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商品、货币和资本经济范畴的逻辑递升,马克思着力对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进行了批判分析。他认为资本的出现是一个新的时代,由于雇佣劳动出现才确定了其统治。资本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过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权。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息资本以及地租的拜物教性质,指出资本的拜物教性质不过是暂时的必然,资本的界限将导致它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看,拜物教批判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的运用,所以弄清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及其逻辑推导过程是认识拜物教理论的逻辑前提.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之间是层层递升的,有力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马克思对拜物教产生和存在根源、发展形态以及消除条件的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和克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拜物教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中的文化工业批判时,学界较少重视这一批判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之间的思想谱系关系。从这一谱系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启蒙辩证法》在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现象的解码时揭示了其拜物教本质,从而彰显为一种"文化商品拜物教"批判。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文化工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一方面以资本增值为目的,在生产中消磨了文化的本真内涵及其应有功能,另一方面渗透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发挥着同化功能,进一步在消费中扼杀了大众思维的能动性和多样性,从而在总体上遮蔽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秘密并生产着资本主义的统治关系。但是这一批判在方法上存在着趋于单一和非辩证的缺陷,需要我们辨明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根源于商品形式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深入揭示。鲍德里亚却断言马克思的理论是犬儒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仅仅从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自然向度来理解使用价值,因而在拜物教批判中只注重对交换价值的批判而忽视对使用价值的批判。不仅如此,通过对拜物教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发现,拜物教所揭示的并非对实体的倾注,而是对符码的倾注,因此,拜物教批判还应当包括对符号或能指拜物教的批判。事实上,马克思并非只注重使用价值的自然意义,而是将其放置在与交换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凸显其社会意义。而鲍德里亚既强调对使用价值拜物教的批判,又试图通过符号意指逻辑来消解其实物逻辑,其本身也存在着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5.
李怀涛  ;刘怀玉 《求索》2008,(9):105-107
鲍德里亚延续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在符码逻辑基础上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分析消费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以符号学原理为依据打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确立了一种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能指拜物教批判。他的能指拜物教解放道路终究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把"商品之谜"的"崭露"与"破解"作为贯穿《资本论》的一条理论线索,不仅为我们"窥探"资本主义社会受抽象统治的人的生存状况提供了一个"视角",而且为人们摆脱这种"奴役"状态提出了一条可能性路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商品之谜"的"崭露"形式"拜物教"入手揭示了物与物的关系中所掩藏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其二,勾画出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理论的内在逻辑,并分析这种"剥削"何以可能;其三,从破解"商品之谜"的"钥匙"社会关系入手,指出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才能摆脱这种"剥削"关系,从而为人的自由解放开辟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7.
回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历史脉络,把握思想史维度中马克思理解宗教存续问题逻辑基点的变易,才能领悟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所实现的存在论根基革命及内在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涉及从其博士论文到《资本论》的诸多重要文本,按照逻辑基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我意识批判、人本主义批判、社会存在批判三个阶段。至《资本论》第一卷对拜物教观念的批判深入到对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标志着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实现了意识形态批判与现实社会生活批判双重维度批判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怀涛 《前沿》2010,(23):48-50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有一个不断深入的逻辑进程,他最初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在异化劳动基础上进行人学现象学的伦理批判,后来进展到从经济现实的客观基础出发进行奴役性分工批判。随着经济哲学方法论的不断成熟,他最后站到作为历史现象学的拜物教批判的高度,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拜物教世界的猛烈批判。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价值阙如表现为中国现代化条件下的社会进步以及社会进步视域下的"道德滑坡"现象,分析这一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学中国在场的表现,是国民经济学体系内"财富与德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揭示"道德滑坡"现象的本质,后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精神现象学分析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体化时代社会进步与"道德滑坡"现象的不可避免。异化劳动和对异化的扬弃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造成的现实社会关系给予了积极的批判,对"道德滑坡"现象的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作为资本生产过程的资产阶级组织方式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的一次最为系统、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分析,并由此进一步深化了先前业已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这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分析法,它既是对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即经济意识形态问题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资本论>写作之前的其他一些经济学手稿和笔记中相关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从拜物教形成的视角,通过对社会关系、劳动、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等范畴的理论抽象,对资本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及其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表现所作出的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11.
