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9年6月,美国和东盟相继发布了印太战略和印太展望文件,描绘了各自对印太地区秩序的构想、愿景及利益主张。表面上看,美国的印太战略和东盟的印太展望都提出了"东盟中心地位"问题,两者似乎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共识。但进一步分析显示,两者的"东盟中心地位"大异其趣,在出发点、关注点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等方面,美国和东盟存在根本性不同。尽管美国和东盟在海上安全、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存在合作空间,但是随着中美在印太地区博弈加深和美国主导地区秩序走向的意图日益凸显,美国与东盟关系将面临新的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张建岗 《南亚研究季刊》2022,(2):35-50+157-158
印度莫迪政府上台以来,为追求世界大国地位,大胆开展印太外交。莫迪政府印太外交的重点位于印度的东方,大体可以分为环孟加拉湾区域、东盟本土区域和西南太平洋区域等三个有内在联系但并非一体的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区域,莫迪政府的印太外交目标不同,措施各异。环孟加拉湾区域属于印度的首要利益区,印度追求主导地位,大力推动环孟加拉湾次区域一体化进程,挤压了东盟的地区事务主导权。西、南太平洋区域是印度的次要利益区,印度重视与民主政体大国的合作,谋求获得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平等地位,对东盟的中心地位起到了稀释作用。东盟本土区域是印度首要利益区和次要利益区的交汇地带,扼守印度进出太平洋的东大门,但囿于实力不足,莫迪政府在该区域主要采用有选择地坚持东盟中心地位的策略。总体来看,莫迪政府的印太外交冲击了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中心地位,对印度-东盟关系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日本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以来,东盟国家成为日本建立印太地区秩序的切入点。日本与东盟国家在维护自由开放的地区秩序、"高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经济圈、海洋安全保障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合作。但由于其"印太战略"尚处于理念先行阶段,日本难以将东盟国家引导至其所希望的轨道。东盟通过开展大国平衡外交,维持与各大国的稳定关系,希望通过与日本的合作维持东盟在印太地区秩序的中心性,继而实现印太地区形势的动态平衡,这将对印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东盟一体化发展进程为背景,分析不同时期越南在东盟一体化中的角色及作用。冷战时期,越南的民族主义推动了东盟的诞生;后冷战时期,越南与东盟改善关系并加入东盟,越南的地区主义助推东盟的扩大和深入发展。越南在东盟一体化中的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是越南依据其民族国家利益,结合世界和地区情势做出的理性选择。东盟共同体建设完成后,越南仍然会以其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充分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在东盟一体化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印太战略"和"全球英国"战略交汇下,日英安全合作不断深化并呈现浓厚的印太指向。安全合作上,两国高层安全互动紧密、安全磋商级别高、安全合作机制多,部队间防卫合作与防卫交流密切,并在朝核问题上合作应对。特别是,日英将印太安全作为合作的战略重点,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日英强化安全合作具有多重动因,其对印太安全合作的深化则更多源于战略因素,包括应对美国战略调整及日英各自主动的战略诉求、印太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谋求对印太地区进行秩序塑造等。日英安全合作虽面临挑战,但在两国战略持续深化和大国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有持续强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理解东盟国际秩序观和对外关系有3点至关重要:第一,东盟对于国内秩序和国际秩序联动性的认知;第二,东盟对于地区治理的期待的核心在于东盟内部团结;第三,东盟与大国看待国际秩序和地区治理的视角不同。东南亚可以分为海洋东南亚和陆地东南亚两个部分,东盟的5个创始成员国属于海洋东南亚部分,冷战中他们的国际秩序观的共识是东盟成立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冷战后,中国的崛起以及东盟扩大到陆地东南亚部分带来了东盟内部两种不同的国际秩序观的出现,东盟原有的以海洋东南亚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观共识受到挑战,而东盟新的国际秩序观共识还处于变动期。作为地区治理的重要行为者,东盟未来能否继续发挥稳定次区域和沟通大国关系平台的作用,关键在多大程度上东盟内部,东盟与中美之间在国际秩序和地区治理的认知上达成新的共识和理解,这些也将成为本地区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7.
