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辽 《江苏政协》2012,(12):33-34
中国的诗歌,经历了相传为黄帝时表现先民打猎生活的二言诗,到先秦时期四言诗为主、两汉南北朝时期五言诗为主、隋唐时期七言诗为主,以及后来两宋时期词的流行、元代散曲的崛起等,全都是有格律的。即使是诗体自由的古风、歌行,也是有格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来,引进了西方诗歌,于是有了自由体新诗。其实,自由体新诗据以仿效的西方诗歌也是有格律的,只是不同于中国诗歌的格律罢了。闻一多  相似文献   

2.
正诗的变革,包括内容和艺术的变革。内容的变革是原则稳定,具体内容随时代和诗人取撷而定;诗随情迁,各从其便。艺术的变革则较大较多,以"体式"说,是变化无穷,从有关格律说,中国诗词格律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中又有诗、词、曲等格律的不同。诗词格律的子格律,也有多种体式。这众多的体式,律绝对仗,长调小令,对专业写作者来说,尚可  相似文献   

3.
王芬 《湖北社会科学》2006,(12):140-142
吴兴华的新诗继承和发展了新格律派对于音组的理论,兼顾了节奏的规律性与感情的丰富性、自由度;他的句法特色与冯至、卞之琳等人对智性诗歌试验的努力息息相通;不拘一格的韵式追求,体现了他建设新诗节奏的自觉自为。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以来,笔者和诗友全力推动"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写论文,撰诗作。"中国特色新诗体"是2011年"南通诗会"上揭示的。诗人顾浩在《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文中说,根据广大读者的意见,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出初步描述:精炼的语言、和谐的韵律、简短的篇幅、多样的体式。笔者也将"新诗体"概括为:志趣高雅,精炼清醇。句式整齐,长短匀称。声调和谐,灵活用韵。结合音像,味浓体新。  相似文献   

5.
王珂 《思想战线》2003,29(3):74-78
英美意象派诗歌及自由诗革命对中国新诗初期诗体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意象派诗歌为代表的欧美现代诗歌运动促进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而处于"五四"激进时代的新诗人对意象派诗歌和自由诗革命的误读,特别是对意象派诗歌诗体的自由化和内容的平民化的过度迷恋,导致了新诗的过度自由化、散文化,直接加速了中国的新诗革命,不仅影响了新诗革命的态度、方式和内容,也影响到了新诗草创时诗的形态、体式及初期新诗的文体特征、文体价值,甚至整个新诗历史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6.
诗缘相投的闻一多和徐志摩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曾一起切磋诗艺,共同倡导新诗格律理论,并创作了大量的新格律诗,进而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新格律诗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的新时代。但是,他们的新诗格律理论与创作却又显示出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诗学价值,从不同的方面为新诗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甘安顺 《桂海论丛》2011,27(4):122-124
现代新诗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它存在着因背离诗体创新传统而先天贫血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新诗必须明确自己的创新方向,必须遵循诗歌的创作规律,坚守新诗在继承中创新的原则。任何诗歌都是语言和文字的艺术,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此,新诗必须从体式上发挥汉字的特点,创造诗歌美的形式;创作中必须感悟大自然的律动,坚守诗的诗性品格;必须从内容上融入崇高的人文精神,创造诗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王光利 《求索》2011,(9):187-189
英美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诗歌在二十世纪初的互动对双方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在意象呈现方式上的契合,意象派诗歌主动向中国古典诗歌寻求营养与变革的驱动力。同时,中国诗歌受意象派运动的影响,冲破了旧诗格律与体式的藩篱,获得诗体的大解放,迎来了中国现代新诗的诞生。本文分析了中西诗歌互动的渊源,总结了中西诗歌互动过程中的得与失,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由时间的音乐性转向空间的意象性,这是诗的历史演进的必然.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头30年,从闻一多《诗的格律》对韵律节奏的注重,到戴望舒《诗论零札》的反音乐性以及对纯粹“诗情”的膜拜,再到“九叶诗派”唐湜的《论意象》对诗的意象的高度推崇,可以看出这一演进的轨迹.究其原因,这是诗从“传唱形态”转到“印刷形态”,由口诵耳聆的听觉性转到符号形义的视觉性,在当代中国诗学中回响的余波.至40年代末,海峡割裂了一体化的中国现代诗学,但台湾诗论家们仍沿上述的流程,继续对诗学中意象概念作出宝贵的探寻.  相似文献   

