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1 毫秒
1.
王志强 《前沿》2008,(5):10-13
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资源正由意识形态主导型、领袖魅力主导型、经济绩效主导型向社会状态和谐主导型转换。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合法性基础性资源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符合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需要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更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政绩考核主要指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科学地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干部的基础和前提,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和评价是一根“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干部的政绩观和创造政绩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建民 《人民论坛》2012,(21):28-30
"政绩工程"泛滥的绩效管理模式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误导"障碍六政绩考核模式弊端37.6%的受调查者选择"政绩考核模式弊端",该项得票率列科学发展十大障碍第六位表现:中国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有四个显著特征:指标数量化、形式统一、过程简单、自上而下。当上级领导或组织考评下级绩效时,往往来去匆匆、走马观花,留下印象的通常是大规划、大项目、大工程、好数字、宽马路、大广场、靓景观等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政绩工程"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4.
夏季  王晓玲 《求索》2007,(6):141-143
提高执政能力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伟大使命。执政伦理通过对政治权力的伦理反思与批判,确立政治权力正当性的维度。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也可以提升党的权威。现代社会治理目标也离不开伦理。因此,执政伦理是执政能力建设不可缺失的向度。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将公平正义作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最高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告别了原有的斗争哲学,以和谐哲学取而代之,表明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警察角色有新的诉求,警察应将自身定位为执法者和服务者,高举公平正义的大旗,维护、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日前,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强调以后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不以“地区生产总值和年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考核和科技创新、教育、就业、居民收人等“规范性指标”考核,从而突出了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李占会 《岭南学刊》2005,2(1):29-32
党政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政治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伦理关系。执政伦理作为规范执政主体的执政行为的伦理规范体系,执政制度伦理在规范执政行为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执政伦理的制度化,有助于造就和提升执政伦理理念,有助于提升执政主体的道德品质,是执政伦理理念与执政主体的道德品质协调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搞好政府工作的关键。这是因为正确的政绩观体现着政府的执政理念,指导着政府的行为。一、正确政绩观必须体现正确的执政理念对于政府来讲,政绩观和执政理念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二者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是政府行为的指导和支配因素。 (一) 正确的执政理念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石出政党执政是要讲究成绩和效率的,这个成绩和效率就是执政党的政绩。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政绩,社会要求政府做出什么样的政绩,这就不能不  相似文献   

9.
如何做到在执政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进而实现执政绩效的最大化,这是世界各国执政党努力追求的执政目标。毛泽东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对如何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绩效作出了可贵的探索,蕴涵着极其丰富的降低执政成本思想,但是,这些思想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概括和提升。本文从提高执政主体认知执政成本的自觉度、提升执政对象对执政主体的信任度、增强执政体制的成熟度、改善执政环境的和谐度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关于降低执政成本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10.
探析和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构成变化给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带来新的挑战;工农阶层边缘化,导致巩固执政基础的难度加大;贫富差距扩大化,导致维持团结稳定的难度加大;价值取向功利化,导致意识形态统一的难度加大;社会主体多元化,导致矛盾冲突协调的难度加大;"数字鸿沟"加剧化,导致维护社会和谐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1.
加强县级党委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坚持目标明确化、责任透明化、考核制度化,依靠科学的执政方式和工作制度,使县级党委的执政能力更加提高,执政绩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毛磊 《民主与法制》2013,(10):22-24
司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提升司法机关政治地位落实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3.
政绩考核是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应立足政治高度,把握新时代政绩内涵;优化考核内容,完善政绩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多元考核主体,增强群众参与度;改进考核方式,避免认知偏误,提高政绩考核水平;用好考核结果,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广大干部。  相似文献   

14.
政绩新指标:GNP+SC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政绩指标是考核政府工作绩效的依据。本文指出,以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存在诸多弊端,治本的办法应该采用“经济增量(GNP)+社会资产存量(SCC)”的全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刘世华  董正宇 《传承》2011,(24):10-12
执政伦理是政党对国家权力运用的伦理基础,它对于提升政党的合法性、正当性有积极意义。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建立"科学"的执政决策机制,通过加强执政主体的"信念"教育来保障执政制度的良好运行。在这些执政内涵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即所有实践的目的都应指向"人",为了所有的"人"应当是执政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正是这些执政理论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在制度调节下社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状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构建社会基本制度,协调社会利益冲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公平正义制度的认定和施为,首先关涉判定公平正义制度的方法论。马克思制度伦理以生活实践作为制度伦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用立足无产阶级的、面向人类整体的自主性"自由"和非奴役性"平等"表征制度的正义,以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自由、平等权利表征制度公平,为我们立足经济基础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一体的开启,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新的转向,这种转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执政理论从“稳定论”转向“和谐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从经济增长、解决温饱转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执政方略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管理;改革重心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社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目前众多针对政绩考核问题的研究缺乏对其"完全量化"模型基础的分析和批判。"完全量化"政绩考核模型的前提假设是虚假的,因为效率无法代替价值主导公共领域。随着政府职能的日益发展和开放,"完全量化"无法实施。当务之急是构建以"感受"假设为基础的政策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之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锦涛同志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归纳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要素。我认为,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性要素。和谐社会是一个有序的、富裕的社会,同时,和谐社会必然要以公平正义作为社会最高价值目标。公平正义同时也是用以处理和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对立的最高的、根本的指导原则。但是,公平正义原则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由于社会利益主体是多样的,社会利益涉及的客体、对象是多样的,社会利益矛盾本身也是多样的,所以,公平正义要相对地具体化,要成为人们处理具体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