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史诗——亚鲁王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这是一部历经千年隐忍、苦难迁徙、血腥征战的英雄史诗,广泛流传并在麻山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它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史诗的苗族语言优美,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的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的用道白形式问  相似文献   

2.
陈刚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73-178
在纵向发展与横向传播中,语言与思想经常错位、断裂,产生语言疾病,引发或隐或显的文化变迁。在本为保护传统文化的跨语言记录、整理、传播中,《亚鲁王》中的"rangh""rangx"从苗族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被翻译为龙,它的心成为"龙心",而它所承载的心崇拜无意间被龙置换。"龙心"的神奇力量虽与奇特的"龙"有关,但主要源自亚鲁王流传区域的心崇拜。心崇拜应与蝴蝶妈妈密切相关,认为心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神奇事物之心往往具有神奇作用。文章力图通过厘清"rangh""rangx"的原初含义、联系其生存场域、挖掘传统文化等途径,探析紫云苗族古老的心崇拜,既加深对亚鲁王的理解,也为探析文化变迁提供了语言学视角,并探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更好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原掠影     
我区录制《格萨尔王传》说唱已超过5000小时 目前,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对藏族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录音已超过5000小时,涉及120多个不同的版本,千年史诗焕发出新的生机。《格萨尔王传》是部珍贵的活形态史诗,没有定本,在民间说唱艺人说唱过程中故事不断得到丰富。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对藏族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进行录音、整理和出版。  相似文献   

4.
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般鲁绕(以下简称鲁诗)是纳西族象形文东巴经名著之一,是后期东巴文学中的划时代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因此,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和作家们的注意。国内翻译整理成汉文公开出版或进行研究而有影响的作品,有赵银棠先生的长诗《鲁般鲁饶》,(1957年《边疆文艺》第10期)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编写的《鲁般鲁饶》,(1960年《纳西族文学史》第五章第二节)牛相奎、赵静修同志整理的长诗《鲁  相似文献   

5.
要建立我国自己的美学体系,如果不注意研究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特别是少数民族中流传下来的史诗性的作品,那必将是个很大的缺陷。我国民族众多,北方民族流传许多著名的英雄史诗;南方民族,大都流传着创世史诗,有的已陆续整理出版。如云南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纳西族、白族的《创世纪》和拉祜族的《牡帕密帕》,贵州的《苗族古歌》,广西瑶族的《密洛陀》……等等。这些史诗,短的数百行,长的数千行。它们以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展现  相似文献   

