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坤 《传承》2010,(6):54-55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是我国确立公有制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是我国确立公有制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科学论证了"平等"的历史性和条件性,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平等思想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主要包括"观念上的平等"、"法权上的平等"和"现实中的平等"三个层面。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经济发展上要强调公平,注重均衡,去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经济根源;发展教育,弘扬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法制,强化监督,营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侧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两个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模式,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独立的社会形态,具体表现为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概括和表述应当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又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诉基本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辩证的方法。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以此为根据,本围绕这一问题,对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就社会主义是什么和社会主义不是什么,提出并分析了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十个观点。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础 ,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出新的科学依据、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新的任务 ;使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特征等思想在新的实践中获得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任务 ,为我们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为我们推进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超越主要地就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人类解放的政治构想。然而,政治解放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不经过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的远大构想就难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历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解放。因此,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马克思所述说的政治解放,彻底解决好宗教信仰问题、人权问题以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浩斌 《中国发展》2010,10(2):45-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哲学底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理论依据或进行了理论说明;而差异论哲学、发展论哲学以及和合论哲学则分别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9.
《哥达纲领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德国工人内部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马克思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又阐述了分配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但由于各国历史、体制、国情不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预想的社会主义存在着差异。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深入探究这"两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的契合点,剖析马克思"分配观"、"社会主义观"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化诉求。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与主义相关联,有什么样的社会就可能有什么样的主义。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或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治理。在我国,社会治理又总是与社会主义问题分不开的。那么,要全面深化研究我国的社会治理问题,重新发现和认识我国的社会及其社会形态所处的历史方位,处理好社会与各种主义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社会治理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我国社会治理中的"社会主义"关涉到三个分子式或不等式,即:社会主义/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其中,作为分子的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和作为分母的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其生成和演进是合乎历史与逻辑的,但在特定的时空论域内它们之间是不等质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力作─—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唐振南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并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是马克思主义长时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他们着重揭示了私有制社会中法律的阶级本质和经济前提,注重于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批判,但没有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由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维范式。从实践上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国内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公正平等观渊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理念、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毛泽东的性格、抱负、社会经历等;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男女平等、干群平等、国格平等、财富平等等方面;这些光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平等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研究应强化中国特色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研究,要建立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及其资本主义批判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要特别识别扣批判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下的市民社会理论,要突显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其社会结构,突显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问题意识,将公民社会建设的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内在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内涵是机会平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社会的平等化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的平权社会阶段.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平等与资本主义平等一样,仍然是机会平等、形式平等.机会平等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它可以跟社会主义社会结合,并可以充分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在平等领域的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平等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仍然需要高扬机会平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7.
法治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民主性。现代民主的实质就是平等的社会主体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平等、人权及社会正义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利。法治的民主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当代中国国家统治权的最终归属者;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当代中国法的本质决定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宪法和法律确认了人民群众依法治国主体的地位。法治的规范性表明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人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即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等公权力活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因为它必定是社会主义的法,必定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在劳动关系领域的目标任务应该是研究劳动者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动关系。这是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没有阐述且是当代中国亟待拓展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时代化和中国化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1927年以后的近代中国的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些倾向于三民主义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立场的知识分子和无明确立场的知识分子的重叠共识。这些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共享一个"社会主义"的名号,也形成了一些总体上的概念共识,即社会主义是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安排。1927年以后中国两极分化的社会生态助推了追求平等理想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自由知识界中的蔓延高涨。这股思潮总体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终胜利,但在它的集体共识中所呈现出来的工具化、实用化的思维倾向也埋下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20.
科学认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掌握一定生产资料的私营企业主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己经有私营企业176.18万家,私营企业主395.35万人。如何看待这一群体,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应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不可能出现私营企业主群体。但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社会主义制度往往是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