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追溯《五国防御协议》(FPDA)自1971年签定至今的演变历程。它详述了《五国防御协议》的三个主要部分的发展情况:区域统一防御系统(IADS)、政治军事对话结构和军事演习计划。此外,本文还力图把《五国防御协议》置于东盟、东盟地区论坛、地区内部双边军事关系和与美国的防御关系所起的安全作用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尽管《五国防御协议》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作用不能等同于美国的军事贡献,而且这个集团肯定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但它却有助于提高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付不仅是传统的安全威胁,而且是日益不对称和非传统的挑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全面维持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2.
1994年成立的东盟地区论坛(ARF),是东盟对地区安全合作的一大贡献.成立13年来,论坛在亚太安全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人们必须看到,目前论坛步履蹒跚,运转不畅,从而影响其对地区安全事务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安全形势趋于缓和。东盟加强制度建设,在区域构建以东盟地区论坛为核心的大多边、小多边和双边的安全机制,深化了与周边国家的对话和安全合作。然而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位,当前东盟地区论坛面对从国家、国家间和国际体系三个层次的制度限度,使其安全机制建设步履维艰。为此,可沿路径依赖方向对东盟地区论坛进行制度建构,也就是推动东盟地区论坛从异质走向同质、从低领域到高领域、从弱安全机制到强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立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战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后10年,东亚国家应以东盟地区论坛为框架,从共同安全的高度出发,提出"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和战略。在坚持尊重地区多样性、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安全与国家生存安全相一致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解决突发事件管理、边界及海洋权益争端、非战斗军事救援、裁军及军控、打击跨国犯罪协调合作、能源安全合作等机制。加强东盟地区论坛的功能建设,适时举行东盟地区论坛非正式首脑会议,强化相互信任措施机制,努力推动朝核等问题的解决,促进东亚地区安全与合作的持续发展,为本地区各国的睦邻友好、多边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东盟地区论坛自成立之日起,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经过几年的发展,该论坛已经成为目前建立和平、平等、稳定的亚太大厦的一根重要支柱。因此,认真研究东盟地区论坛的作用及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东盟地区论坛成立背景及组织运作情况冷战后,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是东盟地区论坛成立的主要外在因素。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动荡多变,但亚洲形势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各国都更加重视自身的综合国力,加强政治交流和寻求安全保证已成为亚洲各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已成为本地区各国普遍重…  相似文献   

6.
信任建立措施主要指相关国家为解决相互安全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冲突预防与解决的政策措施,防止彼此间发生冲突,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东南亚国家为减弱固有的和严重的结构性安全困境,联合地区外部分国家,建立了东盟地区论坛,采取了诸多建立安全信任措施,促进和维护了地区形势的安全与稳定。当前,东盟地区论坛已经成为促进亚太安全信任的重要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7.
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盟国家安全合作的目的是借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以镇压内乱和加强边境联防,共同抵御边界和海上的各种威胁。东盟成员间的安全合作主要围绕东盟地区论坛、成员国建立信任措施、南中国海争端、地区低烈度威胁及军事和防务等领域开展。东盟的安全合作是积极防御性质的合作,它将有利于亚太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东盟地区论坛(ARF)是冷战后由东盟发起建立的一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对于这样一个建立在我国周边的一种新的安全合作模式,不能不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ARF发展现状和方向的分析,来论述ARF的发展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即ARF在稳定我国周边环境、维护东南部安全、预防冲突和维护非传统安全等四个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应通过积极参与ARF的建设来维护我国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分析了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以及实现这些经济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认为中国与中亚的经济贸易关系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与中亚的经贸关系,并逐渐占据主要优势。但是在与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上中国则远远落后于俄罗斯,后者通过俄、白、哈关税同盟逐渐吸纳原苏联地区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乃至最终形成欧亚经济联盟。在分析原苏联地区学者对欧亚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关系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假如俄罗斯能够实现欧亚联盟设想,并能够保障中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那么中国将乐见这种局势,因为它将保障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正是与后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不应该积极反对欧亚经济一体化,它关心的应该是如何与俄罗斯以及将来的欧亚联盟保持务实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对中国来说,原苏联地区是否统一没有任何区别,它将一如既往地与每一个国家继续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东盟地区论坛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立以来,在维护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中国对东盟地区论坛一直持支持和合作的态度。今后中国仍应继续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的建设,以有效维护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东盟地区论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的结束给东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地区安全形势。1992年在新加坡召开的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上,有关地区安全的问题第一次被列入议事日程,此次会议作出了加强区域内外国家在安全领域内的合作及建立东盟地区论坛的决定。东盟地区论坛是冷战后国际上首次出现的专门讨论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又有世界主要大国的参与,不能不引起世人对于其建立的原因、特点及其前景的关注。东盟地区论坛是在以下主要背景下建立的:(-)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经济蓬勃发展。本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超过全球相应数字的一半,而…  相似文献   

