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任长旭 《法制与社会》2010,(20):110-111
所谓宪政(constitutionlism)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其基本内涵就是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经取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用法治的精神发展和完善这种事实,以此保障公民权利"。宪政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而其作用的形态则是规制政府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建构我国宪政立法体系策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实行民主宪政 ,必先制定保障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和有效监控政府权力的法律 ,并形成体系。要推进宪政立法 ,思想认识上要克服“五怕”的障碍。宪政立法涉及公民基本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时 ,应注重公民基本权利不可侵犯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戴激涛 《时代法学》2008,6(2):35-42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协商民主的价值理念契合了当代宪政国家人权保障的核心追求,其宪政功能突出表现在通过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以整合多元社会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正当合法性,凸显宪政国家人权保障的终极目标。当前各国的乡村社会和地方城市产生了许多新的协商制度形式,为人权保障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宪法的控权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衍瑞 《法学论坛》2003,18(6):33-36
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公民权利是国家公共权力存在的依据和合法的来源。同时,国家公共权力也是公民权利最大的潜在威胁。近几年我国公共权力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宪法的控权作用,才能保护基本人权,保障公民的经济自由,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5.
可以说是宽容而不是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是宪法精神的根本所在,而其他自由主义的观念都需要在宽容精神的指导下展开。法国宪法的曲折历史和特有传承,给了宽容精神以独有的土壤。使其在平衡宪政体制,调节议会与政府权力间的制约,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有着独特的实践经验。而其特色鲜明的以政治平衡为主要目的,保障少数公民权利的宪法委员会,在宪法宽容精神实践指导下,于法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公民行政法权利之宪政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民主宪政的产物──近代行政法的崛起,即已标志着公民由专制统治下纯粹的管理客体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律主体,成为与行政机关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相对一方。然而,时至今日,公民行政法主体地位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在我国,由于学理研究的失衡——仅以行政机关一方为重心而较少关注作为行政法另一方主体的公民,从而造成行政立法对公民权利的忽视和行政执法对公民权利的轻视乃至漠视。这种现状很难说是与保护公民权、实现公民权的行政法初衷和宗旨相符,却可以说是民主宪政精神在行政法领域里一定程度的挫折。因此,行政法学的…  相似文献   

7.
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共存、在矛盾中求协调,是宪政的重要功能和目标,也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利益价值法则。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衡量标准。和谐社会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为基础。本文指出应通过宪政建设唤起公民的主体身份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而公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宪政建设,以一种自觉性、集体性的的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和监督宪政国家更好地促进。  相似文献   

8.
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和维护,是当今任何一个崇尚民主法治且实行宪政的国家责无旁贷的任务,申言之,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实为民主制度及人类文明之根本性的"物质"载体。但是,从宪法制度层面看来,世界各国都在宪法文本中规定了有关基本权利限制的规范。如何理解基本权利限制的正当性?如何解决宪政实践中权利保护与限制的敌对困境?本文以为,这需要我们在对基本权利限制的概念、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法律保留等法治原则达到规范立法行为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9.
国家义务对于公民权利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义务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现已经成为主导国家与公民关系的主轴,国家义务与公民权利应成为现代公法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现代公法学的基本范畴。而且,国家义务直接源自于公民权利并决定了国家权力。国家义务以公民权利为目的,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以国家义务保障公民权利,是对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宪政模式的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贤君 《中国法学》2003,7(1):14-23
自由民主宪政是自由原则与民主原则的复合结构 ,根源于自由宪政与民主宪政两种不同的宪政传统。巴黎公社创建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理论模型和实践传统 ,认为宪政的实质是保障民主。迈向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宪政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宪政理论的继承 ,也是这一宪政传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继续完善与发展。该宪政模式在价值上兼顾自由、民主与平等 ,反映在制度上 ,就是除继续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外 ,尚需加强中立机构的建设 ,并注重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 ,以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法治离不开宪政,而宪政的实施离不开宪法的司法化;反过来,我国的宪法司法化将会使我国社会更加趋于民主和法治。因为宪法的司法化是保证宪法之上的关键环节、是保护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更是法治和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由于商品经济的薄弱与自然经济的发达、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核心价值的偏离以及宪法的实际运行情况等经济、文化和现实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宪政意识的缺位。为了培育公民的宪政意识,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保障宪法实施,建立健全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从而构建宪政意识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司法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法治离不开宪政,而宪政的实施离不开宪法的司法化;反过来,我国的宪法司法化将会使我国社会更加趋于民主和法治。因为宪法的司法化是保证宪法之上的关键环节、是保护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更是法治和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公众参与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道,构成中国现代民主的基本模式。在行政法治领域,公众参与对于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公正行使职权,防止滥权和腐败,对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侵权和歧视,对于推进公民自治,培育公民社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众参与制民主发展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有关推进公众参与与建立、健全行政法治和宪政关系的经验教训。然后文章研究了公众参与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价值和可能的风险,法律对之加以规范和保障的必要性与途径。文章最后探讨了公众参与制民主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趋势和对行政法治与宪政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保障手段,应该成为公民的宪法权利。本文从宪政的角度对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法理分析和理论探讨,并分析了我国诉权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权为终极目标的政治过程与政治状态。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途径与方式,通过介入政治过程而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最终促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实质宪政到程序宪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一词源于西方,是指以宪法为依据的民主形式,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民权力和公民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实施宪法和维护宪法、发展宪法的运作过程.其实质是民主、人权与法治。  相似文献   

18.
民主的限度及其与共和、宪政的矛盾统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人民共和国,人们谈论和追求民主较多,而对共和与宪政的认知较少。事实上这三者是有矛盾甚至冲突的。狭义的民主强调的只是多数统治和多数票决定制;“共和”则要求保护少数,人人平等自由,主张合众(共)、和谐(和)与平衡(权力制衡),权力公有,全民共治,资源共享、共富。宪政的要义则是对人权和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民主的多数统治脱离共和精神与宪政准则的节制,就会走向“多数专制”的暴政。虽然共和与宪政要以民主为基础;但民主应当是共和的,并要受宪政的制约;民主主要解决人民权力的归属问题,共和是民主的目标,宪政则是民主的准则和共和的保障。三者既有矛盾,又是统一的。总体上,宪政高于民主,共和精神则应贯穿于民主和宪政之中。  相似文献   

19.
蒋伟 《河北法学》2000,(6):27-28
传统的宪政观念认为,宪政的要义乃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宪政观念的局限便体现出来.文章认为,应该全面地理解宪政的意义.即:宪政是保障公民权利与维护国家权力两性运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张中瑞 《法治研究》2010,44(8):55-59
全民公决权是享有选举权的全体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体现了主权独立和主权在民的原则。公民直接民主权利的本原性和基础性,决定了全民公决权具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应深入研究全民公决制度和全民公决权的内涵、价值及适用条件,探讨全民公决同基层自治有机结合的途径,完善我国公民权利体系和民主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