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晋武帝作为开国之君却具有一种守成心态,这个影响到了西晋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缺乏创新,重因袭摹拟的低靡士风。这种士风使西晋乐府诗歌创作在具有文人化和拟古化的特征同时,更从整个社会层面上促成文人拟古乐府的创作在西晋的盛行。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唐代杰出的山水诗人,也是当时文人造园的典型代表。其造园风格与其诗画有密切的联系。从山水诗与园林景观美的角度进行解析,王维山水诗具有意境美、田园风光美、花木景观美、色彩音响美、构景美等典型的风景园林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陈静 《前沿》2011,(12):173-175
近十数年来,学界关于胡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文学革命、思想改革、文化建设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对于胡适青年时期的心态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却鲜有论及。而青年时期的胡适与同时代人相较而言,确有不同于他人的心态特征,并且其心态在理想与现实的磨合中又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具体来说,青年时期胡适的心态轨迹呈现出如下的特征和变化:开始是书生意气与狂放心态的产生和发展,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又产生出妥协、折中的心态,接着又产生出自我安慰—心理平衡—快乐的心态,这些心态对其以后的治学途径、政治生活及其人生哲学理念的最终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于俊利 《求索》2008,(11):176-178
在中国诗史上,晋宋山水诗之鼻祖谢灵运与盛唐山水大师王维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备受学界关注。谢灵运的山水诗掺杂着玄言名理,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生活背景和际遇特征,他重于自然写实,企图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观照来获得对宇宙本体的证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形中求意,物趣中求天趣,他通过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本文试图从诗学的视角,梳理王维对谢灵运诗学的传承关系,探讨了诗美特征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试着勾画出自晋宋至盛唐山水诗风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5.
亚文化是指与主导文化既相从属又相背离、为社会上特定群体所认同的一套独特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风格时尚等符号系统,即该群体人们所共同经历的一种集体认同形式.亚文化环境是指不同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能促成不同亚文化群体对经历着的共同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影响并规定着相关群体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一般是指对人、事物以及观念等带有一定态度取向的群体性社会心理状态.青年社会心态则是青年群体中反映出来的带有一定态度指向的心理状态.青年社会心态受青年亚文化范型特征所规定,同时又受制、从属于社会  相似文献   

6.
黄培 《求索》2005,(11)
在有唐一代,孟郊追求冷竣、险怪、阴郁的诗歌风格,成为唐诗流变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转折。这种诗风,是随着其人生境遇和心态的变化才最终形成的。早年,孟郊较多表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关注。科举失利、两次落榜,使孟郊心态低沉痛苦难于自拔,诗风一变而为偏执激烈。进士及第后,孟郊选为溧阳尉,后又被迫辞官,这一事件,彻底扭变其创作心态,使诗歌充满了抑郁不平之语。晚年的孟郊面临人生愿望与现实生活的巨大矛盾,诗风阴冷寒峭,达到一生成就的顶峰。但同时,他又试图通过亲近佛教,缓解心灵的痛苦,因此,他的诗歌,又出现了宁静淡远的风格,他的晚年诗风可说是“矫激”与“矫正”的并存。  相似文献   

7.
胡玉兰 《求索》2012,(10):145-146,159
佛教对上官仪仕途的影响表现为他在朝廷佛教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他诗歌创作"清空"风格的形成与"玄远"诗歌意境的建构,对于其诗歌理论的影响则表现为对诗歌声律形式理论的开拓与佛教情怀抒发。  相似文献   

8.
丁绍光的重彩画具有浓郁的民族审美意识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及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态。其绘画风格的形成及成熟,除了勤奋、刻苦、天赋之外,与他独特的经历、个性及良师的引导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加上18年...  相似文献   

9.
隐语解谜     
隐语解谜邱大任隐语是通过隐伏的手法传递信息,以表述个人经历、身份、处境、意向和要求的一种秘密语言。隐语的表现方式,通常是将要表现自己特征和意愿的关键词语作分解、聚合、寓意处理后,混入其他词语之中,目的是使接受人能明白内中含义,而同时又避免为他人所发现...  相似文献   

