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在转型场景中,全球治理变革的推动、国内转型发展的挑战、自身内在的基因缺陷以及治理失灵构成了我国线型公共治理结构转型的多维动因.网络治理是世界范围内新兴的公共治理范武,具有理论内核的优质性和实践验证的有效性,成为公共治理结构的转型目标.构建网络治理结构要重塑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的互动关系,重构规范多元治理主体行为的制度设计,重建多元治理主体的公共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虚拟话语平台已嵌入公共生活,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而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交织与共生所产生的张力,成为公共治理无法回避的课题.当下的网络成为了利益主体的利益求解渠道,普通网民的话语表达平台,行政官僚的传统权威挑战.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所固有的虚拟性、即时性、匿名性等特性,生成了蝴蝶效应、群体极化、匿名制服等效应,这些均成为公共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公共资源网络治理是指多个相互独立的治理主体,建构出一个多元化、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共同参与公共资源管理的过程.信任机制是公共资源网络治理的核心机制并贯穿于治理的全过程,它有助于提高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灵活性,降低公共资源治理的成本,并促进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主体间的知识共享与相互学习,提高治理效率.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中信任机制构建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为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和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快捷高效的言说平台.但是,网络空间话语表达的虚假性、低俗性、私利性及非理性等乱象表明,其并不是一个完全规范的公共交流空间,根源在于网络参与者公共精神不足、网络道德缺失以及有关部门网络监管不到位.为了保障我国互联网文明有序的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提升网民公共情怀、净化网络道德环境、完善法律法规有效治理话语表达乱象,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公共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5.
张峰 《理论与改革》2014,(2):121-12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成为一种可能。网络公共领域的"去中心化"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建立在传统"中心-边缘"架构下的政府治理模式凸显不足。网络公共领域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网络民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发布者,控制导向式的管理行政日益式微,官僚制下的"分工-协作"凸显治理失灵,这就需要一种超越控制与自治的全新治理模式——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6.
张玉磊 《理论探索》2012,(6):117-120
实现公共危机从碎片化到整体性治理,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从政绩导向的静态维稳观到重视公共需要的民生观的转变,实现公共危机的民生治理;在治理主体上实现从政府一元治理到社会多元共治的转变,实现公共危机的网络治理;在治理结构上实现从机构裂化到部门协同的转变,实现公共危机的协作治理;在治理环节上实现从重应急处置到各环节并重的转变,实现公共危机的全流程治理;在治理手段上实现从传统手段到信息技术手段的转变,实现公共危机的数字治理。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领域与网络有关的概念有多个,极易引起混淆.国外的研究主要沿着两条相对独立的路径演进,分别是政策网络和网络化治理.前者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欧洲,后分化为利益调和和治理两大学派;后者则以美国的研究为主,在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都有所发展.国内与网络有关的概念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社会网络、政策网络、政策网络治理、网络治理和网络化治理等.其中社会网络引入最早,主要被社会学领域的学者所关注;政策网络和政策网络治理与西方政策网络研究的两大学派相对应;网络治理与网络化治理的使用主要与翻译、学术传承以及使用习惯有关,但每个概念皆有三重来源.西方两条研究路径都涉及治理,而两种治理的内涵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运行机理、价值标准、主要问题以及政府的角色定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的传播引发了诸多的公共危机与公共问题,其规制消解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府公共治理的重要职责。不过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制消解效果很不理想,影响了网络文明、网络文化和网络生态的发展,与公共治理的要求相差甚远。鉴于此,我国务必要按照现代公共治理的要求,以依法治网、建设文明法治网络为契机,以绿色美丽网络建设为目标,坚持人本化与法治性为主的价值理念,从外延拓展、方式整合创新、主体素质提升、制度与条件供给以及评价督导机制的构建等层面着手,建构起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制消解机制,以此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规制消解工作科学化、常态化、法治化与协同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结构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基本媒介,其包含有结构主体及结构设置。借由比较整体性治理与网络治理方式的异同,透析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可能方式。公共治理理论对多元主体的追求有引致责任模糊的风险。这要求政府(执政党)勇于担当首要公共治理责任。公民亦必须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  相似文献   

10.
