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明 《政法论丛》2008,(3):3-14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当代中国司法改革,乃是中国社会整体性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政治语境尤其值得人们关注。一方面,政治改革必定涉及司法机制和相关原则的调整;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的司法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将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纯粹法律制度意义上的变革。当代中国直面的这种政治与司法的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政治语境乃是历史性地生成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院经过较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于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了独特的合一制组织模式。合一制指的是一种审判与(司法)行政彼此交织融合、由院长全面负责的科层化的制度安排。合一制一度对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是,随着社会中心议题及正当化机制从经济增长逐渐向社会可持续、综合性发展转变,司法行政与审判融为一体的组织结构已不合时宜。将司法审判从过度的科层结构和总体性框架中脱域出来,进而促进宏观政治社会的功能分化,应作为一种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3.
张忠民 《中国法学》2023,(5):149-170
中国环境司法守正创新,须归纳其表层现象、挖掘深层逻辑。作为中国环境法治异常活跃的板块,中国环境司法显现出审前有限能动、审理适度能动和审后积极能动的能动现象;同时它镶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法体制中,又呈现出政治引领、行政观照和法院主导的程度各异的协同现象。两大样态共同存在于环境司法专门化体系之中。中国环境司法能动协同现象形成于中国特色的党政逻辑,发展于中国社会的改革逻辑。其中,党政逻辑包括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理论逻辑、政法体制执行党的意志的历史逻辑和环境司法体现党政体制创新的实践逻辑;改革逻辑包括增进公益福祉要求环境司法能动协同的社会逻辑、优化制度安排支撑环境司法能动协同的制度逻辑以及促生软硬合力增进环境司法能动协同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概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丕祥 《法律科学》2008,26(5):3-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国近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建国之初的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和“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司法体制与制度的基础。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司法制度进入了恢复与重建的历史新时期,也由此揭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逐步深入到体制性的司法改革。当代中国司法改革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乃是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的过程,是一个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与此相适应 ,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在于重新配置并合理界定各种权力关系。由于中国司法改革受诸种条件约束 ,因而改革具有复杂性 ,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由上而下”全面推行。  相似文献   

6.
对军事司法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军事变革理念为指南,对军事司法若干理论问题作了探讨:(1)确定军事司法的概念是研究军事司法理论的重要基础;(2)军事司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3)军事司法权是国家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寓于军事统帅权;(4)从军事司法权得以存在和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其构成要素和功能;(5)军事司法的特有原则是国家司法活动基本原则下位的具体原则,是指导军事司法这一特殊领域的活动准则;(6)军事司法的基本理念是决定军事司法改革基本目标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宪政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化理论和司法能动理论是对中国司法发展道路的不同探索理论。中国能动司法理论的可能宪政逻辑是:民族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司法社会主义特色的塑造、司法服务于政治、转型时期需要司法快速做出回应等。能动司法理论宪政逻辑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是从中国国情、中国民众的社会需求出发而不是西方的现行司法理论出发去论证自己的合理性。但中国能动司法理论始终面临着司法规律的普适性、政治统摄司法抑或司法控制政治、法律是统治工具抑或法律具有自身价值等理论追问。中国能动司法宪政逻辑面临的困境是政治系统和法律系统相对分立而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危机。通过论争来寻求更多的政治共识,对中国司法发展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司法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司法公正、促进社会正义的有力举措.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及加强司法的群众路线,符合当前我国司法工作的整体部署.本文论述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路线的内在关系,阐明了司法体制改革与群众路线的契合及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对司法改革的积极影响及制约作用,论证了司法制度的改革创新,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历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从而提出了司法改革的立足点只能是中国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坚定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司法行政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司法行政事业的新局面,是浙江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政治任务。目前正在全国18个省(市)开展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刑事政策,不断改革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加快司法体制改革进程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合理配置基层政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重要变迁 ,都有赖于法律制度变革 ,尤其是司法改革来确认、巩固和推进。自上个世纪 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的发展不仅伴随着持续不断的法律改革 ,而且逐渐把司法改革推上了前台。我国的司法改革于 90年代初开始酝酿 ,自 90年代中期正式启动 ,迄今已有时日。改革的实践可谓热火朝天 ,围绕改革的争论更是异彩纷呈 ,而全球化浪潮的逼近 ,还使得不同语境下的司法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对话机会。中国的司法改革承担着巩固和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治国法治化的重要使命。从目前情况看 ,改革的必要性已不在争…  相似文献   

