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剑 《政策》2012,(12):92-93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这是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近年来,鄂州市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建立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有效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一、科学配置权力,...  相似文献   

2.
从分权制衡到社会制约:西方权力制约思想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政治学的知识图谱中,权力制约始终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议题。从亚里士多德、波利比阿、西塞罗、洛克、孟德斯鸠到联邦党人,体现了以体制内的分权制衡来制约权力的思想套路之日渐成熟。托克维尔和达尔则睿智地体察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效能之有限性,倡导以体制外的社会力量来强化对权力的规约,从而实现了权力制约思想的范式转换。然而,只有实现体制内控制和体制外控制的有机整合,着力构建权力制约的复合模式,才能切实增强权力制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坚持权力制约机制构建的人民性,才能正确把握制约权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蒋炜  董立山 《求索》2011,(7):73-75
权力制约与制度制约是当今研究权力制约问题的两种主要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权力制约理论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规范公权力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法治理念的深入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制度制约理论已成为我国在权力制约问题上的必然选择。从权力制约到制度制约的思维转变,不仅仅的是一种理论研究新思维的出现,而且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法治与宪政更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三权制约协调机制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权力制约机制应以防止权力的滥用为目的,以促进效率的提高为原则,采取适度分权、相对制约的形式。各权力主体间应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权力的相互制约实现权力的有限性,防止权力滥用;通过权力的相互协调实现权力的有效性,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和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5.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防止权力异化的重要手段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当前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制约监督体系,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刘涛 《长白学刊》2023,(4):31-39
本文从本质内涵、生成逻辑、实践径路、根本优势、启示借鉴等五个维度系统阐述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之道,揭示其对西方的进步性和超越性。在本质内涵上,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是一种党建引领下治权与治党互构并行的权力治理模式,着眼于推进治权与治党有机结合以及形成双面一体的权力治理体制架构。在生成逻辑上,其以立足权力与政党作用关系及更为注重后者在这一关系中的功能地位为逻辑遵循,进而在这一逻辑下推进对权力进行有效治理的探索实践。在实践径路上,其主要从两个维度推进建构,一个是权力自身的维度即厉行严以用权,另一个是权力主体的维度即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将二者协调统合起来。其根本优势在于广泛彰显人民性,不仅在厉行严以用权上体现权为民所用的意旨,而且在全面从严治党上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权力治理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举,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政党建设、权力运行和行使、权力治理现代化建设上具有启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坛》2011,(2):40-40
王懂棋2011年1月10日在《学习时报》撰文《用民主制约权力》认为.规范政治权力运行.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另一种是用民主制约权力。单向度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理念下的制度设计改变的只是权力的流向.从上级流向下级.从中央流向地方。该理念指导下的水平监督、自下而上监督、自上而下三种监督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撼动既有权力结构和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8.
积极探索权力监督及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光荣 《湖湘论坛》2009,22(2):36-38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权力双重性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权力的对立面——责任和公民权利作用的必然,是现代民主与法治之必需。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及制约,要完善和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人民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和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健全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现实需要,在当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党的过程中划分了党内权力关系,为党内权力监督制约奠定了法理基础。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制度建设思想,初步建立起俄共(布)党内权力制约平衡机制。要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党内权力监督思想的启示,结合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党内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一种政府公共性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的公共性是指其为公众所有的属性.只有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才能真正体现政府的公共性.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把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权力这四种机制综合起来,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赋予其合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权力制约是权力监督和权力制衡的逻辑统一。以分权制度为基础的权力制约权力,在政治发展史上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权力滥用、防治权力腐败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以权力为基本元素的权力制约仍有待尽善之处。法律只有将权力、权利和道德三种元素进行历史性的统合,把它们共同汇聚于法律框架的整体结构中,才能发挥它们制约权力的作用和形成制约权力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宪政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权力制约。律师参与刑事诉讼就在于通过行使其辩护权利来制约国家刑罚权,以防止或弱化因不当行使刑罚权可能造成的对市民社会单个成员合法权利的侵害。这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并立下应然关系的体现,符合宪政原则和目的,律师的刑事辩护权利也因此获得它的宪政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在具有“君权至上,法自君出”传统的古代中国,君主权力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的圣贤智士们所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君权制约理论和君权转移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闪光的思想,同时还可以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今天构建和完善权力制约理论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郝峰 《前沿》2014,(7):11-13
我国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仍存在着“弱监…‘虚监”和“漏监”的问题,这说明我国现行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造成这些局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权力制约监督的机制不健全的原因,还有权力运行不够公开透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剑 《思想战线》2011,(Z1):284-285
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凡有权力之处,不管权力的大小多少,都有腐败的可能。所有的腐败都是以权力为中介,并围绕权力这个轴心展开的,离开权力,腐败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因此,反腐败就必须制约权力,否则我们在其他方面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制约权力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三是以道德制约权力。在实践中这三种途径的权力制约应该整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既防止滥用权力,又充分体现权力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荣 《求索》2008,(12):143-144
有了权力,就同时产生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我国对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法律监督制度尚不完善,而法律监督体制构建的关键,在于形成权力的制约机制和充分考虑并确保法律监督的权威和效力。  相似文献   

17.
禹子威 《云南人大》2010,(7):18-18,21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深人学习领会和认真贯彻全会提出的这个精神,对于把握反腐倡廉规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权力制约方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总的结论是"对权力的制约力量来自此种权力之外的权力".这种"权力之外的权力"来自"纵"、"横"两个方向.从历史的宏观视角,纵向权力制约虽然具有局部的有效性,但从整个政治架构中却容易导致集权,从而失去权力制约的终极功效;横向权力制约坚持了对等时抗性、突显利益冲突、法治等制衡原则,能够有效地制约权力的膨胀,实现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古已有之。先秦诸子就不乏对限制权力的思考。孔子提出,以"礼和德"来制约君主的权力;墨家学派认为,要设立谏议之官来限制君权,矫正君主的过失。历代封建政权组织中也一直设有权力体系的内部监督机构,如汉代的御史大夫、唐代的御史  相似文献   

20.
申林 《长江论坛》2020,(1):39-45
分权制衡理论是西方近代时期出现并发展完善的一种政治理论。西方分权制衡理论的演进大体上呈现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从主张立法机关对其他权力机关的单向制约发展为强调立法机关与其他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第二,从忽视不同权力机关之间的力量平衡发展到注重各种权力机关之间力量的相互平衡;第三,从单纯考虑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制衡发展到权力制衡与权力协调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