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 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  相似文献   

2.
王秀娟  徐建新 《群众》2006,(10):39-40
文化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成长而日益被人们看重。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手稿中明确使用过“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物质投入能力,包括机器设备、矿山、厂房、能源等物质资料生产能力;而文化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文化投入能力,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包括人的智力水平、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能力等。显然,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是文化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走出对科学认识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各种迷信和伪科学、反科学现象沉渣泛起,法轮功等邪教活动更是猖獗一时,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科学已经有了相当进步的当代中国,为什么迷信、邪教等反科学现象会形成如此气候,而人们的科学思想观念却如此脆弱,不能有效地将其遏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有关科学认识的深刻反思。我们对科学的认识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误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的误区,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科学?一对科学认识的误区及其危害“科学”到底是什么?怎样评价人们的科学水平?有人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社会公民和消费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  相似文献   

4.
龙兴海 《求索》2007,(11):37-40
现代化作为蕴含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内涵的历史演变进程,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扬弃传统性、获得现代性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在其直接现实性上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矛盾;处于当前中国现代化境遇中的人的精神生活矛盾,突出体现为信仰冲突、理想冲突、价值冲突和文化消费冲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化解这些精神生活矛盾,是推进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旨在引导人们解决其精神生活矛盾的社会导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目的性维度;二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统摄度与整个点;三是必须把握好导向解释系统的科学性要求;四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层次性与梯度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让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这个题目实际蕴含了两个大的前提:首先,它假定科学精神是一种人类的普适价值;其次,它认为在今天中国文化需要用科学精神进行一番改造。对这两个前提我都是认同的。下面就这两个前提中更为丰富的内涵展开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迷信、伪科学的严重猖獗,甚至出现了对社会危害极大的“法轮功”现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的科学精神状况的普遍关注。许多人认为,这些邪恶东西的沉渣泛起,其深层原因是因为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科学精神的失落。我以为,这种观点是深刻的,但不严密。因为所谓失落,是指已有的东西的丧失。问题在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缺少科学精神,而自近代以来,我们虽然对西方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我们所重视的却只是其表层价值,即科学的知识与技术的功利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文化生活里面,有没有科学精神,这是个值得打个问号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现象里面,是不是都具有科学精神?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生活、衣食住行要不要科学精神来进行指导?所以关于科学精神,现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科学没有精神,  相似文献   

8.
张秋实 《理论月刊》2000,(12):31-32
文化建设对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作用,表现在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最终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调适人们的心理,整合人们的心灵,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使人们抵御心头的迷误,摆脱歪理邪说的精神控制,促进社会稳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与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功国  冯生成 《新东方》2008,(12):51-53
一、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Nye)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专著《美国定能独霸世界吗?》及其后续著作中,提出了“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一种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是精神价值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相对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而言,虽然包括文化的感染力、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外交的说服力,但主要指精神文化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的文化意蕴》专著中,我在论及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时这样写道:“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并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在两大支柱之上,支撑着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这五种次生精神直接导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们紧密地依托于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从中汲取足够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彰显和强化了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它们反映了科学的革故鼎新、公正平实、开放自律、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这一切要素,既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特定过程中,为了维护和保障既定方针、目的的实现和有序发展,所运用和创造的一切有形无形的文化。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是指它的内部结构、运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在古今中外具有不同的表现、表达和侧重,但主要有两个方面: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的殿堂里遨游数十载,我深有体会;数学不仅是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先进文化。从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公式、定理及证明中淡化出来,数学的灵魂——数学的思想和精神对我为人处事的熏陶,令我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3.
江畅 《长江论坛》2023,(3):5-15+2
人类精神从最初孕育到今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精神崛起、精神专制、精神畸变、精神重建等六个阶段。人类精神既包括社会精神也包括个人精神;社会精神与个体精神的进化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人类精神进化是社会精神与个人精神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过程。人类精神与人类文明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而“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文明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精神是其中的灵魂和内核。然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社会治理者对待精神的态度迥然有异,导致人类精神历尽坎坷。今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重建人类精神,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也会迷信吗?●反思的基点:审视和回顾“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历程●五四所提倡的科学其意义更为宏大,是一种精神和方法科学家会迷信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常常也信仰宗教,那是有神论的,也有一些相信占星术等等迷信行为。这就需要仔细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了。若是仔细想一想,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也并非容易说清楚。人们常常把科学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一提科学家多指自然科学家;又常把科学和技术相提并论,这都是不严格的。至于迷信又常和宗教混淆,更是不应该。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等),…  相似文献   

15.
换换脑筋看通俗文化的挑战李新华@在走出以政治动员作为社会动力和活力的时代之后,还要继续拒斥通俗文化的娱乐和渲泄功能吗?@知识界对通俗文化的四种幼稚态度是否需要反思?@对通俗文化的批评应该指向什么?回通俗文化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可面对通俗文化这样...  相似文献   

16.
人是推进社会运动与发展的实践主体。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社会和谐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关键所在。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构建社会和谐机制,需要激发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当前,形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需要以增强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此,需要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不断健全社会和谐机制;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协调,不断强化社会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当前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民主与科学杂志社近日在京举办“将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专题研讨会,来自科学界和社科人文界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当前的社会文化存在哪些问题.科学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应起到什么作用,如何促进科学精神与入文精神相互融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讨。本刊将分两期刊登与会学者的发言摘要与文章,希望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科学观转向智慧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代科学诞生至今,人们大体上一直沿袭的是经典科学时代的科学观,即经典科学观或传统科学观。经典科学观质而言之是知识科学观:它只看到科学的一个维度,即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而无视或轻视充满情感和价值的作为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的科学;即使在所看到的知识体系维度内,它也把着眼点放在刻意追求科学知识上——甚至更为狭隘地只特意追求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即实用知识——而对科学知识中蕴涵的思想精髓、精神价值和人文意义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和概括“五四”精神?见仁见智,歧义颇多。笔者以为,就时代特质而言,“五四”精神应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三者的统一体。科学精神实质上就是“五四”先驱们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引导国人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民主精神即是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认识人自身的体现,号召国人反对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20.
文明和文化是什么关系?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我们所有的文化事业,终极都是为了社会。艺术家、作家改变不了社会,但他们能够影响社会,抚慰人们的心灵,补偿社会的缺失,当然这个缺失是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