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子华 《求索》2007,(2):170-172
文学文本阐释中的三重超越是指文本超越、时代超越和心灵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追求主体精神的建设从而再造另一世界。这三重超越是实现文本价值必须经过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文本理论的形态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文本理论资源十分丰富,但从其理论存在形态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以作品为核心概念的语言论形式主义文本理论、以文本为核心概念的接受论主观主义文本理论以及以话语为核心概念的文化论意识形态文本理论。这三种文本理论之间不简单的是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丰富复杂的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3.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流派的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观点.西方译者重"对等",中国译者重"信",在本质上都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某种翻译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学者特定的翻译实践对象,只有在特定文本类型中才具有典型意义.文本类型理论根据文本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三种,强调译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特征,认为不同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4.
史洁 《求索》2013,(2):151-153
文本的阐释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活动.以文本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文本学正可以为这种文本阐释提供指导。文本学涉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接受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理论方法.立场上呈现出多元和多维的特征.从它出发来观照文本可以获得诸多新鲜的文本阐释视角和效果。从结构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来看,文本是一种符号的链接;从接受关学的角度看,文本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文本成为可被质疑的寓言:从后现代主义理论来看。文本又成为挑战线性存在的“文本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作为文论核心范畴的文本被赋予了不同内涵:结构主义将文学文本视为封闭、静态的与主体无关的审美客体;解构主义将文学文本看作开放的、生成流变的和互文性的非物质存在;建构主义将文学文本作为主体生命的呈现符号和意识形态话语交织的空域。可以说,文艺理论中的文本内涵似乎处于钟摆效应中,无论是向内的文本封闭性和文本间性,还是向外的文本主体性和社会文化性,均被不同流派的论者所强调并阐发。新文本主义则抛弃文本和“世界”的二元划分,以“语境文本”范畴统合二者。追溯文本的原初意义可以发现,文本具有的物性和事性在深层维度上都浸透着语境性。文本天生具有语境依赖性,没有超语境的文本存在。文本并不是以自身作为一种存在的,而是在与其他文本的互动和关联之中生成的。文本并非对具体语境的描述,它本身就是构成具体语境的要素。以语境文本作为文学理论建构的范畴起点,可以重拾文学理论的审美价值维度、媒介多样性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  相似文献   

6.
家庙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宋代在庆历元年、皇祐二年和大观四年对家庙制度进行了三次讨论,其中庆历元年的讨论揭开了家庙建设之序幕,但没有制订出一个可行的文本,后两次讨论形成了两个文本,对此两个文本宋政府都进行过实际的操作,由此可以肯定宋代的确恢复了家庙制度。  相似文献   

7.
刑法解释立场有三个向度:主观说、客观说(激进的客观说)、折中说.主观说与作者中心主义、客观说与文本中心主义、激进的客观说与读者中心主义之间具有一定的牵连.据此,刑法解释立场其实是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三者之间进行考量和选择.作者中心主义有保守主义之嫌,读者中心论会导致相对主义,文本中心主义应该是刑法解释立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13,(10):44-44
汪全胜在《法商研究》2013年第4期载文《论法律文本中“过渡条款”的规范化设置》认为,过渡条款是在新旧法律交替时明确指引法律适用的法律规范,是法律文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条款的内容设置是在该条款中明确新旧法律的选择和适用问题,有四种模式:适用旧法模式、即行适用模式、过渡期模式(有关事实或行为可以在过渡期内进行调整,以符合新法的要求)和适用新法模式。过渡条款的形式设置是该条款在文本中的位置安排问题,根据我国立法实践的惯例,过渡条款应当设置于法律文本中附则的位置。我国现行法律文本中,过渡条款的设置技术存在不足:一是法律文本中缺失过渡条款的设置;  相似文献   

9.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10.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1.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2.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3.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4.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5.
邓艳  张映先 《求索》2011,(6):134-136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跨文化文本阐释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向我们表明了文本阐释的现实:译者和原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任何理解、阐释活动都是在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都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文本阐释过程其实也就是译者视域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种融合是相对的,是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受"效果历史"的影响,文本的真正意义和阐释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之中。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对其终极意义的把握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进的过程。不存在理想的、绝对客观、忠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7.
"播客",这个诞生于2004年,实现了互联网上自由上传、阅读、下载音频和视频文本的技术,已经爆炸式地成长为全球普及的文化形态."播客"的特别之处在于使得任何人都能够向全世界传送音频和视频文本.大众向世界传送的音频和视频文本,占主导地位的并非大众自己生产的作品,而是利用大众媒介中业已流行的现成文本进行再生产的结果."播客"的文本再生产实现了大众获取愉悦的方式,由阅读媒介文本时逃避文本宰制的意义生产过程,发展为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文本进行宰制的文本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18.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19.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法律文本为标准文本。”  相似文献   

20.
柴焰  焦勇勤 《青年论坛》2002,(4):117-118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侧重于对文本的分析 ,其发展轨迹也非常清晰 ,从 6 0年代的反理论倾向到 80、90年代的理论复兴 ,其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6 0年代末到 70年代早期 ,主要是以妇女形象为主导 ;第二阶段是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 ,主要是重建女性文学史 ;第三阶段是 80年代中期以后 ,主要是发掘被人忽视和遗忘的女作家。虽然在三个阶段中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的思考焦点和理论主张有所不同 ,但都力图揭示男权文化传统中的男权思想 ,针对“男性构筑的文学史”进行了颠覆 ,并力图重建女性的文学传统 ,寻求女性自我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