哈维追随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路径,以空间地理方法为工具,基于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资本危机与时空修复以及剥夺性积累与反抗的三个视角分析和批判新帝国主义的运行机制。哈维的新帝国主义批判理论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范式,是对马克思资本批判之方法论资源和价值目标的继承;开启了帝国主义批判理论研究的新维度并创新了研究方法;与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的各种资本主义后现代批判理论相比更具现实意义和理论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刘灵 《湖湘论坛》2021,34(2):99-109
货币缘起于人类的"社会"需要,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从实物货币到现代资本的历史嬗变,孕育、催生了"政治经济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并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与历史契合性。政治经济学在应对、批判资本的过程中诞生、发展与进步,而"完善"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探明资本的当代逻辑,进而成功利用资本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驾驭资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目标。因而,实现对资本的驾驭,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对资本批判的基本方法,立足于中国应对现代资本的历史经验,吸纳西方现代资本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探索出驾驭资本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物化"为核心范畴的物化理论。物化理论是卢卡奇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创建,也是其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支柱,并开启了西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特殊路径。虽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现代性批判在原则高度上触及了现代性批判的实质,但基于其存在论根基依然是黑格尔主义的,这种批判必然落入浪漫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时代下,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作用日益彰显的同时,技术拜物教这一新的意识形式亦日渐扩散。从人本主义视角看,技术垄断下的人们一方面陷入被技术宰制和奴役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又产生技术崇拜认知状态,“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从意识形态视角看,工具理性张扬遮蔽了价值理性,其在全社会的统治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的人”,从而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技术拜物教作为资本拜物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延伸演化,其实质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崇拜,拜物教表象掩盖下是资本——技术共生体的剥削本质。对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技术拜物教的批判,理论上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理论时代化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解释力;实践上可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等技术高质量发展,赋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且作为一种统摄性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发展。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双重历史生发背景:一方面,近代以来开展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奋争是虚无主义得以在中国生发的普遍历史际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逻辑的反思和限定又赋予了虚无主义的特殊表现样态。从资本逻辑出发探究虚无主义是消解虚无的重要路向,以此为出发点的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掌握政治权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了抗争虚无主义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彰显着认识论的生态现象批判、社会论的资本逻辑批判、实践论的生态实践批判、价值论的伦理价值批判等四重论域。生态现象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着力点,让其关注空间生态形态的演变,这是从认识论上认识空间生态现象;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根本动因,让其详细阐述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的支配及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从社会论批判空间生态危机;生态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根基,让其号召无产阶级通过空间革命来建立和谐稳定的空间生态,这是从实践论上解决空间生态困境;伦理价值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落脚点,让其要求空间生态变革成为人类解放的条件,这是从价值论上实现空间生态正义。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审视了空间生态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空间生态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劳动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的外衣,深入劳动层面,通过分析异化劳动、个人劳动、社会劳动和剩余劳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价值观,历史地生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劳动水平之上的,同时又规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8.
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数据和数字平台是数据殖民主义形成并发生作用的两大支点。数据本身并不具有殖民主义属性,只有在数字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秩序和数据关系中,数据才成为资本牟利的手段和殖民的工具。数据资源掠夺、数字资本输出、数字商品倾销构成了数据殖民主义的基本形式。相比历史上的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虽然在殖民内容、殖民过程、殖民途径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遵循着资本的增殖逻辑和扩张逻辑,殖民的目的与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并无根本上的不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数据殖民主义,既要看到数据殖民主义扮演“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又要批判其中蕴含的深层数字劳动剥削和日常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数字收益分配不均导致南北贫富拉大、数据拜物教盛行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后果。唯有如此,方可全面把握数据殖民主义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资本逻辑内嵌着资本主义现实活动的运作轨迹与价值规则。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与哲学批判视角,辩证剖析资本逻辑与资本风险的内生关系,理性预估在资本逻辑运行下,资本风险嬗变指数由低到高、嬗变场域由一到多、嬗变频率由慢到快、嬗变对象由特殊到普遍的动态演化。随着工具理性与劳动异化、阶级矛盾与政治对抗、文化异化与文明冲突、社会转型与秩序重构的深化,资本逻辑风险的内部化解具有一定的张力与限度。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是突破资本困境、化解资本风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在韦伯看来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合理化在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释放出的产物 ,即工具理性作用的结果。卢卡奇把韦伯的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结合起来 ,提出了物化理论 ,进一步深化了工具理性批判的力度。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把工具理性批判扩大到对人类的启蒙和文明的批判。由于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的代价和局限性 ,所以仍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