10.
高萍 《求索》2013,(7):131-133
王维应制诗在唐诗诗风从初唐到盛唐的转变和诗人自身诗歌的发展两个维度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完成了应制诗从绮错婉媚到雄浑秀雅,从骨气都尽到文质半取的转变,对盛唐诗坛美学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应制诗在结构、立意、用语等方面形成的固有模式为其山水诗的创作夯实了基础,从而使其山水诗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清远之外,理趣盎然。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电影导演的早期作品往往以其边缘的题材取向吸引学界的目光。实际上,这些作品视听风格在当时的电影创作中也是新颖、独特的。新生代导演早期的电影在视听上表现出“纪实”与“拼贴”两种极端的风格。他们往往以纪实的手法客观纪录民间生活,而在抒发自我情感时,又往往倾向于使用拼贴的手段,造成混乱、跳跃的银幕影像。  相似文献   

12.
雄浑是雄壮浑厚的诗境风格,这一品论述了雄浑诗风形成的主体根源和形象特征,并以相应的自然图景状貌雄浑的诗境。雄浑不同于雄壮和雄健。要完全读懂《二十四诗品》,必要时须运用跨越式接读法。冲淡是平和恬淡的诗境风格。这种诗境风格与诗人的老、庄式的道家处世态度和精神修养密切相关,诗境的构成有其独特的要求。标举冲淡,始自《二十四诗品》,陶渊明与王维是冲淡诗风的代表,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14.
方坚铭 《求索》2008,(3):176-178
影响晚唐诗人的咏史诗创作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政治命运影响到其心态进而影响到咏史诗创作,二是具体的空间文化场域对其创作起了情境规定的作用,不同的空间文化场域将有不同的创作题材和主题。而政治命运对咏史诗创作的影响也往往通过具体的空间文化场域表现出来。本文以李商隐为个案,重点考察了空间文化场域的转换对其咏史诗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红梅 《求索》2011,(9):207-208,78
《怀仙感遇赋》是清初诗人丁耀亢诗歌中很有特色的一首自传诗,也是其诗集《陆舫诗草》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既对了解丁耀亢54岁之前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又对探究丁耀亢诗歌创作的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监狱民警的职业心态,是监狱民警在对罪犯的行刑与改造的过程中,所内化出的一种反映其职业操守与职业行为的心理状态。受其正能量因素与负能量因素的影响,监狱民警的职业心态,又可分成为正向性职业心态和负向性职业心态,其正向性职业心态是监狱民警担当法律之责、刑罚之任的主流心态,分别表现为趋强性、趋稳性或趋弱性的演绎逻辑过程,构成为交错性、反复性、重叠式、跳跃性和阶段性的演绎特征。其调适的路径主要有监狱民警职业态度的再度塑造、监狱精神的传承弘扬、监狱文化的着力建设、监狱民警的心理养生、监狱民警的职业调理和监狱民警的职业评估等。  相似文献   

17.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其根本特征是群体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下位性、通俗性等.历来,前贤时彦们有关王维诗的评价,都是从精英文化的角度,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从民俗的、大众文化的视角来对之进行观照.事实上,王维既是精英的,又是民俗的.而对王维诗歌观照的视角转换,应从民俗的角度审视王维诗.本文从民间诗艺学的角度对王维诗歌进行了民俗观照.文章认为,王维诗作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在社会情感类别的下位性、庶民性;艺术表现手法的通俗化、大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台湾近现代美术受殖民统治影响,呈现几个发展阶段。世纪之初,台湾画家主要从事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其作品风格一般多接近明代吴门派,同时亦受清代扬州八怪的影响,笔墨较为粗放,内容为传统的绘画题材。著名的画家有洪以南、朱少敬、张纯甫、施梅樵等人。  相似文献   

19.
朱力 《人民论坛》2014,(7):6-10
当浮躁在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者在群体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特征。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对其不适应的反应。社会变迁是因,社会浮躁是果。它不是人为可以消灭的。浮躁心态的对立面就是冷静、淡定、理智的社会心态。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对此心态的调控,二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20.
曹芳  张懋镕 《求索》2013,(6):64-66
周文化与商文化有承继关系。但亦有其自身独特的面貌。周公“制礼作乐”之时是西周文化模式确立的时期,这种变化也推动着西周青铜艺术新风格的形成.其主要特征在西周中期逐渐显露,其特点有四:列鼎制度形成、器物造型趋于简洁典雅、装饰题材与风格的抽象化与几何化、金文大兴。这些方面也反映出西周中期文化的世俗化、理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