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
李云峰 《求索》2023,(1):74-81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标识,哲学的主体革命实现了人的主体身份的本质复归。在对人的主体身份解构中,人的自然存在身份、社会存在身份、活动存在身份科学定位了人的主体身份存在,将“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过程往往易受到现实规训的影响而趋向“异化”,人的主体身份批判的关键是“异化”身份批判。社会交往和话语交往是人的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规定了主体身份的最终交往样态和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3.
刘彩霞 《求索》2014,(10):27-31
美国女性传统上被父权文化界定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然而她们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次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主动参与并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们通过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解构,积极体现自己在战争中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消解社会对她们的偏见和歧视,不断改变自我身份标准,提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新的身份建构与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获取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越来越多的两性平权。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5.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6.
祝菲 《理论月刊》2008,(8):79-81
数字身份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一大特点,它因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而无比活跃。文化身份的淡化与困惑,不仅仅源于全球化的影响,而且源于信息时代数字身份的冲击。事实上,文化身份与数字身份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信息时代建构文化身份的关键,正在于通过"创者"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创新力来把握待定性文化身份,为文化身份增添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刘晓露  熊力游 《求索》2012,(1):130-131,112
权力和主体是贯穿法国哲学家福柯思想的两个基本主题。他对话语权力的阐释,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主体概念。在对主体身份进行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中,福柯认为只有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与合奏之中才能把握主体的真相。主体作为话语的功能,其身份的建构从文本的裂缝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斜杠青年(主副职不相关)面对专业差距和职业规制对身份认同的冲击,为了持续获得斜杠身份赋予个人的自我确证和价值满足,他们创造优势、赋能副职发展、发挥职业主体性,建构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身份、塑造非职业但专业化的职业角色、加强副职身份认同。研究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处境,发现他们将多重职业身份的建构视为个体发展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为斜杠青年的出现及演变提供了多方位分析角度,找出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中的困境与冲突,启发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德学 《人民论坛》2013,(8):248-249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渴望以"和平崛起"的方式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因为与西方文化理念的历史性隔阂,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西方人的深度不安。这让我们认识到建构我国在国际社会身份认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文章正是结合温特建构主义理论来讨论建构国家身份认同在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端公作为土家族地区民间巫师的代表,除了具有"事鬼神者"这样惯常的认同外,其身份的建构、消解、转换更是有着特殊的时空特性。文章以端公所处的时代环境、端公学艺传艺的模式以及端公与社区村落的互动为考察路径,通过微观社区的田野调查,在共时的层面上对所选择的民间信仰个案进行分析,力图弄清端公信仰发生的时空环境和端公身份建构的过程,为端公所处的社区角色和族群身份做出恰当的定位,并关注其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变迁,以达到对端公身份全面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4,(4):63-63
姚劲松在《江淮论坛》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塑造现代社会自觉公民,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又是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新闻传媒作为象征性社会情境的主要构筑者,为现代社会公民身份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框架,可在培育公民权利意识、建构公民身份认同、培养公民参与能力中发挥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12.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三岩人的历史记忆体现了其以文化方式建立自己与他者关系的独特方式.虽然身处汉藏之间的文化边界,三岩人却没有按照通常的理解建构一个认同的现实核心,相反,三岩人通过建立内部各次级群体与古代祖先的相关性,以及选择性地接受康巴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建构起相对松散的三岩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家庭养老服务供需缺口巨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对养老服务护理员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养老服务护理员则面临工资待遇和福利低、工作辛苦、社会歧视层出不穷等困境,存在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本文关注养老护理员如何在困难处境中建构身份和建立职业认同。本文以东部地区两市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护理员的经济、家庭照料、道德和情感等个人因素以及地方文化和性别等社会因素角度透视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机制和过程,分析影响不同类型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的因素及其特征,并从职业身份、家庭身份、社区身份等方面分析养老护理员的身份建构。本文认为,以上五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存在相互作用:道德因素和情感因素是所有类型的护理员共同的职业认同因素;经济因素、家庭照料因素和社区舆论因素在本地护理员、外来护理员以及院舍护理员和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间起到不同作用,背后存在地方文化和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养老护理员的身份建构是女性经由家庭身份、社区身份和职业身份互构形成的多重身份建构,是多重复杂身份互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身体—文化象征身份—民族国家"的框架下论述了微观权力机制下礼仪小姐的公共性别身份的建构。一方面,礼仪小姐在与民族国家的互动中实现了身体资本的理性运作,这体现在对身体的自我评估和对男性他者评定的认同上,但在公共父权制下,身体的主体性淹没在力图使之客体化的微观权力的技术策略中;另一方面,公共父权的凝视和民族国家的责任话语借助礼仪小姐的自我规训而建构起她们作为民族国家文化象征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6.
孟庆娟  王军 《前沿》2014,(1):186-18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主义经历了由边缘迈向主流的辉煌时期。在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下的黑人女性,从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出发,开始了对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追寻。伴随黑人女性的不断努力和耕耘,黑人女性的整体领域内的思想得到解放,促成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并为美国文学领域的进步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国的内生身份、类属身份、角色身份以及集体身份的形成是一个明显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在国内、国际体系以及与相关国家的互动三个层次同时进行的相对保守内敛的文化造就了中国爱好和平的传统,在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实践中,最终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达成了与体系的身份认同,并在亚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建构的内容本身还是建构的过程都体现了中国国家身份中深刻的和平内涵,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不会构成对现有体系及其他国家的挑战和威胁.  相似文献   

18.
集中居住区移民身份认同偏差:生成机理与调整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是指作为新移民的失地农民在迁入集中安置区后,对于其获得的新身份的判断和确认.身份认同系统的顺利转换有利于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居住地,也有利于农民市民化进程.在现实中,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并未给新移民带来身份的自动转换,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补偿制度、社会记忆、乡土惯习、居住条件等,共同建构了新移民偏差的身份认同.因此,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居住环境条件上采取相应措施,调整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只有当新移民具备了现代市民意识,获得了与市民大体相当的福利待遇和居住条件,他们才能真正接受和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相似文献   

19.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20.
杜丹 《青年探索》2016,(3):22-30
网络表情是新媒介技术催生出来的社会化沟通语言中介,运用新媒介技术,"表情党"实现了主体真正"在场"的欲望;中国年轻的网络用户组成了虚拟空间中最富创造力和颠覆性的"书写"者,他们通过"网络表情"符号的创造性实践重塑主体身份,瓦解现实的角色规约,并建构了一种新型、动态和理想化的身份区隔。"表情党"围绕"表情"展开的自我更新、维护与互动交流,不仅激励年轻人进行理想自我的形塑,建构起基于"共情"的"助益性人际关系",还帮助他们轻松地对抗不良的心理焦虑,开展集体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