新公共管理的终结与数字时代治理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理论因其过分强调效率、市场、分权和竞争,引发了不平等、公共价值缺失、碎片化等问题,受到学者批判.数字时代治理诞生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式微与数字时代来临的理论和时代背景中,既是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也是对数字时代的回应.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弊端、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是数字时代治理产生的原因,重新整合、以需要为基础的整体主义和数字化变革是其主要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理论,它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回应性、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论述社会化媒体、网络舆情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影响。公共危机是指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社会性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破坏性、广泛性等特点。通过对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宏观原因进行分析,从落实网络舆情治理、加强公民心理干预机制、改变政府自身策略等方面探索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运动。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网络反腐起源于公众舆论活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网络反腐由公众单向表达逐渐转变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并逐渐朝着合作共治腐败的方向发展。作为公共治理的运动过程,网络反腐解决了中国公共治理的工具困境,在共同聚焦于腐败这一议题后,基于对善治目标的追求,各参与主体正在努力实现行为模式的转变,共同促进网络反腐的发展。网络反腐是中国公共治理的成功实践,实现社会的共治与善治,需要政府与社会公众正确分析所处的历史境遇,把握时代发展方向,不断深化对公共治理实践逻辑的认识与运用。  相似文献   

13.
善治是二十一世纪公共治理的新目标,也是与公民社会的良性发育相结合的公共治理的必然选择.目前的公共治理问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公共治理的回应性不足,效率不高,责任性不强,法治程度低等.就当前我国的公共治理来说,拆迁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公共治理问题在拆迁中凸显无疑,且极具代表性.实现善治,首先要在拆迁问题方面有所突破,从而为公共治理积累经验.因此,本文试图在善治理论的指导下,为作为公共治理突出难题的拆迁问题提供解决方式,也为善治在公共治理中的运用提供经验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4.
魏婷婷 《理论导刊》2007,(12):60-62
网络、手机等传媒在当今已不能仅仅看作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它们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反馈、对公共治理也发挥着作用。建设回应型的政府是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维度。网络、手机又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着独特的影响,继而成为当今建设回应型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公共治理强调的主体多元、过程互动以及灵活效率都是回应型政府的特征。建设回应型政府正是政府治理范武变革与再造的目标,是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以网络治理为时代背景的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核心目标是寻找和创造公共价值,它在理念创新、职能优化和路径拓展等方面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创新,有效回应了治理范式转型所引致的价值、制度、系统与过程调适性变革的挑战。借鉴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的政府职能创新思想,结合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需要创新政府理念,将政府职能拓展为公共价值创造;需要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的公共价值创造能力;需要拓展服务路径,构建协商网络和服务递送网络,以实现公共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的政府职能创新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网络治理为时代背景的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核心目标是寻找和创造公共价值,它在理念创新、职能优化和路径拓展等方面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创新,有效回应了治理范式转型所引致的价值、制度、系统与过程调适性变革的挑战。借鉴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的政府职能创新思想,结合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需要创新政府理念,将政府职能拓展为公共价值创造;需要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的公共价值创造能力;需要拓展服务路径,构建协商网络和服务递送网络,以实现公共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带来一系列崭新的挑战。创新网络治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是网络信息时代的迫切要求,北京市首次推行的微博实名制正是当前网络治理的一个重要尝试。实名制作为政府网络治理的一项公共行为,必须正视自身的道德正当性基础问题,从结果论和权利论两重纬度自证其合理性。通过公共空间的理性谈论,网络实名制的正当性问题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法治保护个体各项合法权利,优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共价值管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作为对治理理论的回应,公共价值的概念被人们提出。围绕公共价值的概念,公共价值管理理论逐渐兴起与发展,并拥有独特的理论主张,即多维度的概念阐述和构成要素,通过政治协商网络定义公共价值,通过合作递送网络生产公共价值,通过有效的责任与评估体系实现公共价值。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创新在于:重新组合国家治理结构的关系,重新定义政府核心职能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使命,重新统一效率与民主的价值标准,重新发展与变革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9.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阐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作为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两大治理理论的统合模式,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努力寻求政府和其他公共性主体的合作路径,期望建立一种共同解决公共问题的纵向的、横向的或两者结合的高度弹性化的协作性组织网络.这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解释效力,而且也能在多个行政的和公共性的实践议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共治理空间体现了公共权力在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时所拓展的协调与控制社会能动性的幅度和深度.在转型社会中,公共治理空间一般由显性一隐性空间构成.相应地,制度和惯习、制度性边界和惯习性边界的互生与外衍构成了公共治理显性-隐性空间的衍生条件与约束机制;而隐性治理空间的存续对公共治理总体格局而言亦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由此决定着公共治理空间结构的宏观功能.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应通过公共权力运行场域的再造与行动边界的整合实现公共治理空间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