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学》1983,(9)
一、概念题(一) 解释下列概念: 1.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3.立法解释立法解释是制定法规的机关对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具有普遍约束力,属于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能量的构成及作用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它通过影响人们的意志行为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但是,在存在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人们当中,法律绝不是毫无力量的规范,更不是为利益追求者提供的一种参考性意见。与其他社会规范不同,法具有自己得以运作的能量,“具有现实性所拥有的力量,并且具有效力”,由此才能影响人的行为。法能够调整社会关系,能够组织  相似文献   

3.
法律是什么?简单地说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律在形式上的表现就是法律规范或者法律条文,但是在实质意义上法律是通过法律条文体现法治思想、构建法律制度的社会规则。法律规范是法治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载体。我国的各种法律制度正在或者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4.
上一讲诠释了宪法的定义,这一讲主要讲述宪法的法律地位以及基本原则. 宪法的重要地位 宪法具有法的属性,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从宪法与国家的关系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首先,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根本性.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调整范围十分广泛.宪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国家标志等.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社会,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国家同法治社会是两个对应范畴,二者既有区别,又存在互补互动关系.国家法律主要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而法治社会则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 法治社会并非简单地指以法管理社会或守法的社会,这只是法治社会的一部分内涵.法治社会是指全部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包括各社会组织的自主自治,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法治轨道上运转,社会力量在法治范围内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以及公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符合法治精神.建成法治社会,就是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法律和社会规范、社会公德约束自己和他人,并监督国家权力在宪法和法律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6.
解除婚姻关系,不仅是夫妻间的私事,与家庭、社会都有密切关系。调整离婚的法律规范和调整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一样,都反映着一定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归根结底又为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所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离婚制度。  相似文献   

7.
理性、情感与社会规范——村民投票行为的三维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的投票行为是理性、情感与社会规范共同支配和控制的结果。村民是否参与投票,最终是根据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做出的决策;没有情感的推动,村民不会去参与投票;基于农村宗族、社会关系、道德等因素形成的社会规范也影响着村民的投票行为。因此,从理性、情感和社会规范三方面客观分析村民的投票行为并做出相应的制度规范,将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宋汉明 《法制与社会》2010,(19):294-294
法律作为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但法也有其局限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法的局限性问题更加凸显。本文试从法本身的性质和法律运行,以及法律在整个社会运行之中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讨论法律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法律效果及其研究和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法律效果的概念 所谓法律效果,是指人们为追求社会的秩序、正义、自由以及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和变迁而运用各种法律手段于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客观效应。它集中体现为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法律实践活动对既有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维护或改变,即使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更适于统治者、立法者的要求,更有利于社会的秩序、正义、自由以及社会的良性运转与变迁。所似,法律效果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目的驱使下,人们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将推进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研究。法治文化是指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法治文化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法治文化就是法律的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一般来说,观念支配行为,思想决定行动,而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又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制度性文化建设与观念性文化建设的结合和互动。法治文化建设既应该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对公民观念的塑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现在到“九七”只剩下七百多天了。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香港的平稳过渡。“九七”香港法律如何过渡,关系到香港平稳过渡的大局,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香港现行法律基本不变,是中国政府在中英联合声明里宣布的一项基本方针政策。中国政府采取此项政策,不是偶然的。法律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它同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互关连,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人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用以调节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道德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一系列观点、原则,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力量来维持的一种规范体系。法律与道德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更不能割裂和相互对立。法律规范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建立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之上;而道德规范,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提升为法律制度,以强化其规范的力度。法制是硬约束,法律规范对人们权利义务的规定是…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社会性是其法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这一观点的提出在中西方的法学界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通过对宗教与法律的实质加以区别和联系,伯尔曼将整个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呈现在世人眼前,其对法律与宗教的历史、文化基础的剖析,以及运用现实的逻辑研究方法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二者相互依赖是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法律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人类正义的终极体现;而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潜移默化的习惯。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是法律人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解读和对法律精神的一种理性情感,这种信仰的实质在于使法律制度得以完善,并通过与宗教的融合进一步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方式。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规范的性质及作用王广辉法律作为人类创设的行为规范,是否意味着人类所有的行为都要受其引导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能否成为法律关怀的对象,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人类社会之中,用以引导、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除了法律之外,还有宗教、道德等。比较而言,...  相似文献   

15.
法律规范的社会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范的社会学内涵魏宏法律规范,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即关于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得做的,哪些事是必须做的这样一些带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社会生活准则。那么,社会为什么需要法律规范,它主要调节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调节,及...  相似文献   

16.
严存生 《法律科学》2007,25(1):3-14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法的研究最终不可能不追寻到人的本性.但能作为法律基础的人的本性只是道德性,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正义,它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其中人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的行为它必须借助于法律这样的公共权力使一个社会人们的行为保持道德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道德性是法律的人性基础,是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7.
庞正 《法治研究》2010,42(6):39-45
法律关系的本原是社会关系.是经由法律手段确认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果。法律关系的“物质性”是指客观实在性、必然性.该客观物质性并不因意志因素的存在而改变。应当将法律关系的物质性与法律关系客体的物质性区分开来.不能以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物还是精神财富为标准来区分法律关系。规范意义的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应然形态、制度形态,它以社会关系的制度面相出现,是立法对普遍而正当的社会关系模式的确认:事实意义的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实然形态、具体形态,它以社会关系的事实面相出现,是现实社会主体相互交往的关系缔结,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法律规范是抽象法律关系的前提,法律规范将某些社会关系设定为制度形态的法律关系模式:法律事实是具体法律关系的前提,是抽象法律关系现实化为具体法律关系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18.
法学真理发展的规律性杨萃吉,綦骥,沈春敏法律实践是法律科学真理发展的源泉。原始人类的社会规范,习惯规范、伦理规范和宗教规范调节着原始人类的社会关系,维系着原始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产品有了剩余,渐渐滋生出来的剥削现象和阶...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整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社会规范,伴随着人类社会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尽管道德与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手段上存在诸多的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在作用发挥上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但在实践中,彼此发生冲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果说道德是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份良善,法律就是震慑人们心中的恶念,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法治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举足轻重.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论证存在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古典自然法学派与分析法学派的论战的解读为视角,通过将国内外理论界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行阐述,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力 《河北法学》2013,(2):13-21
赔礼道歉的法制化是以法律机制特有的严格、公平与程序正义的他律特征,结合道德机制深入作用于人类心理,唤起良知的自律性机制,催化与加速理性人重识信用评价中道德观的进程。这种以正式法律制度嵌入非正式社会规范体系,以筛选、改良与优化其社会治理功能的法律方法就是"软法"。作为一种结合确定的法律规范与不确定的道德机制两者优势,弥补两者传统劣势的社会综合治理策略,软法尤其适合承担重树社会普遍信用与道德信仰的治理任务,在我国构建信用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