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何谓配偶权     
配偶权,是指夫妻之间互为配偶的基本身份权,表明夫妻之间互为配偶的身份权益,由权利人专属支配,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侵犯的义务。包括夫妻姓氏权,职业、学习和社会活动自由权,住所决定权,同居义务,忠实义务,日常事务代理权等。忠实义务也称贞操义务,是配偶权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指专一的夫妻性生活义务。意指婚后夫妻双方进行性生活的权利只能寄托于对方,但并非相互拥有对方的身体,只是双方性权利受到合理的限制,双方的人格保持完全独立。何谓配偶权  相似文献   

2.
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的但书条款规定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不被强制出庭,赋予了被告人亲属拒绝出庭权。亲属拒绝出庭权与作证特免权相差甚远,但易被错误地解读为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初步确立。亲属作证只享有拒绝出庭的权利,却缺少作证特免权的权利,无疑剥夺了被告人对有异议的证人证言的有效质证权,同时违背直接言词原则。我国构建亲属作证特免权应明确其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及程序内容。  相似文献   

3.
季秀平 《求索》2005,(10):55-57,198
我国未来物权法和民法典应当以“确认与保护物权的请求权”为“节”的名称来规定物权请求权及其他保护物权的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的类型应限于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消除危险请求权,其他请求权可包括确认物权的请求权、恢复原状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不应当适用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4.
盗赃占有虽系无权占有、恶意占有,但盗赃占有亦应享有占有权利推定的效力。占有是时效取得制度的基础,虽然时效取得并不以善意占有为必要,但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在时效取得之时效期间上会有重大差别。占有既为事实,盗赃占有也受占有保护。盗赃占有人所受的保护,不限于自力救济权与占有物上请求权,还包括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  相似文献   

5.
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中的债权转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中的债权转让有如下特点:主体资格的限定性,债权范围的限定性,双方合意的限定性。不良资产剥离中债权转让的对内效力有:借款合同主权利和从权利的移转;借款合同债权瑕疵及时效随同移转;转让银行有接受价金和接受履行的权利;转让银行的义务包括:借款合同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交付及告知义务、禁止重复转让的义务;资产管理公司有受让合同主从权利、向债务人主张债权、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资产管理应负支付价金、不当得利返还及损害赔偿的义务。不良资产剥离中债权转让的对外效力包括:债务人的权利:抗辩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债务人的义务:主要是履行合同债务。在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实务中,最高额抵押借款合同贷款债权和已进入破产程序的贷款债权均能够转让,公告通知是“让与通知”的一种方式,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6.
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并不是一种新型的独立权利,它在强制责任保险中是一种损害赔偿请求权,在任意责任保险中则属于保险给付请求权。作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或者合同履行请求权的一种,它们又属于债权请求权以及救济性请求权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亟待完善。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健全精神赔偿的诉讼程序保障机制。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除了《民法通则》已有规定以外,侵害生命健康权造成受害人损害的,应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侵害隐私权、自由权、贞操权等人格权及有关身份权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对侵犯财产权或违约造成损害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对象应是所有因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损失的民事主体。应构筑精神损害赔偿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保障程序,以全面充分地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8.
冉启玉 《前沿》2010,(20):81-84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相互享有受扶养的权利并承担此义务。婚姻关系一旦终止,理应尽快了断此种权利义务关系。在现代,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法定条件下原配偶仍然承担支付扶养费的义务。国内外有关离婚后扶养请求权基础的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离婚扶养费请求权产生的根据,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离婚后扶养费请求权应以离婚夫妻之间公平分担因婚姻产生的经济上的不利后果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萌 《前沿》2003,(2):94-95
在 2 0 0 1年颁布的新婚姻法修正案中有关配偶权及其民法保护的立法精神有了一定的反映 ,但是在立法中没有明确配偶权以及第三者侵犯配偶权的法律责任承担。本文对配偶权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讨 ,重点研究了配偶权是相对权、请求权的性质。并进而根据侵害配偶权的侵害方主体来源不同 ,分为外部侵权型和内部侵权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明确消灭时效客体的含义和要件着手,对权利体系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结果表明,请求权中的契约债权、返还原物请求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当得利请求权和无因管理请求权符合消灭时效客体的全部要件,应为消灭时效的客体;而其他权利由于不能充分全部要件,所以不应成为消灭时效客体。  相似文献   

