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在鄂中小黄村的田野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小黄村农业的多样化经营和农民的兼业现象,这同样也是一种反过密化现象。在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的关照下,我们得出小黄村一反传统农业的过密化,实现了对过密化的突破,农村经济实现了有发展的增长,这种影响也给村民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  相似文献   

2.
小农生产方式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走向消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小农生产方式性质、特征及发展前途的分析和考量,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小农改造基本理论,其理论实质就是小农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小农改造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可以用"合作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来概括。三者在时间上的前后继起,共同展现了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社会化理论与实践的特色演变;三者在空间上的互生共存、传承与发展,共同展现了我国小农生产方式社会化理论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术界对"小农"一词尚未给出一个规范的标准定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所用"小农"概念大相径庭,普遍存在着内涵不清、外延不明、生硬移植、论旨转移的问题。科学界定"小农"范畴的最大难点在于,小农主体构成的历史多样性和过渡形态,小农单元合成规模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小农家庭"最低生存水准"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澄清对"小农"概念的各种片面认识和错误解读,不仅关涉中国当下的小农经济是否需要改造以及如何进行改造的问题,而且涉及下一步农村改革方向和目标选择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构成了农民工行为分析的主要逻辑。但是,我国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解释范式之上,而对农民工自身的文化逻辑分析相对不足。通过对既有小农行动逻辑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遵照“安全第一”与理性选择原则,建构起了一种生存层面安全、经济技术层面安全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层面安全三者统一的安全经济学。这为地方政府制度建构与制度过密化防范提供了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周少来 《探索》2020,(3):118-126,F0002
深刻认识乡村治理中的结构性变化,并揭示结构性问题背后的体制性根源,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数目繁多的行政性组织、半行政化组织和自治性组织。不同乡村治理组织的组织叠加、角色叠加、职权叠加、规则叠加和利益叠加,造成多重权力的叠加覆盖、多重权力边界不清和定位不明,最终形成乡村治理的"权力过密化"趋势。"权力过密化"导致权力的边际效用递减,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乡村治理问题。这种结构性问题逐步造成"权力内卷化"、治理成本增加、组织替代和覆盖、基层民主自治空间受到挤压和村民参与不足等各种制度性效应。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性改革、精简行政层级、壮大乡村产业和人才、巩固乡村民主自治和培育乡村社会力量,才能走向"多元协同"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道义小农还是相对道义小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斯科特道义小农理论下的公平互惠原则的分析,进而对在现代社会中出现分化的三个维度--小农、社会、国家的不同变化进行阐述,从而提出"相对道义小农"概念.通篇的内在逻辑是:经济改革带来就业机会,农民出现分层.但农民由于受其本身局限性的限制,其与现代社会的耦合度低,相对剥削感较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此提出国家对农民的相对道义政策(如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政策)是必要也是必须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人民公社时期,旧的制度消失了,但维系旧制度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却仍然影响着农民的日常行为逻辑,地方传统依然强而有力,瞒产私分等农民"反行为"屡禁不止。为了遏制公社体制的离心力,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是在规划性社会变迁中摧毁原有制度的合法性,持续不断地改造传统小农思想,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革命小农"。"革命小农"是考察人民公社时期新旧制度博弈机制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张新光 《理论学刊》2008,3(3):29-33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4,(2)
小农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者。小农在角色、行为动机、功能及发展前途上具有丰富的二元性:既是家庭组织又是经营组织,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生存最大化还是利润最大化,务农与兼业;自激励功能与自保护功能等等,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二元体系,并且这个体系中富含与市场亲和的现代性因子。因而,通过市场取向的制度供给激活现代性因子就成了小农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叶敬忠在7月16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说,乡村振兴不是"去小农化"。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小农农业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且为农民家庭生活提供了生计保障。但在现实中,由行政手段和资本主导下的"去小农化"过程将小农生产方式视为"落后生产方式的残余"予以清除,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农业资本化动力正在  相似文献   

