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格斯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最杰出的代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终结》写于1886年,虽然距今已有一百余年,但其分析方法、科学理论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认为《终结》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能给我们以收益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恩格斯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通过论述,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通过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的。在文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费尔巴哈是一位"半截子唯物主义者",主要是针对其宗教观和伦理学的批判,可谓是鞭辟入里,切中要害。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其结论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 19世纪获得高度推崇和广泛传播的哲学学说是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精神转折的继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完成。上述学说更鲜明的典范是18——19世纪的德国哲学,即德国古典哲学。这种哲学产生并逐渐确立了理性崇拜。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哲学家那里发展的结果是深信理性是改造人类生活的主要、最好的工具。科学认识被认为是这种理性的最鲜明的形式。对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沿着两个方向,形成非古典主义的两大潮流,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我读了浙江工商大学陈华兴教授的新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深感该著作论域之重要、内容之完整、逻辑之明晰。该著作入选光明日报出版社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向全国征集100部马克思主义研究书稿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文库”,是近年来我所读到的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成果。该著作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理性。作者认为,一个科学的政治理论的理性本质,是理论和现实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本质一方面表现在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既肯定了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对其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恩格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都展现出他们所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的批判以及对《共产党宣言》的自我批判。发掘和阐释这些批判思想,既有利于我们以正确的态度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有利于帮助我们回应和驳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对立论"和"过时论"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黄知伟 《求索》2010,(6):59-61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要范畴。在对19世纪德国经济生活进行深入考察时,马克思批判了近代德国哲学的异化理论,并将异化理论引入到对劳动本身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将异化劳动概念进行了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是对黑格尔古典哲学思辨体系的理论批判,也是对资本型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批判。该理论认为,在资本型社会中,劳动将工人和生产资料分隔开的同时,为这种分离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无论是理论批判或是现实批判,异化劳动理论都指向了资本型劳动社会关系,揭示了资本型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形成特质。  相似文献   

8.
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恩格斯系统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并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所实现的变革。在此书中,恩格斯运用了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世界观,从而成功实现了理论范式的转变,也证明了理论创新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支撑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三重思想渊源:一是法国唯物主义,二是德国古典哲学,三是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沿用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形式,但超越认识论维度,在存在论维度揭示意识形态从观念出发改变世界的空想性;德国古典哲学砥砺马克思实现对意识形态理解的存在论革命,并激发马克思在政治社会学视域、功能学维度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现代涵义;19世纪上半叶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的全方位的尖锐批判,为马克思展开自身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历史材料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0.
薛俊强 《前沿》2011,(7):72-75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标志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基本形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体现在其独有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集中体现在: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起点和方法的批判,即抽象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之经济哲学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重塑"个人""群体"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理论旨趣而展开对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所引申出来的对其研究对象的人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折射出马克思试图寻求"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社会整合思路,而这一整合思路为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研究中,理论界大多认为,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序言中所说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指的仅仅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它直接影响到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马、恩早期著作的评价,因而不可不辨。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并不符合事实。这种“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无论是在篇章结构上,还是在对"现实"概念的理解上,都是一致的。但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没有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升到马克思世界观基本问题的高度,也没有把实践活动概念化,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1781年前后,康德接受了理性心理学的人格概念,它有着两方面的规定:一是保持灵魂自身号数上同一的统觉的先验统一;二是意识到自身是同一的经验性实体。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康德强调人格性概念的实践运用,由此实现了人格概念的内涵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根本性转变。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到《实践理性批判》,康德除了进一步表明人格是以人格性作为自己的规定根据的这一思想外,还将人格概念置于不同的“关系”范畴下揭示出由一般实践理性向纯粹实践理性逐步进阶的自由范畴。到了《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对人格概念的解释进入到“模态”的范畴层面,明确其实质就是“归责”。深入地把握人格概念的丰富内涵,对于准确理解康德哲学的实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被包裹在巨大的德国意识形态的襁褓中,经过从宗教批判到哲学批判的批判,直至对批判的批判完成批判,青年马克思成功地摆脱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束缚,创立了历史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本体论批判的前提,青年马克思必须完成方法论的批判,即从黑格尔的思辨的神秘的方法中解放出来。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青年马克思经历了一个方法论上渐进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永芝 《前沿》2011,(6):15-17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背景出发点和理论生长点。因此研究马克思的理论离不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利用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意识、视角分析和理论成果,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本文就从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场域和问题域出发来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必读的基本著作之一。恩格斯在写这部著作时,一方面国际工人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哲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贡献,阉割其革命性和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凑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以现代性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趋向和实践活动。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现代主义哲学,就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启蒙运动,19世纪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马克斯·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与现代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论主要集中在其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录》以及《哲学全书》的第二部《历史哲学》当中。要对黑格尔的中国文化批判观点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认知,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些相关著作中的基本论断进行条分缕析地整理,然后结合中国的文化发展进路进行客观理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一、经济哲学学科的标识性旗帜:经济的智慧理念和经济的人文关怀 1999年11月13日,张雄教授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哲学家再也不能漠视经济学和经济活动,经济学家也不能再拒绝哲学。他提出了经济学和哲学“联姻”的观点。哲学智慧理念和人文关怀对于经济学发展和拨开经济实践中的种种迷雾,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和哲学如日月相互辉映,本来是经济学的固有传统。经济学家的哲学思维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埃里克·罗尔在《经济思想史》中指出,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具有分析头脑的经济学家。”理性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理性是从哲学理性即自然法中脱胎而出的,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指出,“自然理性是理性之母”。关于“经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