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德是为官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其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要常修为政之德、常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我们提出以德性与德行作为评价一个公民的标准。"德性"一词的涵义是一个逐步演化、深化、扩大的过程,主要在于具体历史条件的道德要求。"德行"是一种人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外在表现,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德性是内在的,德行是外在的;通过关注内在与外在的矛盾,来考察德性与德行的关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教育界普遍认为"道德知"和"道德行"之间是不证自明的因果逻辑关系,"知行一致"是德育的极致目标。但现实情况是,道德生活领域里存在着大量"知行不一"现象,从心理学上分析,道德上的"知行不一"是与道德规则的判断能力、道德规则的心理认同、道德规则的责任分散及服从权威或盲从大众等紧密相关的。因此,如何从心理学的视角下来解读道德上"知行不一"的种种表现及其背后的诱因,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语言、思、诗和道路等命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体系。这在他的两组诗歌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思想从属于存在,存在是思想生发的场所;诗与思都源于存在,分别具有解蔽和遮蔽的属性;语言是存在的根据,道路、道说与诗、思一起归于本真之存在。解读这两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以"存在"为中心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图式。  相似文献   

5.
老子哲学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主义和谐精神.从建构理路看,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范畴的和谐宇宙观,然后把"道"昭示的"无为-自然"理念作为方法论审视人类社会,揭示了文明时代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违背无为、自然之道,构想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和谐社会图景,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于"以道莅天下",从而形成了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的社会和谐观.老子和谐观中一些智慧深邃的思想主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6.
技术时代对哲学的影响,主要是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乃至过激的看法.哲学主要成为一种批判的工具.然而在技术的时代,哲学应当起的作用除了批判之外,还有教化.在哲学的"教化"作用这一认识上,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共同之处,但对教化目标的认识则不同.对于前者而言,教化是要使人修"君子之道",而对后者来说,则是要使人提升为一种普遍的理性存在.教化观上的上述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西哲学关注点上的不同,并且带来一系列相关的差别.自20世纪后期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如何看待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通过从传统哲学资源中挖掘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发挥着它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陈师道 (号后山 )是北宋颇具影响的诗人。陈师道的诗歌体现了宋诗以意胜、以气骨为美等特点 ,同时又具有独特的风格。后山诗首先追求的是格高意深 ,主张诗歌言约理析 ,包含广大而含蓄不尽。其次 ,陈师道作诗注重真情真境 ,强调要抒发真情实感 ,反对地病呻吟作文字游戏。其诗多发乎真情 ,有时甚至道出人所不肯道、不敢道之情事。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降,中国诗坛上各诗派如"下半身"、"垃圾诗派"和官方报刊体诗歌,逐渐远离着诗歌的现实批判、人性揭示和人类美好情感抒发的功能。而旅美女诗人绿音却以主题鲜明的诗歌文本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为汉语诗歌坚守生命本质的抒写提供了一支标杆。  相似文献   

9.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晋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以发现,陆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在创作背景层面、物我关系层面、语言层面等均与诗人的内在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文学表情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语素有其深刻内涵."道"首先是"十字道",也即郭店楚简中的"(衍)"("(衍)"),意指一种不可识、不确定、模糊一团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其次,老子从多方面对这一模糊之"道"予以阐释,正是在不确定中通过用"巫"和取"中"来寻求确定性.最后,"道"作为哲学语素的另一层涵义,即通常所认为的"一通道",在"一通道"中有效地防止不确定性是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迁、妇女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及道院的推动,女道德社在山东省普遍设立.它们通过阐述道慈关系来激发妇女内心的善念并吸引妇女求修,救济对象以不幸的妇女儿童为主,但其活动仅限于修身和行善等方面,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显得比较迟钝.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十堰市创造性的实施了"一村多名大学计划",为推进"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成为推动十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大学》是一部在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儒家经典,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展现了古人对实现和谐有序社会的向往。时至今日,《大学》中"修、齐、治、平"的社会治理思想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修身"为治乱之本的思想启示我们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是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起点;"齐家"为治国之基的思想启示我们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紧密相连;"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思想启示我们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矩之道"的运用,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离不开正确的用人准则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4.
"张力"是英美新诗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文学批评术语,意为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晚唐杰出的悲情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优秀诗篇《锦瑟》具有强大的张力艺术魅力,显示出诗意的多向度性与多层面性、诗人情感的浓烈而不平衡性,诗歌语言的蕴藉性和思辨性、诗歌意境的虚实相生性等张力特征.  相似文献   

15.
艾青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但他诗歌的现实主义不同于传统的"反映论"、"模仿论",而是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自我与现实,苦难与崇高,暗示与启示,象征与比喻的完美结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胡风的主要贡献是以其鲜明的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而形成的诗学思想.他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高扬主体的现实主义诗歌观念形态;创作主体情感饱满的诗歌观念形态;"人诗合一"的人文思想形态;形质交融、统一的诗美风范形态等.他的诗学思想对七月诗派的构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为"孔氏之遗书",其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修、齐、治、平"学说,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价值.<大学>中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目标,"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平政爱民"的施政纲领,"以义为利"的价值取向,不仅对古代的廉政建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德福配称的价值祈向--从卢梭、康德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与崇高两种价值在人的活动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历来众说纷纭.卢梭在确认幸福祈向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同时,以"良心论"、"双重关系说"来呼唤被时代放逐的崇高;康德把两个具有独立格位的价值--德行与幸福的精确配置贞定为人的终极眷注,通过悬设上帝与灵魂不朽来圆至善之梦;马克思肯认了德福配称的价值运思,指明和勾画了人类幸福与崇高完整实现的历史条件及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9.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儒家道德价值实现方式的基本内容,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之道"的前提是"情",这是从人之本性"善"为出发点的。基于"忠恕之道"的实现途径"诚"—"诚者物之终始"、"诚者天之道也",最后揭示出"忠恕之道"的实现"仁"。这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更是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继承"和实生物"的宇宙观,推崇"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提升"和"的标准--"中",探寻仁礼并进的致中达和之道.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