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仲帅 《前沿》2014,(9):61-63
本文从人的本质与异化、私有制与异化和生产力与异化三个方面,对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异化根源论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从表面上看,两者的异化根源完全不同;第二,从实质上看,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观点是内在一致的,并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第三,列斐伏尔的异化根源论具有存在主义的倾向,而马克思则注重从经济领域分析问题,进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从时间自主性的角度出发,围绕“城市漫游”这一行为,考察社会加速背景下青年群体的刻意减速实践,研究发现:人们通过不规划时间、减少单位时间的行动量来抵制日常生活的线性节奏;通过媒介断连、时空同步来抵制媒介节奏;通过延长时间体验抵制“现时性”的消失。由此可以看出,漫游或能成为列斐伏尔的诗性“瞬间”,以此跳脱腻味的、精疲力竭的与单调乏味的日常节奏。  相似文献   

3.
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提出都市空间的概念,意在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的生存困境。在都市空间,个体化的体验、资本化的运作和公共性的意蕴交错在一起,相互重合也相互矛盾。都市空间的生产和交换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都市空间的生产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高婵 《前沿》2013,(18):64-65
列斐伏尔是一位和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提出了享誉世界的现代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并指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它已经融入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已然沦为异化的工具,人们已经被这个社会中的统治阶层所塑造的意识形态所操作本文通过对“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这个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研究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的理论对于探讨消费社会的各种优劣,树立一种合理的消费思想,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有着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研究了列斐伏尔与哈贝马斯的日常生活批判思路。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从日常生活世界这个微观角度入手来批判现代社会。不同点在于,列斐伏尔主要批判了现代日常生活逐步蜕变为消费世界,哈贝马斯则批判了生活世界被体制与制度侵蚀、被殖民化的现象;列斐伏尔求助于诗性的语言学革命来实现现代的乌托邦,而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的希望在于寻找新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锋 《求索》2012,(3):184-186
中国新诗的形式建设中,格律诗体与自由诗体两种体式之争持续不断。事实上,中国新诗形式的核心问题是节奏,诗歌体式亦是根据节奏"相体裁衣"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诗的形式就是以节奏为本的节奏体式。中国新诗在节奏体式的探求上,出现了主张走格律体之路、走自由体之路和先走格律体之路后转向自由体以及先走自由体之路后转向格律体等错综复杂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节奏体式的营构要和内在情绪的节奏相应合。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对时间维度的特别偏好和对空间维度的相对忽视,导致其在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新变化和历史目的论等错误思潮时陷入困境。在现代社会空间问题彰显的背景下,列斐伏尔、苏贾和哈维对资本主义空间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空间维度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基于坚持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旨趣,从空间维度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应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统一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空间问题是当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理论焦点。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考察城市-空间问题,其后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敏锐洞察到资本力量对城市-空间的宰治,承继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资源,形成了"资本逻辑"的研究范式。但是倘若考虑到资本主义社会终将历史性消亡,特别是面对当今中国推进"以人民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以物为本"的现代城市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研究就应探寻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范式变革,即不再从资本主义生产出发审视城市-空间,而是应该将其视为求解当代人类生存与社会问题的始基,开掘其所蕴含的生存论意蕴。  相似文献   

9.
宋勇 《传承》2013,(3):90-91
列菲伏尔、赫勒等哲学家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实际上是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他们深刻批判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强调了“民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给了我们关于“民生”的三维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看来,城市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载体而不是动因,因此对城市问题一直漠视。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资本主义城市危机的愈演愈烈,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估了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列斐伏尔、大卫·哈维和曼纽尔·卡斯特被誉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研究"三剑客",他们主张将城市发展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加以研讨,并从空间生产、资本积累、集体消费等多重视角阐释城市社会运动和阶级矛盾的根源,力图解释当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学说的本质精神和理论价值,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21世纪城市与城市社会进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蔡悦 《前沿》2012,(23)
节奏训练是音乐入门的有效途径,也是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基础.所以,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对于学习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20世纪现代音乐节奏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且复杂多变,对于视唱练耳教学训练有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分析现代节奏训练的重要意义,分别从现代节奏训练应具备的能力、阶段划分、教材教学法选用、训练难点和解决办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思考,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有关叙事时间的研究一直是叙述学研究的重点论题之一。热奈特在《论叙述文的话语》中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详细论述了叙述时间的速度与节奏的问题,并提出了场景、休止、概略和省略四种速度模式,力求将叙述时间研究量化与科学化。随着有关叙事问题的研究的不断深化,这种科学性变得不再可靠。时间本身就是人类意识的表达,速度与节奏更不例外,何况是叙事文学的速度与节奏。莫泊桑《项链》中的叙事速度与节奏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是与20世纪一同降生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他六十多年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公认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本文试图对列斐伏尔的哲学观作一番审读。  相似文献   

14.
异化这一范畴在1843年以后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尤其是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资本主义制度现实的矛盾,展开了对旧世界的批判。当时他就力图用异化作为钥匙,去打开资本主义制度和它的政治经济学的秘密。自从1932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文出版后,围绕着异化问题出现的长期持续的争论,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的一个部分。论争的内容固然已远远超过异化原来的含义,但却又和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理解直接联系着。论争的若干问题,包括异化究竟是历史范畴、抑或  相似文献   

15.
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这一普通、平凡而又处于基础地位的生存领域做了开创性的探索。该理论在强调日常生活本体论地位的前提下,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异化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通过日常生活革命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不仅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思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立足现实,揭露了社会之所以不和谐的日常生活根源,强调了日常生活革命对批判地改造世界、争取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意义,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及其伙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作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思想的总和。自一八八三年马克思逝世后即出现了种种马克思主义的流派,其中许多流派一直影响到今天(参看《美国百科全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目)。马克思著作的核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资本主义的兴起,利弊及其发展趋势。从人们谋生的社会和经济关系中,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被迫靠工资过活的工人或无产阶级。进行此种分析的主要理论是异化论、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远景。社会主义是人人都能更充分地发展其个性的一个更合理而又平等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张春玲 《理论月刊》2015,(1):165-169
在现代性语境下理解生态问题,资本逻辑是罪魁祸首,负有不可推卸的原罪责任。资本逻辑作为一种客观强制力量,通过生产扩张和消费扩张及其相互作用不断地向自然资源索取,使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资本逻辑催生的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的生态异化,引起了异化消费,激化了生态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世界市场的拓展,将生态危机转嫁和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使生态问题殖民化。所以,生态问题实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制度造成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危机和制度危机。  相似文献   

18.
雷雪芹 《传承》2010,(24):38-3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异化消费理论,认为异化消费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因此主张应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消费观念,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新型消费观,解决异化消费和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辩证看待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异化观虽曾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为了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现象,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并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赋予异化概念以全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周霞  曾长秋 《求索》2013,(5):113-115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高兹。在1973年著的《劳动分工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问题进行了思考。高兹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延续了马克思对分工的社会历史意义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批判也是建立在马克思对分工与异化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高兹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切异化现象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直接递进了马克思关于分工促进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导致异化劳动“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具备了新式分工政治制度的前提条件,仍没有走出旧式分工的“阴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