6.
老友萧崇素,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学的专家,也是《格萨尔王传》研究专家,在许多方面的知识,他都十百倍于我。但他最近在《〈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第三辑上发表的一篇短文《论〈格萨尔史诗〉的性质》所持的论点,却是略有可商。谨写此文,就教于他。萧文在回答读者提出《格萨尔史诗》是“神话史诗”还是“传说史诗”的问题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在内容主题、塑造英雄和 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劳动与战争、尚义和尚勇、求真与求美;并由这些表层文化差异 入手作深层探讨,对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族史诗、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同时 肯定了《苗族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陆莲枝 《前沿》2012,(20):131-132
《莫一大王》和《贝奥武甫》是壮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自的英雄史诗,由于受壮、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壮、英语民族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异同特征反映了两个民族都崇拜英雄,但也映射了壮语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英语民族张扬个人主义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9.
《亚鲁王》中"造日月射日月"一节详尽描述了苗族人民如何创造日月、征服日月的过程,从射日月英雄、射日月原因、射日月个数、射日月工具、射日月结果等五个要素出发,采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多篇亚鲁王"射日射月"异文,认为"射日月"是苗族先民在多日月与人类的矛盾中,希望运用父系氏族发明的决定性武器——弓箭,将多日月伤害人类的客观矛盾转化为观念中的抽象矛盾,并在思想上通过意识控制达到缓和现实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享有"东方荷马史诗"的美誉,全方位展现了藏族社会结构、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藏族民间文学的集大成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格萨尔王传》采用诸多篇幅全面展示了藏族群众对自然界、生活环境方面的认识,形成了生态美学的思想理念,对实现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放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洋  杨兰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2):157-164
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具有显著差异,历史记忆强调过去发生的事以及对这件事的描写,而文化记忆则与族群回忆的处境和需求相关。沿着记忆生产与生产技艺的演进轨辙,可见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存文化记忆、生活文化记忆、军事文化记忆和消费文化记忆呈交织并进的态势。廓清丧葬仪式的不断重复与增补删减,发现丧葬仪式成为一种筛选模式,这种筛选模式通过代际传承成为一种族群标识,人们凭借此种标识维系族群关系,弱化生死观念,将死亡看作是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英译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世界人民熟知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史诗中关于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如何忠实于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是在英译研究中着力研究的重点。从翻译中的文化解读和史诗翻译的历史回顾出发,讨论了《格萨尔》英译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的差异现象,以期对《格萨尔》的翻译传播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重达9.8公斤的《中国彝族梅葛史诗丛书》共有5册,计4378页,包括《梅葛本源》《梅葛恋歌》《梅葛悲情》《梅葛祭》和《梅葛曲集》。这套丛书2017年完成整理、翻译,前后持续4年多,有近100位不同年龄段的梅葛歌手不同程度参与研讨、整理和翻译,其规模空前。梅葛是楚雄地区说中部方言的彝族(主要是罗罗颇、里颇支系)民歌,上世纪50年代云南掀起民族民间文学整理热潮时,梅葛就曾多次被整理,并在1959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是制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一员。不仅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发现有铜鼓的考古资料,而且在彝文文献里有制作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滇、桂边境的彝乡村寨,铜鼓礼俗还保存在节日文化和“腊摩”的彝巫文化之中。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的发掘、整理和公开问世,更有力地证明彝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
阿昌族是云南省七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但却有着足以立足于中国乃至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标志的“窝罗”节及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作为民族“品牌”的“阿昌刀”,作为新兴的民族经济希望之星而冉冉升起的“水稻王”豪安公与阿昌族茶园等等,无一不浸润着阿昌人世世代代的血汗与智慧。  相似文献   

16.
试论《苗族古歌》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民间文学组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个新收获。引起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注意。在1983年全国民族民间文学出版评奖会上,荣获一等奖,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喜事。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的壮丽史诗,它记录了苗族关于人类祖先的传说;保留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表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民族性格;也表现了苗族、汉族和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洪流中血肉相连的思想感情。内容极其丰富,对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哲学、美学以及语言学的研究,都很有价值。这里我们发表几篇对《古歌》研究的文章,以飨读者,目的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作者、读者关注,写出更多更有分量的研究文章,深入一步探讨有关问题。这对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民族团结,将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广大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继续把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古老而优秀的作品发掘整理出来,加强研究,让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学奇花,开放出鲜艳瑰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神话、传说、英雄史诗等口头文学样式在当地文化系统中通常被认为具有真实性。笔者在新疆伊犁昭苏县格登村调查发现,当地蒙古族村民也普遍认为史诗《江格尔》是历史叙事,所描述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种真实性一方面来源于《江格尔》讲唱传统所固有的神圣性和巫术功能,更大程度上是来自史诗认同功能的内在需求。史诗文本对民族整体命运的描绘,对民族生活的集中再现,均使得不同时代的民众都能获得真实可感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复杂多维的真实或许便是研究《江格尔》真实性问题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从创作至今已1000多年,是目前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  相似文献   

19.
我国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亦称《格萨尔王传》),现在已搜集到三十多部,百余万诗行,一千多万字。它比被称为最长的印度史诗《玛哈帕臘达》(旧译名《摩诃婆罗多》)还长五倍。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20.
从三部著述看"民族文化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颖 《思想战线》2000,26(1):52-54
90年代以来 ,南北学人振臂同倡建立一专以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为己任的新学科———民族文化学。围绕学科建设 ,诸子百家在学科草创时大胆各陈己见 ,之后又潜心著书立说 ,使学科体系的构建渐趋成熟 ,并逐步形成统一的学术旨趣及学科特点。这其中 ,贵州民族学院潘定智教授勇为先锋 ,于1 992年即出版了《民族文化学》一书 ;中央民族大学徐万邦、祁庆富 1 996年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 ,体现了民族学者进入文化研究的思维特点 ;1 998年云南大学张文勋教授与弟子施惟达、黄泽、张胜冰合撰之《民族文化学》更整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诸多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