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赵宁 《犯罪研究》2013,(2):76-81
我国刑诉法2012年进行修改,并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改条文逾百条,在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调整,必然对现行刑事诉讼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而刑事诉讼模式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最主要的手段,代表着刑事诉讼改革的方向,也是反映某一国家和地区刑事诉讼特色的典型标志,从刑事诉讼模式角度能够最有效的把握某一国家和地区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和各项诉讼制度运作的基本状况,能更加务实地把握新刑诉法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因此从诉讼模式的角度考察和认识此次刑诉法修改也会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也是规范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现行行政诉讼法的制定施行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全面确立,但经过二十三年的司法实践,其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不断增多,其中,有关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职能作用问题就亟须进一步明确。目前,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工作已提上议程,为深入地探寻行政诉讼法修改的立法方向,强化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职能,本刊特邀请专家学者,以"行政诉讼法修改与行政检察监督职能的完善"为题,对行政诉讼法修改与行政检察监督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由于立法缺失及司法依据的冲突,我国的民事检察监督范围局限、方式单一、民事检察制度发展缓隧。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我国的民事检察制度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并未构建较为完整的民事检察制度体系,需推动《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以完善我国的民事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4.
熊磊 《法制与经济》2014,(1):102-103
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在证据制度、辩护制度等方面有重要修改,更好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解决了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也给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针对其中证据制度、辩护制度方面关于自侦工作的内容修改以及可能给自侦部门带来的影响进行解读,进而提出自侦部门应对此次刑诉法修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于昆 《检察纵横》2012,(9):34-35
此次刑诉法的修改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项重要原则纳入其中,并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特别程序等新增内容中着重一以贯之,鲜明体现了诉讼文明、司法民主和人权保障的立法要义。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要认真领会这些精神,不断强化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和监督意识,适应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美国民事检察诉讼制度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事检察诉讼是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一项制度。美国民事检察诉讼制度历史悠久。本文研究了美国民事检察诉讼制度的历史,总结了美国民事检察诉讼制度的特点、分析了其存在的价值,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民事检察诉讼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2017年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已经逐步成长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定盘星”“压舱石”。但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推进,缺少检察公益诉讼单独立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已经阻碍了公益诉讼健康发展。从检察机关宪法定位、公益诉讼基本性质和公益保护实践需要出发,有必要先行对检察公益诉讼单独立法,待时机成熟,各方共识进一步形成后,再适时制定公益诉讼法。  相似文献   

8.
为期两年的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有效保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践层面的创新,推动了制度的创新。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正式确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总结公益诉讼试点情况,对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建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检察制度已经恢复重建三十年,期间对我国法制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保障公民权利、打击犯罪、实施法律监督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成就,值得肯定。随着近年来司法改革进程的加快,检察制度改革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现行检察制度受到一些质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检察制度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理性地看待我国现行检察制度,这将更有利于推动我国检察制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刑诉法增加了刑事和解的制度.刑事和解制度明确了案件的范围、程序、条件以及法律效力,弥补了传统刑诉法律的不足,成为了公诉案件进行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完善刑事和解的检察政策创造了条件.但是,也给检察机关依法办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司法公正等.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当前检察机关刑事和解的现状及问题,对新刑诉下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的有效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刑事和解制度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汤景桢 《行政与法》2013,(5):105-110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优化了检察权的配置,吸收了检察改革的成果,解决了检察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刑诉法以加强法律监督为指导思想,改革和完善了检察机关的侦查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对强化检察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新刑诉法实施时检察职能的顺利实现,检察机关应积极做好观念更新、条文理解、职能调整、组织保障等准备。  相似文献   

12.
新刑诉法在刑事法律援助方面的修改,对刑事检察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从深层次讲,新刑诉讼法将法律援助纳入刑事检察制度中存在着法理、适法及实践操作的困境。构建公设辩护人制度,培养法律援助职业律师,淡化职权主义模式对辩护律师的干预是破解刑事检察制度下法律援助困境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已经颁布并即将实施,这是我国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从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角度来看,新刑诉法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辩护制度,强化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利的保护,提高了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并且律师介入时间更提前,诉讼范围更广泛。新刑诉法的颁布与即将实施,必将对我国律师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立法原则与诉讼程序的重大修改,为律师参与刑事提供了更广泛的机遇。l、重申了审判权、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原则,强化了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14.
法政新知     
《江淮法治》2013,(2):5-5
新年新气象,2013年1月1日开始,我国又有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办法开始施行。这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法新规将进一步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两大修改后的诉讼法实施重在公正执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此次刑诉法修改覆盖了所有诉讼流程:从立案到侦查,再到起诉、辩护、审判、执行,外加证据制度。民诉法修改也涵盖了七大领域,公益诉讼首  相似文献   

15.
梁全  王晟明 《法制与社会》2012,(31):256-257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对基层检察技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探讨新刑诉法对基层检察技术工作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检察技术工作的运行现状,分析刑诉法修改后检察技术工作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从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世界性趋势看我国刑诉法的修改与完善宋英辉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已列入国家的立法规划;关于应当如何修改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也早已引起法学界和司法实务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就各项诉讼原则、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功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青  谭志鹏 《法学杂志》2012,33(2):105-112
诉讼功能认识的偏差影响人们对诉讼的运用及诉讼理论、诉讼制度的建构。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一方面不应削弱惩罚犯罪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强化人权保障的功能。本文试图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修正案(草案)》作功能性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几个争议问题,提出以强化与完善相关制度与程序予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刑诉法修改后确立了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地位。其存在是符合新刑诉法保障人权的宗旨和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的。但是,在实践中它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此,希望能够从社会调查的性质、主体、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来保障社会调查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未成年人司法的前进。  相似文献   

19.
赵庆 《法制与社会》2012,(32):177-178
在2012年,3月24日,我国十一次全国人大会议针对刑诉法做了修改,新的刑诉法会在2013年的时候开始正式实施。针对新刑诉法的变更与调整,都对相应机关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检察机关,检察机关是关系到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根据新刑诉法,检察机关在诉讼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上,都会面临新刑诉讼的改变而带来的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本文先介绍新刑诉法中对强制措施的修改,后分析了新刑诉法对强制措施修改后对检察工作的影响与挑战,并针对新刑诉法的修改,提出检察机关的应对措施,以便广大读者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刑诉法对检察机关诉讼监督制度作了重大修改,扩大了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范围、增加了诉讼监督的手段、明确了诉讼监督的效力、完善了诉讼监督的程序。这些修改完善了诉讼监督的法律依据,增强了诉讼监督的实效,同时也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