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障公民权利,需要公共权力,但公共权力又构成对公民权利的威胁。孙志刚悲剧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滥用的结果。权力制约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是宪政。宪政是法治的政治前提,又构成法治的最基本内容。制定了宪法,不一定就有宪政。宪政需要靠一系列可实际操作的具体制度作保障。就宪政领域而言,程序正义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实体正义,或许具有比实体正义更重要的价值。因为宪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以及如何运行的程序问题。有效地制约权力,不会危及社会秩序。相反,只有对权力实现有效制约的法治社会,才能形成良好而合理的社会秩序,才能长治久安。而通过强化警察权力维持社会秩序不仅会有损秩序的价值,最终还会从根本上动摇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王建芹 《理论月刊》2012,(3):99-101
有限政府作为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背景下的一种制度性建构,通常被视为宪政文明制度内涵下界定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政治表达,其文化基础和思想源流内生于上古欧洲和近代西方特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及其制度实践。而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以来以圣俗二元分立为基本特征的政治文化传统,蕴生了他们审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权力关系的思维方式、政治心理和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种政治与社会秩序。这一特有的文化积淀建构了西方宪政文明的历史基础,从二元社会及其二元政治文化的视角研究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承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宪政文明的历史渊源,同样也可以对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提供一个更宽泛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陶琳 《理论月刊》2003,(8):43-44
宪政思想及其制度实践已在西方国家经历了大约两千多年,它最终在近代以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法制社会得以建设的根本依据。其中,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可以为我国当今法制建设提供宝贵资料。了解西方宪政思想流变及其制度演进的简要过程,应当取其精华为参考,在制度层面上力求实现对政府权力的控制,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意扩张。  相似文献   

4.
政府权力宪政制约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权力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不能泛化,且政府权力不应介入市场功能的有效边界内。对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权力的“自我意识”约束、理论约束、道德约束是非正式制度的“软约束”。在“软约束”无效的条件下,必须引入宪政框架对政府权力予以约束。宪政框架对政府权力是一种正式制度性的“硬约束”机制。这种机制的有效性使其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内生因素。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宪政密切相联。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及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构架是法治社会的标志。一个宪政的国家,其宪法中必然体现法治的原则,本文从民主原则、人权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几方面阐述了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论创建司法制约型警察——法治国家警察权力控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社会,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要进行控制,对警察权力进行制约,是法治国家时代的重大命题。法治社会更加注重强化外部制约机制,强化司法审查制度。建立刚性的双重制约机制,设置强制侦查许可,强化检察机关的司法监督功能,建立治安处罚司法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钢飞 《桂海论丛》2004,20(6):26-28
我国权力制约乏力的历史成因是国家权力获取方式;制度成因是权力过分集中;现实成因是监督信息传递不畅;法治成因是法制不健全和执法无力;组织成因是监督制约机构独立权威性不强。权力制约有效的首要条件是保证权力监督信息渠道自由通畅;必需条件是保证权力制裁权的科学合理配置;必要条件是保证权力运行在法制轨道上。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对革命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制度制约、法律制约、监督制约。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社会的君权(皇权)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完全不受限制。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儒家"天命民心"、"圣人礼教"及士大夫"法与天下共"的思想观念以及谏诤制度、廷议制度、宰相制度等分别构成了对皇权的理论制约和制度制约。这套制约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无限发展,成就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与繁荣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其本质是专制主义的,是专制体制下统治集团内部对权力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作用的发挥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强大的皇权与专制传统是中国近代走向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完善权力制约机制解决腐败问题,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从构建和谐社会之思想溯源中,从中、西方古代对君权、臣权的制约理论及制度设置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借鉴其权力制约理论,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权力分立与制衡是人类重要的政治文明成果之一,也是近代宪政架构的基石,其主旨是为了防止政治权力的集中、专制、滥用和腐败,实现权力的高效运行。基于社会历史原因,西方选择了三权分立的宪政架构,而中国则另辟蹊径,不断构建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以高效执行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体系。二者虽有相通之处,但形式和本质却截然不同,通过比较、权衡,取其之长,不断充实、完善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积极探索权力监督及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光荣 《湖湘论坛》2009,22(2):36-38
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权力双重性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权力的对立面——责任和公民权利作用的必然,是现代民主与法治之必需。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及制约,要完善和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人民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和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在具有“君权至上,法自君出”传统的古代中国,君主权力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的圣贤智士们所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君权制约理论和君权转移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闪光的思想,同时还可以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今天构建和完善权力制约理论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刘俊 《岭南学刊》2015,(1):79-82,125
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具有四种基本范式:"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法律制约权力"。透过这些理论视角观察我国公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认知性、操作性、体制性和机制性四大障碍亟待解决。为此,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提升官德素质,完善分权制衡的权力运行模式,动员公民社会的监督力量,健全法治化的权力制约机制,将是进一步加强对公权力制约监督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陆海发 《前沿》2007,23(12):154-156
公共权力异化的可能性向人们提出了公共权力制约的问题。公共权力制约是任何政治学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从古希腊城邦政治时代、近代资本主义时代一直到现代政治学理论阶段,西方思想家、政治家们都在不断探索公共权力制约的机制、方案,从而构成了公共权力制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史。  相似文献   

16.
刘霏 《理论月刊》2014,(5):35-37
十六大以来的十多年是中国反腐败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就是: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确立了框架结构、树立了科学理念;在实践建设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体制改革、完善机制整合。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反腐败权力制约和监督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健全反腐败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要求,就要积极解放思想,优化权力结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树立统筹理念,提高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11,(2):40-40
王懂棋2011年1月10日在《学习时报》撰文《用民主制约权力》认为.规范政治权力运行.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另一种是用民主制约权力。单向度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理念下的制度设计改变的只是权力的流向.从上级流向下级.从中央流向地方。该理念指导下的水平监督、自下而上监督、自上而下三种监督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撼动既有权力结构和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8.
对权力概念的表述,争议颇多。如果把权力分为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来研究,则更有利于认识权力的本质属性。尽管权力及其主体不尽相同,但毕竟是历史地产生于多种社会的形态之中,是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时应当从公民的权利、社会权利以及完善政治责任制度方面入手,促使国家权力主体及执掌人的所作所为更合乎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权力的制约至关重要。在旧有权力制约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当代宪政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托克维尔等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社会制约权力这一思想。这一构想在西方社会被普遍实践,制约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而新闻舆论制约便是其中一种。比较新闻自由在英美德等国的发展,不难发现,我国的新闻舆论制度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一权力制约方式仍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20.
刘韵 《岭南学刊》2013,(6):83-87
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直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由于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以及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还是理论界都加强了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从应然性和实然性两个方面,沿着权力、权利、道德、媒体、制度五条进路,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和解决方案。但其最终的价值取向皆殊途同归,即落实到制度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