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小云 《求索》2012,(10):95-97
在"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意识形态几乎被人遗忘。齐泽克重拾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从自在的意识形态到自为的意识形态,最终到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存在,并着重研究了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假定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指出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场域,同时,整体性把握他的理论观点,并对其所谓的意识形态"幽灵"进行时代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韩振江 《理论月刊》2007,(12):49-52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思想界多产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他致力于把拉康艰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精髓延展至意识形态、主体性、通俗文化、电影网络等方面,把拉康理论予以哲学化、社会化和通俗化。齐泽克以"实在界"为核心概念全面继承了拉康的晚期哲学思想,并融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传统,在与阿尔都塞对话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还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读解,提出拉康式分裂主体思想,试图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再续西方主体性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3.
卢永欣 《前沿》2010,(12):26-29
主体三界说(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是拉康思想的重要部分。在三界中,最难以把握而又异常重要的是真实界。阿尔都塞和齐泽克是拉康遗产的重要继承者。阿尔都塞主要继承了拉康的前期思想,侧重于想象界和象征界。关于真实界,阿尔都塞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但没能充分发显。阿尔都塞的这一遗缺被齐泽克弥补。以真实界为逻辑生发点,齐泽克阐释了意识形态幻象理论。由此,一种"真实—想象/幻象"的意识形态框架,在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沿袭中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4.
董惠芳 《前沿》2009,(7):191-194
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看成“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准主体”。他认为“自在”与“自为”在审美对象中可以调和为一种自律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的赋予审美对象以“准主体”的地位,这样,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准主体”的审美对象与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便形成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关系。杜夫海纳将审美时象界定为关系性的存在是对传统美学审美对象主客二分存在方式观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5.
苏平富  苏晓云 《求索》2010,(9):135-137
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阿尔都塞和拉康的理论来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其核心主题是把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境遇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人之生存的一些基本样式如误认、命运、自由、崇高乃至死亡都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地关联,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他的这一阐发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个生存论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试论德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澍军 《长白学刊》2005,55(1):60-64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德育的功能就同时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种特性.德育功能的自在性与自为性,是其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前提性条件;德育功能的阶级性与非阶级性,是其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的基本形态.德育的非阶级、非意识形态性功能问题,实际是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功能效应的共同性因素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兴华 《理论月刊》2005,(11):36-40
现代工业文明的高歌猛进带来的是主体自身的失落.在拉康欲望理论的透视下,主体的存在只能显现为一连串的"征兆",作为"征兆合成人"来显示其生命的意义,主体面临着精神分裂的危险.人们曾做过形形色色的努力来换回主体的完整.有人要"以美启真",有人要"向死而生",有人告诉我们应当有信仰.本文选择了信仰作为论述的内容,在拉康欲望观的视域下分析了信仰对分裂主体的挽救作用,并用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简要分析了我们树立正确信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经济弱势群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弱势群体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平等 ,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 ,是现存的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 ,主要存在体制型、结构型、区域型以及自在型、自为型经济弱势群体。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高度重视 ,切实完善各种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9.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1949—)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拉康学派的杰出代表和“后马克思主义”的主将,意识形态批判是其学术关切的主题和思想精华。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一“真实的缺失”: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提“真实的缺失”(也称“主体的空无”或“他者中的短缺”)是拉康关于人的本质形成的重要慨念,指的是人在“现实界”中主体身份的获取是以丧失“实在界”的原初真实状态为代价的,人作为主体是文化符号秩序建构的产物,但主体被建构的过程同时…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视角独特、独树一帜,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他提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1.
范可 《思想战线》2015,(3):40-47
民族国家理念隐含着内在的紧张。这一紧张在境内不同于主流人群进入"自为"状态之后体现出来。今天,这一紧张与全球化时代的条件结合,使民族国家处于困境之中。对此,不同的国家有其自身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弱化各类涉及民族、族群的话语已经在许多国家的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成为主流,这符合当今不同文化或者民族背景者的往来前所未有地增加的全球化时代。  相似文献   

12.
吕红雁 《前沿》2007,(10):14-1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还实现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他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人化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刘艳 《长白学刊》2012,(5):156-157
正如何实现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认同,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理论界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必须由外在认识层面推进到情感认同层面,是一个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过程。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民族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当时德国普鲁士政府占据统治地位的抽象的"一般意识形态",认为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象"。马克思揭露了这种意识形态"幻象"产生的"内涵原理"和"形式原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重新为真正的意识形态找到了"现实基础",确立了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真正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埃尔斯特以寻求意识形态理论概念的严密性和明晰性为目标,借鉴现代心理学、社会学成果和经济学理论,结合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方法论原则和研究模型。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性实体;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应当以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为指导;"过滤模型"则是解决在意识形态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自主性悖论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6.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4,30(3):107-110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这一话题的全部困难与希望,直接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活动的中国语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需要确立一种基本信念: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首先是理论自身的任务,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美学自我内在理论价值的存在方式。而提倡"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的原创性",既意味着对于单一意识形态延伸理论形态的突破和对于简单意识形态话语的超越,同时也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学者提出了一种与时代相符合的创造性理论活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译名有争议.实体具有主体性、个体性、自身性、持存性和实在性等特点,它是潜能与现实的统一.中文应当用"实体"翻译"ousia"、"存在"翻译"on"(being).量子纠缠是奇异的量子现象,它具有实体性.相互作用实在论在"自在实体"与"现象"之间引入"现象实体",还应当引入"自在存在"."自在存在"既不述说存在,又不在另一个存在之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渐成规模,但与意识形态理论密切相关的、作为其思想精髓之一的政治行动理论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齐泽克的政治行动理论是以其独特的欲望理论为逻辑基础的,诠释齐泽克的欲望化政治行动理论,对于整体把握齐泽克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凸显齐泽克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鸿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意识形态根据及其核心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其主观原因主要是斯大林为其社会主义模式的合理性作辩护所构造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把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线性"的"铁的规律",从而把由特殊历史条件形成的苏联模式的体制特征,当作由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是"物质运动"规律决定了人类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20.
陈有西,知名律师,兼职法学教授。近年活跃于中国刑事诉讼第一线,李庄案、夏俊峰案等著名案件中都有他的身影。法治的进步不能靠恩赐,也不能靠机遇,它是深思熟虑的行动和顽强不息的奋争。陈有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他对刑诉法修改的近两万字的洋洋洒洒的演讲稿中,我们不仅触摸到一个法律工作者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学术涵养,也感受到了一个法律职业人的“自在自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