10.
新语     
《小康》2013,(2):22
先走体2013年1月,一条内容为"人这一生,大约就是吃九吨左右食物,谁先吃完谁先走"的微博在网上迅速传开,网友们纷纷对照"九吨"的上限,预测自己还能活多久。不过,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生物学博士Ent-evo认为,人的寿命与一辈子能吃多少食物是没关系的。但这个段子客观上也提醒人们不要暴饮暴食。吃得太多太好,导致营养过剩,容易引发各种"富贵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网友们根据微博言论纷纷以此为内容展开造句,文体句式为"这一生只能___,谁先___完谁先走。"这种文体被称之为"先走体",是继"玛雅体""、我还活着体"之后又一网络新文体。  相似文献   

11.
臧克家对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接受,最早体现在诗集《烙印》的格律化追求中,这种格律化追求和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有紧密的关联。臧克家在追求新诗民族性的同时,疏离了新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张力的缺失,是臧克家接受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在具备对美出口潜力的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壁垒 依然存在等外部因素,以及自身的内部问题,其前景不容乐观.未来中国纺织品业要强化行业自律,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积极开创高档品牌,由数量扩张转向提高质量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放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式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品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潮消费的兴起与盛行,见证了国民开始摆脱对国际品牌的依赖,日趋认同和选择本土品牌,意味着我国开始逐渐打破单一的"制造大国"的国际形象,转向走创新产品和创制文化的发展之路。究其根源,国潮的产生与流行既来源于从政府到媒体通过掌握文化主导权,克服西方式效率性消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的不懈努力,也体现了民族企业家通过品牌对中国品味体系的全方面打造所唤起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张文莉 《求索》2011,(10):214-215,85
本文论述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历史碰撞中,闻一多致力于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建构。阐述了闻一多以身体力行,在新诗格律关、神秘美、民族精神等三个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民主斗士,而且也是勇于艺术改革的探索者,他所提倡的新诗格律就是探索成果之一。五四运动以后,人们曾经寻找各种途径,企图解决当时盛行诗坛的那种欧化和无政府的状况,创造出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和民族特点的新格律诗的形式。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诗人曾利用民歌进行创作,并且不断在形式上“花样翻新”(刘半农语),以建立一种既摆脱  相似文献   

17.
许耀桐 《人民论坛》2012,(33):38-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新路、正路,是改革之路、民主之路、法治之路、制度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题,深刻论述了我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包含着众多的新论点、新思路。梳理归纳起来,共有包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总要求在内的10个重大新论,其蕴涵的要义应予以悉心领会。  相似文献   

18.
贾华强 《人民论坛》2010,(10):12-13
国家富强和国民富强之间是相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科学发展之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国家和国民的共同富强,则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走公平发展之路;同时,还必须重视内生发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梨花体"事件和"羊羔体"事件既是网络时代的"诗歌事件",也是"文化事件"甚至是"政治事件"."梨花诗"和"羊羔诗"被嘲笑为"口水诗"的一大原因是违背了国人已有的诗歌常识."羊羔体"事件源于公众对太"散文化"的"口语诗"、对新诗的知识谱系及知识霸权和对中国大转型时期涌现的腐败现象的不满,即对"知识权威"、"伦理秩序"和"权力局势"的不满."羊羔体"事件呈现的口语写作、中年写作和官员写作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也有较大的缺点.两次事件都有利有弊,都可能误导诗坛,损害新诗和诗人的声誉;也可能通过全民性的大论争,各种诗学观在既对抗又和解的生态中共生,从而有利于新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8,(6):125-129
徐志摩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将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纳入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中,实现了“浪漫”与“古典”的完美统一。本文从意象与意境的生成,音韵、节奏与复沓手法所造成的音乐美以及诗歌体式的创新上阐述徐志摩诗歌对于古典浪漫主义的传承,探讨其诗作获得永恒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