冷战之后,东亚维持了一种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秩序。中国在崛起进程中对自身权 力的战略约束与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东盟规范的扩散成为后冷战时代东亚地区秩序得以维 持的根本原因。未来的东亚地区秩序将有赖于中国战略约束基础上的区内国家良性互动与东盟规 范的继续深化,而非美日联盟,亦非大国权力均势  相似文献   

8.
美国推出印太战略以来,越南在认知、战略调适和外交实践3个层面上作出反应。自越共十二大以来,越南党和国家进一步强调"融入国际"战略,以深度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的方式,探索自主的对外开放道路。与此同时,越南对"融入国际"战略不断进行调适,在多边自由贸易和多边外交的基础上,强调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三支柱,以更加开放、包容和自信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与美国"印太战略"在战略互需基础上初步对接。近几年来,美国印太战略与越南"融入国际"战略在互动中推进美越双边合作升温,推动越南与美日印澳互动频繁和关系升级。但越南"融入国际"战略的全面性和内在平衡性,尤其越南长远和根本国家利益、东盟中心性、中国因素以及越美诸多分歧,决定了越南对接美国印太战略的力度和限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针对美日印澳等国推动印太战略引发的地缘政治压力,泰国形成了"中等国家"及对印太战略"必要但非关键的次区域支点"的自我定位。泰国认为,印太战略的根源在于地区秩序重塑,将会增加地区安全风险,但也会为跨区域联通与发展提供动力,并将推进国际规则的制度化建构。于是,泰国采取了"以中美为主轴,保持地缘平衡;以日印为两翼,分散大国引力;以东盟为根基,提升抗风险能力"的积极地缘策略,试图通过保持地缘引力结构的动态平衡,从而趋利避害,甚至化危为机。对此,中国有必要重视泰国的次区域支点作用,防范政治风险,补齐安全短板,巩固经济优势,拓展文化纽带,稳步推进中泰战略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印太战略是在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长、印度快速发展且潜力巨大的背景下,由美国主导推动,日本大力推介,澳大利亚和印度积极跟进的战略,主要目标是维护美国主导下的区域既有秩序,防范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长所造成的冲击。印太战略具有的意识形态与对抗色彩对印度尼西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主动应对区域形势变动,提出了自己的"印太政策",积极参与塑造地区格局。印度尼西亚"印太政策"与印太战略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中国应关注"印太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印太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的中心,在该地区拥有直接主权利益和永久军事存在的法国是欧盟国家中最早提出"印太战略"的国家。法国版"印太战略"希望通过军事及多边合作建立稳定的多极秩序。为此,法国不断增加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以海洋安全为重点强化与地区国家的军事合作,建立以法印澳为轴心的印太伙伴关系网络。法国希望通过"印太战略",重振其全球大国地位,呼应美国制衡中国战略,维护法国本土及海外地区的安全,拓展其在印太地区的经贸和海洋经济利益。不过,法国存在资源掣肘、身份认知困境、国内政治层面制约等局限,这些因素将影响其"印太战略"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自美国印太战略出台以来,东南亚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及。虽然东南亚地区国家并不排斥大国的战略重视,但对美国印太战略的目标、手段、政策重心等普遍感到不安。出于对被边缘化和被分裂的深刻担忧,东盟选择以地区共识的方式发布《东盟印太展望》。这既是对大国战略举措的积极回应及对东盟中心性的主动捍卫,也清晰地表达了这一中小国家联合体对世界事务的共性认知,凸显了东盟与美国在印太地区愿景规划方面的内在差异。东盟的认知与反应,预示着美国印太战略在东南亚的推行将囿于种种局限而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当前,"印太"地区正演变成全球地缘战略的下一个中心,印尼作为东南亚的地区大国和中等强国,也对"印太"概念给予了较大关注。印尼对"印太"概念的建构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冷战时期印尼立足东盟,关注民族独立与国家强大;冷战后印尼走出东盟,开始将目光转向印度洋。2014年佐科政府上台后,重新重视"印太"并推出了具有印尼特色的"印太愿景",这是印尼基于国家利益考虑、区域合作现实以及国际战略重心转移大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佐科政府主要以维护东盟中心地位为根本支撑,以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为重要抓手,通过加强与美日印澳等大国的接触来推进实施其"印太愿景"。尽管印尼的"印太愿景"与美日印澳等国的"印太战略"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可避免地会使印太地区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东盟在亚太地区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学术界对东盟以及东盟对外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两大主要流派——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围绕地区一体化以及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核心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现实主义被划归为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范畴,而建构主义则被划分到整体主义和理念主义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相似文献   

15.