12.
辩诉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契约为分析框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辩诉交易制度的起源以及发展动因来看 ,它体现了一种契约精神、一种与当前多元社会相契合的观念 ,是其在现今美国茁壮成长、并波及很多国家的根本原因。笔者以契约观念为分析框架 ,对辩诉交易制度能否扎根于中国、我们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观念与制度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也意欲给司法改革的倡导者们提个醒 :在当前中国真正的程序正义理念尚未真正确立之际 ,却出现了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契约式司法 ,应该如何处理其间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3.
段陆平 《政法论坛》2024,(3):157-168
中国司法建设百余年历程可归结为“现代性司法的中国化”与“中国性司法的现代化”两个基本命题,并在当下融合于迈向“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自主性现代司法模式。对于中国司法现代化的逻辑阐释及发展理路,可从达玛什卡司法程序类型理论寻找灵感。立足于现代司法的多样化特征,达玛什卡提出了一个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程序类型理论,并可引申出多元现代性视野下司法现代化存在多种选择的命题,这可以在理论上为“现代司法的中国模式”提供支撑。同时,摒弃去情境化的普遍主义,基于权力组织结构和国家形态对司法程序某种程度的决定性塑造作用,达玛什卡“重新找回国家”,深刻阐释了司法现代化的主体性逻辑与政治生态学命题。无论“现代性司法的中国化”,抑或“中国性司法的现代化”,都应充分关注程序改革与作为制度背景的中国司法生态特别是政治生态的契合性。未来司法建设应在中国性与现代性之间进行反思平衡,既要深入推进司法领域中国性价值与范畴的现代阐释,也要充分关注现代性价值与范畴在司法领域的中国表达。  相似文献   

14.
审判委员会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形势下 ,审委会作为一种审判组织 ,其存在已无必要。从四个方面论述 :(1)审判委员会是一种行政式组织 ,不符合司法改革的潮流 ;(2 )审判委员会的存在有悖于司法工作的某些基本原则 ;(3)审判委员会的把关不是解决司法不公的唯一手段和最佳途径 ;(4)审判委员会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 ,已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将检察改革置于司法改革的背景下,身负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的改革必然对国家司法的进步有着强力的助推作用;将检察改革置于自身历史的进程中,则是检察职权不断完善和充实的探索过程。深受各种法律制度和思潮的冲击,要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改革之路,必须兼具符合政治体制的坚守和契合司法理念的探索勇气。  相似文献   

16.
法学的历史使命是维护并阐释某种法治秩序。当代法学首先是根植于中国法律实践,阐释实践中的两个法律样本即技术性样本和政治性样本。政治性样本始终与现实的政治话语纠葛在一起,但作为一种政治智慧,要将社会问题司法化,同时避免司法问题的泛政治化,特别是不能超越法律规范。从这个角度说,法律可以被利用,但却不能被违反。纵观法治建设的历史,有革命式和渐进式两种模式。中国法治建设不能生拉硬扯,应该顺应历史和时空条件,走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法治之道。在经济改革拉动下的私法制度基本形成之后,下一步,应该在社会建设和政治改革的推进下,寻找建构法治秩序的突破口,完善社会法域和公法域的基本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中国式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7.
赵秉志 《河北法学》2007,25(12):13-17
当今中国进行的死刑制度改革,有其良好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和国际背景.中国死刑制度在立法和司法方面都已经有若干举措,并且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前景,仍然是立法改革和司法改革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在践行司法服务、落实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创新审判管理、加强司法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法院执法办案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法治的思维方式,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和研究,推动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一 对几个问题的理解 (一)司法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法律性.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全社会法治化的过程,法治中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法治建设的认同,也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重要的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司法机关是党领导下的重要国家机关,人民司法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就是在维护党的权威,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威信.因此,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断提升全社会对树立法律权威和建设法治国家的统一认识,形成高度共识,这样才能使司法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言论广场     
郑功成: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我认为有必要把司法公正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来加以重视和建设,多管齐下地推进司法公正。我不赞成司法系统提效率或将效率与公平正义相提并论,而是应当摒弃一些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的所谓效率观,因为效率是经济发展的理念,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理念,司法的理念就应当是依法维护公平、伸张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定。我国的司法体制从根本上必须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诉求多元化的时代,亦有必要对司法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  相似文献   

20.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裁度的发展和完善,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新的一年,如何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本刊特此采访了最高法院司改办主任,并请著名学者对重要的改革措施作简要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