12.
李巍 《国际观察》2013,(1):33-4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彻底暴露了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随后关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的倡议日益高涨。与以往不同,新兴国家作为一个群体逐渐成为本轮国际金融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其中尤以金砖国家为主要代表。本文认为,金砖机制目前还正处于一个摸索期,它能否在G20框架下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制度行为体来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彻底改变长期由发达国家垄断国际金融事务的局面,取决于金砖成员国能否继续保持较快经济发展速度,能否形成强大的利益交汇点,以及能否保持该机制的相对封闭性。  相似文献   

13.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它要经历一个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的循环反复的变迁过程。这种变革或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接过程,它是通过复杂的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因此,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制度都要经历由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循环反复过程,APEC的制度安排也不例外。一、APEC实行制度再创新的必要性分析(一)APEC成立之初的制度创新本身就蕴含着难以解决的矛盾APEC通过“坚决反对建立一个有悖于全球自由贸易目标的内向型贸易集团”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以来,东亚海上安全局势持续升温。韩国发生“天安”舰被炸事件后,指责这是朝鲜所为,两国对峙加剧;美借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不断加大对东亚的战略投入,凸显与韩国的军事同盟关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7月下旬在东盟地区论坛(ARF)上发表南海问题关乎“美国利益”的言论,引发中国抗议,致使地区安全局势再度紧张。  相似文献   

15.
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简称 ARF),成立于1994年7月25日,是东盟冷战后调整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为止亚太地区唯一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机制。论坛的宗旨是:推动区域政治和安全问题的协商,使各国间有机会进行对  相似文献   

16.
晨曦 《亚非纵横》2003,(3):27-32
7月29日至8月1日,第9届东盟地区论坛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举行。这是“9.11”事件后,东盟和来自亚洲和其它地区重要国家外长的首次聚会。与会各方就反恐、地区安全、区域合作、东盟经济一体化等议题达成广泛共识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因而被认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  相似文献   

17.
第27届东盟外长会议、东盟地区论坛(ARF)会议和东盟与对话伙伴外长会议历时6天,于7月27日在泰国首都曼谷拉下帷幕。令人瞩目的是首次召开的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出席者除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文莱的东盟6国外长外,还有东盟的7个对话伙伴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欧洲联盟,东盟的磋商伙伴中国和俄罗斯,以及东盟的3个观察员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越南和老挝的外长们。由东盟主导、有这么多国家的代表聚首一处,商讨地区的政治和安全问题,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它揭示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开始了多边安全对话的新时期,同时也显示  相似文献   

18.
东盟经济合作的国际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光盛 《东南亚》2007,(1):7-14
一般认为,东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弱制度”(shallow institutions)或“软制度”(soft institutions)。本文对此并没有异议,也没有假设说东盟经济合作的前途就在于加强制度化。本文所要做的是说明以下问题:(1)国际制度的相关概念以及国际制度与地区主义的密切关联;(2)东盟经济合作所采取的制度的现状及特点。一、机制、制度与组织本文所说的机制、制度和组织都是国际层面上的,即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和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①关于国际机制的最有影响力的定义来自史蒂…  相似文献   

19.
(三)美国与沙特矛盾的实质。美国与沙特的上述分歧与矛盾既是双方固有利益矛盾在外界冲击下的反映,更是两国利益需求在新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下的变化所致。从美国方面看,冷战后它在中东的利益作为其全球利益的重要部分,大致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死攸关的利益,包括以色列作为自由国家存在,世界能源供应不出现任何持续性削减,该地区任何敌视美国的国家都无法获取新的或更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二是非常重要的利益,诸如波斯湾不存在任何敌对的地区强国,中东和平进程继续推进,与该地区亲西方的阿拉伯政权以及能在国内维护统治地位的政权保持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框架下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粤、桂、琼、滇)出口产业生产贸易链(下简称"出口产业链")的构建有其现实必要性。在出口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各地区之间金融、财政税收权益等多方面相关利益的调整,需要建立有效运行的利益补偿机制,对各省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进行解决。本文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并论证了CAFTA框架下出口产业链的构建对广东、广西、海南、云南4省区相关利益的影响,并认为地区间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仅应当包括纵向的利益补偿机制,还应当包括横向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还必须与其他非财政性政策进行协调与配合,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