赵银亮 《东南亚》2009,(2):7-11
东盟-体化进程的加快是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目前对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套路。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具有地区整合和地区离散的双重特征。东盟的扩大、经济一体化、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等,又使得新地区主义具有制度转型的特征。东盟期望通过加强内部的文化认同和调适,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及其制度转型的范式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朱旭  韩文超 《东北亚论坛》2023,(2):115-126+128
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后,韩国对“印太战略”的态度经历了文在寅政府时期“谨慎且有限地参与”以及尹锡悦政府时期“积极地调适型参与”两个阶段。尹锡悦政府执政后转变对“印太战略”的态度,主要包含对朝鲜实施安全威慑以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以加入“印太战略”为杠杆重塑中韩关系从而缓解安全困境、推广“韩式民主价值观外交”以提升韩国在地区秩序中的地位以及推进“东盟政策”以寻求经济新增长点四大考量。从短期看,这一转变将激化朝韩矛盾,加剧地区紧张;提升“印太战略”的经济吸引力,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挤出效应;强化“印太战略”的“去中心化”特征,在地区秩序构建上增大对中国的压力。但从长期看,由于尹锡悦政府并未脱离“立足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战略”的原则,仍具备“底线理性”,加之“印太战略”无法有效满足韩国的经济、安全与战略诉求,韩国缺乏持续参与“印太战略”的动力,其负面影响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国际秩序大变革、国家间关系大调整,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多边主义面临危机,全球治理遭遇挑战。面对大变局,美国采取了逆全球化政策,欧盟、日本采取迂回多边主义政策,俄罗斯主张重构世界规则秩序。与之不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践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多边主义。中国要继续加强研究世界正在发生的大变局,对外交往中保持务实、自信、低调,全面深化国内改革,顺应"大变局"塑造和延长战略机遇期,适应"大变局"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美国单极格局和制度化合作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通过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体系内行为体的互动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秩序的转型方向.受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地区合作受阻,进一步加剧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的反向联动.同时,疫情凸显美国体系领导力缺失,大国制度博弈愈演愈烈,既有体系结构的不稳定性提升,冲击现行国际秩序.整体而言,国际秩序未发生本质改变,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进一步持续、制度安排中功能性合作与新制度建立加速推进.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将在重组整合中波动前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积极推动多边主义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对国际体系无序状态的同时,以国内发展作为应对秩序转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RCEP是东盟在亚太地区合作格局变动的背景下,为维护自身的“中心地位”而构造的合作框架.到目前为止,RCEP得到了有关各方的积极支持,作为一个新的合作进程已经展开,这意味着它作为维护东盟“中心地位”的平台这一功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RCEP所提出的通过整合以东盟为中心的五个双边FTA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深化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实现.东盟似乎并不打算通过认真实现RCEP设定的目标来改变留给外界的东盟“重进程、轻进展”印象.RCEP作为地区合作的全新进程已经展开,并一定会对亚太合作格局的演进产生了影响,亚太地区将出现一种新的以TPP和RCEP并存的双框架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印太地区正在演变成全球地缘战略中心。有鉴于此,法国对该地区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与前几届政府相比,马克龙政府更加强调对印太地区经贸合作的调整及平衡,从全方位的多边主义转向有重点、多层次、有差异的对外关系,军事和意识形态色彩也更加浓厚。从规律来看,马克龙政府虽保持了延续性和渐进性,但也更加突出调整性与制衡性。法国的战略调整是权力结构变动、重塑大国地位以及维护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法国战略调整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但其变化动向的确为国际战略环境、印太地区安全局势以及中法双边关系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