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自 1995年 1月 1日实施以来 ,对于监督制约行政、司法权力、保护人权、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经过三年多的实施 ,该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 ,现提出供研讨 ,以供立法机关在修改国家赔偿法时予以参考。一、刑事及非刑事司法违法侵权行为的确认权应赋予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 2 0条规定 :“赔偿义务机关对依法确认有本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应当给予赔偿。”“被要求机关不予确认的 ,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诉。”目前 …  相似文献   

2.
为正确审理人民法院在审判和执行中违法侵权的确认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及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提起国家赔偿请求的,除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应当依法先行申请确认。  相似文献   

3.
国家赔偿法实施近5年来 ,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的工作从开创到不断发展 ,取得很大成绩。但是 ,工作中仍然有一些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妨碍着国家赔偿法的贯彻实施。因此 ,认真分析这些难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 ,对于推动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工作 ,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促使有关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是完全必要的。难点问题之一 :刑事及非刑事司法侵权行为难以依法得到确认。而刑事及非刑事司法侵权行为未经依法确认 ,其相关的赔偿请求就不能进入法定赔偿程序 ,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依法保障…  相似文献   

4.
《法制与经济》2004,(9):10-10
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出台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司法解释,以列举的方式明确了14种可以确认人民法院违法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第1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已于2004年5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1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二○○四年八月十日为正确审理人民法院在审判和执行中违法侵权的确认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及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第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提起国家赔偿请求的,除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应当依法先行申请确认。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人民…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违法确认问题国家赔偿从性质和程序的不同,可以分为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行政赔偿因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与行政诉讼一并提出行政赔偿的行政诉讼程序,通常情况下违法确认不会成为影响当事人寻求法律救济的障碍。然而,司法赔偿则不同,无论是刑事赔偿,还是非刑事司法赔偿,都必须以违法确认为前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赔偿和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第3条明确规定:“赔偿请求人向人民法院、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赔偿申请的,赔偿义务机关的司法侵权行为应当先经依法确认”,最高…  相似文献   

7.
近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的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对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的立案与审理的程序问题进行了规范,现将《暂行规定》出台的背景及有关问题作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8.
依法对人民法院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进行确认,是《国家赔偿法》赋予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责,是人民法院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正确审理人民法院在审判和执行中违法侵权的国家赔偿确认案件,确保当事人能够更加快捷地申请国家赔偿,2004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15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确认工作是申请国家赔偿的前置程序,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确认违法以后,当事人才可以请求国家赔偿。但由于《国家赔偿法》对确认的规定比较原则,司法实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因确认迟延等而影响赔偿程序启动的现象,该司法解释就是为解决该问题而颁布的,以下简称“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在刑事赔偿程序中作了“确认”的规定,对非刑事司法赔偿,该法第31条亦明确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适用本法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对以上关于“确认”的规定,我们称其为司法赔偿中的确认,以便区别于行政赔偿之确认。 国家赔偿法第20条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对依法确认有本法第15条、第1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赔偿。赔偿请求人要求确认有本法第15条、第16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被要求的机关不予确认的,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诉。”这条规定清楚地表明:依法确认,是国家司法赔偿的前提条件,即没有依法确认,就不进入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实现国家赔偿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在确认行使公权力的行为构成违法侵权情形下国家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国家赔偿违法确认是国家赔偿制度的核心,是赔偿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裁判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生效民事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十一条的规定,确认执行行为违法要求有职务行为(包括不作为行为)存在、行为具有违法性、有实际损害结果。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因执行裁定实体处理不当.以补正笔误的方式予以纠正,在程序上虽有瑕疵.但并未给确认申诉人的合法权利造成实际损失.其执行行为应不予确认违法。  相似文献   

13.
为正确审理人民法院在审判和执行中违法侵权的确认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及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第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提起国家赔偿请求的!除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应当依法先行申请确认第二条公民法人或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8月23日公布了法释(2002)第28号《关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伤亡构成犯罪的赔偿诉讼程序问题的批复》,指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伤、亡已构成犯罪,受害人或其亲属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对民事赔偿诉讼请求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其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本批复公布以前发生的此类案件,人民法院已作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处理,受害人或其亲属再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问题的原委及分歧焦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施行以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致人伤亡,人民法院已作有罪判决。在刑事  相似文献   

15.
刑事自诉应列入公诉范畴之浅见罗晓玲自诉案件是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由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轻微的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体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的有七类...  相似文献   

16.
试论确认违法与司法赔偿的程序不宜分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赔偿法对司法赔偿程序作出分设的规定。《国家赔偿法》第20条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对依法确认有本法第15条、第1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赔偿。赔偿请求人要求确认有本法第15条、第16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被要求的机关不予确认的,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诉。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  相似文献   

17.
一、对刑事跨偿确认的理论分析刑事赔偿又称为冤狱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部分。它是指国家在追究刑事犯罪过程中违法致人损害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具体地说,是指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给他人造成损害,受害人有权依照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取得赔偿的法律制度。产生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根据赔偿法第50杂的规定,刑事赔偿中赔偿义务机关只有对依法确认有本法第15、1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赔偿。也就是说,进入刑事赔偿程序的基本条件是赔偿义务机关有第15、16条规定的违…  相似文献   

18.
《司法业务文选》2011,(14):51+49
问:取消确认程序是国家赔偿法本次修改的一大亮点,本司法解释针对此项修改作了哪些规定答:针对国家赔偿法的此项修改,本司法解释首先删除了《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赔偿案件程序的暂行规定》中有  相似文献   

19.
罗文燕 《河北法学》2003,21(6):63-65
在国家不承担刑事赔偿责任的六种法定情形中,对于《国家赔偿法》第17条第(一)项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导致法律适用不一。以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为基础,探求刑事诉讼各阶段“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与刑事赔偿的关系,进而对《国家赔偿法》第17条第(一)项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定情形提出司法与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违法归责原则是解决国家有无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唯一标准。在刑事错判赔偿中确立违法归责原则,为日后拓展国家赔偿范围提供了立足点,有利于发挥国家赔偿制度所具有的违法行为抑制功能和合法行为导向功能,对敦促人民法院及其审判人员依法审判,减少甚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