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记·乐记︾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的比较王福雅大约写于西汉的《礼记·乐记》是汉以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主要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制作和功能等问题。魏晋之际思想家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以“秦客”为批驳对象,对传统的儒家音乐理论提出挑战,探究心物之间...  相似文献   

2.
<正>艺术文化具有调节人的内心情绪、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礼记·乐记》中就曾记载:"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联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符伟 《求索》2011,(6):214-215,182
我国的音乐人类学实践活动及相关记载在先秦以前已出现,《礼记》用记叙文体汇编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伦理以及音乐实践及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在叙事中,音乐事象大量出现,反映了音乐与礼典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声—音—乐"的概念。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礼记》中"声—音—乐"概念和形式的划分与当代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的"声音—概念—行为"模式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林合华 《理论月刊》2007,(11):58-60
关于《礼记·乐记》人性论之性质问题,学界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即性善论和性可善可不善论。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观点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性"字的不同理解。《乐记》对人性的双重理解是可以统一的,这恰好体现了其人性论的深刻性。而通过将《乐记》的人性论置于儒家人性论的形成过程中来考察,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其本身的性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欲而不贪     
人可以爱财,但不能无厌。恐怕没有人愿意走到“人为财死”的份上。其实见《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是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相似文献   

6.
<正>自古以来,敬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内涵。《礼记·学记》有言,"敬业乐群",这里的敬业主要是指学业的成就。《论语·子路》也说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的敬业主要是指为人办事之道。《论语·学而》提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此处敬业已经提升到治国的高度。宋代朱熹将"敬业"解释为"敬业者,  相似文献   

7.
古文献《礼记·乐记》中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强调声音的道理与政治文化相通,这种界定其实是科学的。比如各国的国歌,便一定是这个国家歌以咏志的产物,国家需要有一首正式规定的歌曲去代表它,所以国歌展现的又是有旋律的国家意志。产生国歌最早的国家是欧洲小国又曾为世界强国的荷  相似文献   

8.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为政》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不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言之所以为言也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  相似文献   

9.
自孔子讲"郑声淫"及《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的论断出现,郑卫之音就遭受到猛烈的抨击。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关于以"淫"定性"郑卫之音"是否合理的探讨,朱熹的《诗集传》也以"淫"定性"郑卫之音",但对同于或甚于"郑卫之音"的"齐鲁之风"却未加批判,甚至予以默许。在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背景下,朱熹对此持如此相反的态度,因此就有必要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虎年赏虎诗     
高启雯 《传承》2010,(1):56-57
<正>以虎喻苛政孔子过泰山,有"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之叹。历代写及老虎的诗文,多以此"叹"为主题,如元代诗人於汝玉的七言律诗《虎》:班寅赢得号将军,月黑深山星目分。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励兽奔群。不堪羊质披文炳,无奈狐行假焰熏。  相似文献   

11.
《公民导刊》2009,(7):54-5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  相似文献   

12.
袁浩 《今日浙江》2009,(13):64-64
“防欲力善”语出明朝吕坤的《呻吟语·存心》,原文为:“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之。”意思是说,防止欲望就好像是在挽拉那行驶在逆水中的舟船,  相似文献   

13.
“安贫乐道”新解叶照青“安贫乐道”是中国圣人倡导的一种做人准则。《论语·学而》云;“未若贫而乐人(道),富而好礼者好。”叫人虽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这个道无疑指封建的伦理纲常之类,起着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所以鲁迅说:“劝人安贫...  相似文献   

14.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4,(22):61-61
正心胸宽广快乐多。遇到什么事情,都爱生气、埋怨,或者愤怒,甚至痛苦不堪,那样的人生是悲惨的。俗话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小人难于隐忍小事,而君子则能豁达大度。一个人切莫小肚鸡肠,一点小事都难以忍受,一点委屈都受不了,如果这样的话,人生就好像是在苦海里航行,哪里有快乐的时光呢?实际上,心胸宽广反映了一个人的自信自强,心胸宽广意味着一个人的凝聚力增强,而且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能够马上使人忘记烦恼,迅速获得快乐。大度者,有福,有乐,其实不吃亏。小肚鸡肠者,才总是吃亏,既没有什么幸福,又没有什么快乐。  相似文献   

15.
"乐(le)"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论语》首章首篇就开篇言"乐",《论语》全书亦反复出现诸如"喜"、"说(悦)"等"乐"的语言家族。孔子之"乐"的独特性在于"我"与"所乐之事"之间"爱"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爱人的快乐、爱自然山水的快乐以及爱道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当受到"中庸"之道的规约,即"乐"当适度;同时,对"乐"应当有所区分,不仅要区分"益乐"与"损乐",还应处理好"乐"与其对立面"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孔子的快乐观。  相似文献   

16.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言炎尚诚信,鄙巧伪;重实话,轻浮言;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为天下倡而不烦的要道之一。《礼记·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北宋文人契嵩说:"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唐代名相魏征则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从施行礼教,到...  相似文献   

17.
“同志”,一个中国历史上久远的称呼,一个涵义丰富而神圣的称呼,也是曾经温暖一个时代的称呼。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礼记》说:“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我们党从成立之时起就将“同志”定位为党内成员之间的关系。“一大”党纲明确规定所有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同志”成为一个神圣的称呼。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12,(9):54-55
【原文】将欲取天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也,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勿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恢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则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安者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相似文献   

19.
遊刃有餘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音椅),砉(音虛)然響然,奏刀騞(音獲)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幕菥?“譆(同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同隙),導大窾(音款),因其固  相似文献   

20.
曾小梦 《求索》2007,(8):217-219
《礼记》作为一部礼学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对《礼记·坊记》一文的引《诗》研究,可以看出《诗》的功能的扩展,它由政教工具、交际工具而演变为儒家阐发、论证其礼治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诗》的丰富意蕴是由其文本自身特征和读者的接受、解释过程共同造就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者不断“重铸”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