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小云  许丽平 《求索》2012,(3):110-112
齐泽克作为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继承人,对黑格尔和马克思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新场域。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社会意识,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和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齐泽克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幽灵",把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又存在其难以逾越的缺憾。  相似文献   

2.
马中柱 《岭南学刊》2004,3(3):14-17
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创立,是认识中国发展问题的新起点;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中断,对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发生逆转;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恢复,是党和人民对中国发展问题由自在走向自为的转折点;新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发展理论做了辩证法的整合,是党和人民对中国发展问题由自在走向自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试论德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澍军 《长白学刊》2005,55(1):60-64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德育的功能就同时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种特性.德育功能的自在性与自为性,是其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前提性条件;德育功能的阶级性与非阶级性,是其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的基本形态.德育的非阶级、非意识形态性功能问题,实际是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功能效应的共同性因素问题.  相似文献   

4.
董惠芳 《前沿》2009,(7):191-194
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看成“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准主体”。他认为“自在”与“自为”在审美对象中可以调和为一种自律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的赋予审美对象以“准主体”的地位,这样,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准主体”的审美对象与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便形成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关系。杜夫海纳将审美时象界定为关系性的存在是对传统美学审美对象主客二分存在方式观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蕴含了重要的"意识形态生产"思想。马克思在阐释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属性过程中,不仅阐明了"意识形态"在全面的社会生产中的基本位相及其如何表现其思想力量,而且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生产"的历史逻辑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生成逻辑。"意识形态生产"贯穿阶级产生与发展的始终,不仅是阶级出于本性自为的事情,而且是出于利益争夺的自觉实践。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规律,以内部反思关照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生产逻辑,是合理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对柏拉图诗学思想的研究中,其叙事理论尤其是叙事视角理论与其诗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忽视。柏拉图从神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三个角度出发,不仅在历史上最先区分了单纯叙述和摹仿叙述,而且对这两种叙事视角背后的道德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较早地注意到了文学叙事的伦理性和意识形态性。柏拉图的叙述视角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其诗学理论中的灵感说与摹仿说的歧义,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柏拉图诗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可启发我们对于文学叙事意识形态属性的深思。  相似文献   

7.
刘艳 《长白学刊》2012,(5):156-157
正如何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认同,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理论界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必须由外在认识层面推进到情感认同层面,是一个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过程。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民族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陈有西,知名律师,兼职法学教授。近年活跃于中国刑事诉讼第一线,李庄案、夏俊峰案等著名案件中都有他的身影。法治的进步不能靠恩赐,也不能靠机遇,它是深思熟虑的行动和顽强不息的奋争。陈有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他对刑诉法修改的近两万字的洋洋洒洒的演讲稿中,我们不仅触摸到一个法律工作者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学术涵养,也感受到了一个法律职业人的“自在自为”。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精神的培养。他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但不是人生而自由,而要从自在的自由飞跃到自为的自由,只有通过教育解放主体。教育对增进人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绝对环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法律的国家公民,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则需要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对公民进行劳动教育、理论教育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审美认同并非在一个自为的纯粹空间中自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它往往是在"他者"的意识形态凝视中被形塑从而生成。亦即,"他者"是一种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意识形态凝视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自我的审美认同往往是自我与他者共谋的结果。于此,如何发掘这种"凝视"和共谋背后隐藏着的审美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审美和艺术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审美人类学1以其田野工作和敏锐的洞察,将为此提供新鲜的观察视角和更为广阔的理论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1.
埃尔斯特以寻求意识形态理论概念的严密性和明晰性为目标,借鉴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成果和经济学理论,结合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方法论原则和研究模型。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性实体;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应当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指导;"过滤模型"则是解决在意识形态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自主性悖论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2.
吕红雁 《前沿》2007,(10):14-1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王健崭 《前沿》2009,(2):37-39
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只有了解它的真正含义,才能理解黑格尔法哲学的体系。本文通过研究意志与自由、意志与意识的关系,确证了自由意志的深刻内涵。并进而分析自由意志由抽象法到主观道德再到客观伦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自由意志从潜在到自在再到自为的一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存在着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向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认同的理论转换问题。这个转换根植于其理论缺陷——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路线的逐步抛弃,从而导致以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取代,以及人的解放之"乌托邦"探讨。这一转换与缺陷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于,在我国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弱化"普世价值"的阶级性,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转换和缺陷,进而考察由此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以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柏 《长白学刊》2009,(4):22-23
人是一种无比奇妙的存在,他由一个自在之物发展为自为之物,通过他的自觉而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告别了与万物混同的自在阶段。人由自觉而认识到人本身的与众不同,开始了“我是谁”这一永恒问题的追问,从而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有了觉醒,并通过这种不断的追寻而进入更高层次的自觉。然而,同样也因为这种自觉、这种追问把人推向种种困境与尴尬之中,进入悖论之境。  相似文献   

16.
陈燕秋 《传承》2014,(6):92-93
恩格斯曾以"第二提琴手"自称,以此来说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但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恩格斯同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其晚年时期对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的创造性解读上。  相似文献   

17.
温文妮 《前沿》2013,(7):182-185
以人与自然辨证关系为研究主题,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处理人与自然相关关系过程中的自在依赖性与自为创造性的现实考量,并全面阐述生态恶化的道德根源等核心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无疑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思想内核显然与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理论契合"并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指导,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生态困境"提供理论支撑、内外环境优化的创新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是晚年恩格斯剖析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点和基本方法。在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普列汉诺夫不仅承继了晚年恩格斯的有关思想,而且相比第二国际理论家更显出众,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形成机制、能动作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这是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内在统一、坚持历史观与辩证法相互联结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结果。但需要强调的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析终归属于"他"自己的理解,故而在理论的细节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人是历史的主体,但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能动的、自觉的、自为的主体。根据主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作如下划分。一是潜在主体和真实主体。只有当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奴役时才由潜在主体成为真实主体。二是积极主体和消极主体。处于上升阶段的阶级、阶层属前者,而腐朽没落的阶级、阶层则属后者。三是自在主体和自为主体。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恒定主体,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从自在主体走向自为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ideology)概念相对于我国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既非常熟悉、又十分陌生的字眼儿。自从汉朝按照董仲舒的意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一直到现在,意识形态就像幽灵一样,无时无处无不处于我们的祖宗和我们自己的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之中,它权衡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