生计资本丧失而发生,在产业维度上因产业结构变化、外部风险冲击而发生,在环境维度上沿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文化变迁而发生。因此应构建个体赋权、产业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机制以阻断返贫。  相似文献   

14.
农村老年人已经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施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的重要群体,他们具有的脆弱特质使其面临较大的返贫风险。沿着“风险识别-预警”和“风险发生-干预”的逻辑,基于风险因素、抵御风险能力、社会保障和服务的脆弱性三维框架,讨论既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农村老年人返贫风险,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返贫风险识别和监测机制。同时结合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个案例对政策干预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农村老年人的返贫治理路径。提出要基于群体脆弱性特征和大数据技术,对农村老年人的多维贫困风险精准识别,且从生计资本、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加强制度化支持,实现返贫风险的阻断和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15.
柳礼泉  杨葵 《湖湘论坛》2019,32(1):106-113
精神贫困治理是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内生动力、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易受帮扶主体、帮扶客体、帮扶介体和帮扶环体四要素影响,需要在把握和遵循贫困地区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文化教育、人文关怀和环境浸润的"三位一体"实践格局,重塑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深度贫困问题背后折射出的非经济因素日益凸显,伴随精准扶贫进程而出现的贫困概念的泛化、经济理性与公共价值的矛盾、乡土逻辑与现代性的冲突、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脱贫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亟需要进一步厘清。同时,伴随这一进程出现的政策依赖、资金依赖、技术依赖、心理依赖等现象对精准扶贫工作产生了诸多阻滞,经济贫困转向文化贫困、精神贫困的负外部效应不容忽视,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重新回归和审视精准扶贫的过程性策略,强化贫困户精准识别,围绕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发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夯实致富路     
龚智 《中国残疾人》2008,(12):37-37
江苏省扬州市有28万残疾人,75%在农村。近年扬州市残联坚持以建设扶贫基地为抓手,务实推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设法增加经济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目前,已建立省、市、县扶贫基地98个,今年直接安置就业1200人,辐射带动676个家庭。各地还有一大批脱贫帮扶点,全市有1300余人得到不同程度帮扶。扶贫基地的建设,使农村贫困残疾人逐步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成因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西部地区脱贫进度相对缓慢 ,资金使用效益比较差并投入力度不够 ,财源的培植与贫困户的发展矛盾突出 ,异地安置越来越难 ,农民收入缓慢 ,返贫问题和民工贫困问题严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成因非常复杂 ,地域环境条件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客观条件 ,人口素质低 ,扶贫政策的内在缺陷 ,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 ,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差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23,(11):68-69
<正>湛江户籍人口869万人,常住人口703.54万人,土地面积1.33万平方公里,由10个县(市、区)、122个乡镇(街道)、1979个行政村(社区)组成。近年来,湛江市创新推广“4+3+2”路径,开创“四个精准”“三项开发式帮扶”“两项先行先试”模式,防止返贫监测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湛江,曾经是广东省内脱贫攻坚主战场,原建档立卡贫困户81680户、  相似文献   

20.
返贫的特征、成因及阻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返贫预警机制,干预、阻断返贫,成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工程。目前精准扶贫中返贫具有区域性、突发性、频繁性等特征。返贫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贫困户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有关。要构建返贫预警机制,提升精准扶贫效率,为彻底巩固脱贫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