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党管人才,是新时期党加强人才工作领导的重要原则,也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深化和扩展。本文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深刻阐述了在党管人才工作中要正确处理的五个关系,提出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目标和措施。(P4)  相似文献   

2.
朱岩 《求贤》2008,(4):1-1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新形势下,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四管”要求,进一步深化党管人才内涵,开拓党管人才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党建文汇》2004,(6):10-10
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李抒望撰文说,“党管人才”,是在“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提出的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是“党管干部”原则的深化和延伸,体现了党的干部工作与人才工作的有机统一。“党管人才”既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又开辟  相似文献   

4.
“党管人才”是我们党适应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和执政方式转变 ,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确立的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党管人才”既延续了“党管干部”的传统又拓展了新的执政空间 ;“党管人才”的实质是“解放人才” ;实现“党管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创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人才观作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关于人才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巨大的理论创新意义。科学人才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体系;科学人才观指导人才强国战略实践,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科学人才观破除“四唯”,提出了科学的人才概念与人才标准;科学人才观强调“四个尊重”,体现了人才工作理念的创新;科学人才观强调党管人才原则,体现了党的人才工作指导原则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深化。党管人才也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深化与扩展。组织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管人才原则,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努力开拓组织工作新局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组织工作开拓了新境界。党管人才原则是对党管干部原则的继承、发展和延伸,是党的组织部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党管人才的战略决策扩大了组织工作的视野和领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  相似文献   

7.
党建动态     
成都市:出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意见近日,成都市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人才“五支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共7个部分、28条、6000余字,内容分为3个方面。第一,主要明确加强人才“五支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任务和根本要求;第二,阐明了人才“五支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和工作重点;第三,提出党管人才原则是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阐明了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和工作要求。该《意见》进一步突出了“党管人才原则”和“四个尊重”的方针,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新的人才工作理念,明确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8.
中央提出“党管人才”,不是在干部人事政策上另起炉灶,而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确立的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党管人才”这一战略指导原则,与时俱进地总结了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经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和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自觉,以及对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深刻理解与清醒把握。一、党管人才提出的背景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全国执政的初期,我们党在人才问题上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需要和使用上,党的干部政策就包含了所有的人才政策,党管干部的原则就是党管人才的原则。那时,我党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要求不是很高,而更多的是要求他们有比较高的阶级觉悟,有对着  相似文献   

9.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人才发展战略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来研究。为此,我们党于2002年底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今后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的人才高地战略,是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上海实际情况不断实践“党管人才”原则的过程,也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动“党管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发展。 党管人才不是简单地表现为“管人头”、“管人事”,而是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党管人才虽然要求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直接联系一批各行各业的杰出专家和人才,在一定范围的对象是确定的,但在更大范围的具体对象是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章严 《实事求是》2007,195(2):22-24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近期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和平崛起"是对以和平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相对实力,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理论阐述."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和平崛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展现了中国勇于承担世界责任的大国形象,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作者2003年寒假在福建省村级换届选举试点调查所获的资料,对村委会选举中所采用的“海选”、“直选”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海选”、“直选”都是现阶段村委会选举可行且有效的两种方式。但“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有发展前景,更有推广意义。“海选”与“直选”的模式选择与农村具体的经济社会条件和主体素质高度相关,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作具体选择;同时,要尊重大多数村民意愿。  相似文献   

16.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实现“三统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相对稳定的,其中在实现“三统一”的手段和目标上,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8.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