11.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一般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相比,在侵权的主体、侵权行为违反的义务、侵权行为的对象和责任成立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婚姻法》规定了有权请求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四种情形,但未能涵盖实践中严重侵犯婚姻关系中另一方权利的过错行为,立法上应采用列举与概括相结合的方式,列举之后加一个概括性条款;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方面,明确“过错”的判断标准,同时赔偿请求权人应限定为夫妻一方,不能任意扩大,但在赔偿义务主体方面,应列第三者为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在损害赔偿金数额的确定上,应结合现行立法和婚姻关系的特点来确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法学界对亲属身份权理解的不科学,造成了对亲属一方死亡后生存一方的利益保护的分析违背常识。只有从亲属权的本质属性入手,解读亲属利益共享的法律特征,才能科学构建死者人身权法律保护的基本理论,使死者生前人格利益保护的立法和司法解释真正符合社会实况。  相似文献   

13.
试析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随义务是因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一般性义务。其目的在于两方面 :一是使债权人的给付利益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是维护对方人身或财产利益。附随义务规定属于强制条款 ,违反附随义务产生了损害赔偿请求权。附随义务包括通知义务 ,协助义务 ,保密义务和其他义务。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和合法权益都应受到尊重和保障。我国法律在刑事被害人保护方面有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既没有被害人财产损害、精神损害赔偿权的实体法律规定,也没有赋予刑事被害人单独提起民事损害赔偿的程序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也往往难以达到"经济困难"的标准进而难以获得法律援助。犯罪人积极履行损害赔偿义务是缓解被害人经济困境、抚慰被害人心理创伤、保障被害人人权的重要方法。应将犯罪人赔偿情况作为法定量刑情节,将损害赔偿纳入缓刑、减刑和假释的考察标准,以及尝试将刑事损害赔偿作为短期监禁刑的执行方式,设立创造性赔偿制度等来督促犯罪人履行损害赔偿义务。  相似文献   

15.
登记请求权是登记权利人享有的请求登记义务人协助完成不动产登记的权利。在共同申请登记的场合,登记的双方当事人互为登记权利人和登记义务人。登记请求权主要有变更登记请求权、更正登记请求权和预告登记请求权三种类型。登记请求权和物权变动关系密切,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不同,不同类型的登记请求权的性质也不同。登记请求权属于实体法上的权利,我国的民事立法应当规定登记请求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赵丽竹 《前沿》2005,(5):116-117
诉讼时效的客体是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作者从诉讼时效的概念入手, 从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开始, 对请求权进行分析、论证, 最后确定我国诉讼时效的客体包括债权请求权和部分人格权请求权及身份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与媒体是平等的法律主体,警媒双方关系因信息传播活动而产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各自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警方的新闻权利包括传播权、要求更正权,新闻义务包括公开警务信息、尊重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权利.媒体的新闻权利包括采访权、编辑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新闻义务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法律明确了警媒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依据和标准,是确保双方关系正常有序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保护胎儿利益的学说理论和立法现状,应当赋予胎儿权利能力,由胎儿行使其应享有的权利,以更好更全面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应根据侵害胎儿利益的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分析第三人侵害胎儿利益的责任构成。针对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应明确胎儿为损害赔偿权利人,依据胎儿所享有的利益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同时强调胎儿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活着出生。  相似文献   

19.
就业权是以获得和保持职业工作机会为目的利益的劳动权利。劳动者为权利主体,国家则被确定为就业权关系上的基本义务主体,负有帮助劳动者实现其就业权的法定义务。这虽然肇端于近现代工业社会私有制市场经济,但在现代法治社会里则应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20.
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国家、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上下册的落脚点是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呢?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其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地说,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如初二思想政治课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婚姻自由权;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九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