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持人语     
<正>低碳美学是由中国学者创建的当代最前沿的新型价值论美学理念。它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美学中的“陶冶”与“净化”特质和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审美无功利性”的核心理念,重建了“自由情感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这一崭新审美本质,并将自由情感的价值正负、大小和高低作出了规定,从而将以本体论为核心的美学  相似文献   

2.
董雪静 《求索》2007,(6):182-183
“气象”是继“意境”之后充分体现宋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范畴。本文通过对“气”“象”渊源和“浑”“厚”涵义的发掘,揭示严羽“气象浑厚”诗歌审美论的基本内核,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3.
意象: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洪波 《求索》2007,(2):186-188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意象”理论集中体现了东方各民族美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6,32(1):93-101
《易传》是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典文本。其对中国古典美学之影响最著者有四:“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奠定了古典审美天人相融的基本主题;“立象以尽意”命题转化为意象审美范畴后,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感性思维方式;“阴阳”范畴启发了古典艺术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辩证的艺术创造智慧;刚健宽厚的君子人格追求代表了中华人格自我砥砺的生活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培养人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们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是教育事业和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学教育应以美育德,塑造完美人格,强化美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四美”为中心,不断强化教育者的美学素质;以欣赏引导为手段,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张洁君 《传承》2015,(1):140-141
康德美学美的分析论拓展了后人研究美学的领域,极大提升了美学的人文性内涵。将美与道德相结合,通过审美提升人们的道德,让世界趋于和平、稳定、和谐。同时奠定了美学研究中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正确道路,把长期以来欧洲美学史上存在的经验派和理性派的观点结合起来,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8.
张汝山 《青年论坛》2005,(4):136-137
在消费主义、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人类正步入泛审美时代。泛审美时代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以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必要张力关系,是时代赋予美学、艺术工作者的神圣道义承担。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中,意境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范畴。什么是意境?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十分深奥的问题,自3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文艺学家和美学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但是,对于意境的界说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意境研究走向深入,使意境范畴的内涵得以正确揭示,不少学者从西方文论、美学中寻求与之对应的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早在30年代,朱光潜先生将克罗齐的“形相”、康德的“意象”看作是与意境基本相当的两个概念。50年代中期,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的意境与西方的典型是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  相似文献   

10.
不论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二十世纪都是一个走入困境又寻找出路的时代。(尽管中国美学的困境和“突围”是二十世纪晚近的事)。本世纪初的1903年,威廉·奈德在《美的哲学》一书中开头第一句就预言:“美的本质问题将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这个预言尽管没有完全应验,但却符合了二十世纪美学的总体趋势:本体论美学走向终结,经验美学大角度崛起。这就是引入注目的西方美学重心的转移——从客观论转向主观论,从本体论转向审美经验。由于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验的被强调,“审美态度”就被历史地推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审美态度的转变为视角,我们就会对二十世纪美学的原野有着一个比较具体和清晰的切入点,同时,也会对二十一世纪美学的走向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感新论     
马立新 《桂海论丛》2011,27(4):125-129
审美的本质是自由情感的运动,据此可以从自由情感的对象形态、价值取向和运动特征三个维度来分析美感的性质。根据自由情感的对象形态,可以将美感划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典型存在形态;根据自由情感的价值取向,可以将美感划分为古典型和现代型两种典型形态;根据自由情感的运动形态,可将美感划分为愉悦和震撼两种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使当代大学生摆脱庸俗、狭隘的观念,使之具有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把握美丑的尺度和价值高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使自身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顾凤威 《桂海论丛》2005,21(4):55-57
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称为"过时的思辨美学"是经不起论证和推敲的忽略了文化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用,是没有道理的.文艺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需要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展开了广阔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坛经》与《忏悔录》美学思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2,28(1):50-53
《坛经》与《忏悔录》作为东西方宗教文化名作之一 ,其中包蕴着若干的审美思想 :《坛经》中具有可引申以资中国古代美学发展的思想论断 ;《忏悔录》则把艺术审美与宗教信条相结合 ,树立起基督教美学权威。比较两书的美学思想 ,强调心性的作用及与各自文化背景中的人学思想密切联系是其相同之处 ;不同的美学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佛教、基督教教义中对美本质的不同认识又是导致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古风 《思想战线》2001,27(6):63-66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思飞 《青年论坛》2011,(3):143-145
服饰是透射一个民族艺术哲学理念的重要窗口。中国传统服装美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教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注重"美"与"善"的相似性,缺乏对人体之美的正视与研究,把服装审美创作看作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维护礼制的形象表征,遮蔽人体曲线,宽衣博带;另一方面在道家思想统摄式思维观照下,追求衣饰与人体在整体审美上的和谐,淡化人体特征而凸显精神气韵。西方服装美学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求真务实地强调人体曲线,以探求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审美理想。如何承袭中国传统美学智慧,又借鉴西方服装美学求真精神,创造出中国服装独有的时代语言,是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们面临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水族审美意识探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实践和生存环境中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和审美意识。它集中体现了水族人民完善的、美好的、合乎理想的生活观念 ,是水族文化的深层构成。  相似文献   

18.
在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贵州六盘水地区选送的苗族芦笙翻旮旯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高难度的技巧,激情演绎着苗族曲折悲壮的奋斗史。是小花苗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了小花苗人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美育与德育的根本目标一致、内容相互渗透、作用相辅相成。美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高校培养21世纪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丁萍 《青年论坛》2008,(1):54-55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中时常出现不分美丑、盲目认同,甚至出现以丑为美的审美教育缺失现象。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主要受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冲击、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