11.
所谓完全私有化的土地财产权利,基本不存在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实践中。现阶段的家庭承包制度和趋向于私有化的农地制度选择正在迅速瓦解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并且,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以史为鉴,残缺的土地产权是小农村社体制的经济基础,也是维系村社内部治理秩序的关键机制。同时,在缺乏超越性信仰的中国农村,小农村社也是再造农民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基本场域。在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矛盾和无法突破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的情况下,小农村社体制仍需要长期存在。也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回归村社、回归农民的农地权利构造仍将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列宁指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本质是使小农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农业生产,这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苏维埃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创造小农生产方式改造所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合作社为农民所熟悉,也适合于俄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因而是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农业生产过渡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3.
应焕红 《学习论坛》2009,25(5):37-40
家族企业传承问题是家族企业发展中最敏感和最易发生障碍之所在.家族企业继承和换代的整个过程需要同时考虑虱所有权变迁、家庭发展和企业管理模式转换等一系列变革,因而家族企业传承显示出独有的风险性.家族企业传承受到传统文化和家庭环境、创业者素质和心理、子女素质和心理、企业相关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影响.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存有企业创业者自身健康及婚姻存续风险、创业者突然故去风险、创业者不肯放手风险、家族企业父子矛盾风险、内部接班者"想接班却无能力"风险、家族企业多子女者竞争风险、职业经理人有异心风险等传承风险.因此,需要创新防范机制,建立创业者和家族成员的正常退出机制,完善家族企业传承的计划机制,建立家族内部接班人的选择和培养机制,建立与完善职业经理人的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户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孤立分散的小农,而已演变为市场化、社会化的小农。传统小农的生产经营方式正日益走向解体,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现雏形。这就对政府的农业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改革管理体制以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5.
辛向阳 《学习论坛》2010,26(8):68-72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风险,如自然灾害和疫情的风险、社会群体事件的风险、邪教事件的风险、国家统一上的风险,以及国际上的霸权主义、世界资源约束的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既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性风险,也有长期执政带来的考验与风险,还有社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带来的风险。要化解这些风险,就要牢固树立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风险观,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是本世纪规模空前的一项重大建设工程,涉及国内外众多领域,为中国金融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投融资风险,中国金融业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应当未雨绸缪,注意防范与应对可能遇到的投融资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和推进小农户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命题,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双层经营体制兼具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集体制两重属性,塑造了不同于以往各种模式的"中国特色"小农户农业。小农户农业在民生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幅化解进城务工的失业风险,并通过代际分工和自发流转等自我调适机制,保证了国家、乡村社会、农户家庭弹性又有序地运行。小农户农业在经济效率方面比传统小农有很大改善,但仍面临土地分散细碎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分"有余而"统"不足。地方政府盲目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消除小农,并不能有效提升经济效率反而破坏既有民生保障产生社会风险。从多地实践来看,通过集体制创新能有效整合土地统筹生产,小农户农业完全可以在兼顾民生保障和经济效率的情况下推动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王玉芬 《世纪桥》2011,(7):140-142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在全国农村建立,但这一制度在运行中存在潜在的风险。本文着重从制度设计和安排的角度论述了其潜在的风险,分析了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建立与完善其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路及办法,以确保今后这一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锋仲建琴 《探索》2022,(3):176-188
在“媒介化社会”和“全球风险社会”加速演进、复杂耦合的挑战下,应对重大突发风险事件亟待提升媒介化治理能力,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媒介化”对风险治理既有范式带来的治理挑战及变革可能性出发,综合多学科视角,分析其内涵及生成机理,可以将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媒介化治理能力解析为党的全面领导下多元耦合的“媒介自律能力—媒介协同治理能力—媒介国际合作治理能力”三个能力圈层,并据此构建出多圈层耦合能力体系框架。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媒介化治理能力建设本质上是因应“媒介—风险—社会”的共生关系,基于媒介自律前提,释放媒介作为新型治理工具和新型治理主体的建构性潜能及制度化力量,继而促成多圈层能力耦合集成、增强治理韧性的动态过程。这一进程是因应风险媒介化和媒介化风险的治理变革,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升维跃迁。  相似文献   

20.
"校园贷"是网络贷款发展的一个特殊形式,它以方便、快捷、低门槛获得大学生的青睐。"校园贷"的产生和发展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挑战,高校、家庭、社会应开拓创新,形成教育合力,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校园贷",并注意防范相关风险,让"校园贷"成为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助手,而不是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