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诚信是先秦儒家伦理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先秦儒家所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孔子把“信”列为与“仁、义、礼、智”并列的五常之一;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中庸》主张“诚为贵”。诚信是天地间的一种必然法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基本的交际之道。真实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传媒的生命线,但是“客里空”作为新闻界的一种不实作风一直阴魂不散,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给新闻从业人员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就在于,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新闻真实性不动摇。  相似文献   

2.
孔子仁学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基本伦理原则,这其中内在包括了爱亲、爱众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爱人的条件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克己复礼"实现爱人,以"孝弟"之道实现爱亲,以"忠恕"之道实现爱众的道德实践。基于孔子仁学思想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性,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要以仁、礼、孝和忠的基本伦理理念为指引,增强个体道德修养、公民规则意识、家庭道德观念、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促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形成新时代道德新风尚。进而以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实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忠恕之道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标准。忠恕之道是讲求尽心竭力地为别人办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的心理--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心理推断别人的心理,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仁爱之心去帮助别人,将心比心,宽厚待人,可以使罪犯走向利他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圣人之治(或圣王之治)是儒家的理想政治。《中庸》认为,圣人必须修己治人,必须使这种修治活动即人道合乎天道;人道做到中和,就合乎天道;诚者自然合乎天道,诚之者通过学习与修养也可转化为诚者。儒家的圣人之治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治。现实中,修己成为圣人并不容易;而即使修己者成为圣人,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使之成为治人者。因此,儒家圣人观作为一种人生修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则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理想的道德主义的实现过程。"诚"又贯彻为两条理路,即"致中和"的政治文明、"君子时中"的政治参与。《中庸》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政治"政治哲学精神气质的经典诠释,是"政治的道德主义"与"道德的政治实践"结合的思维典范。对《中庸》政治哲学的内涵与价值的分析,即是"道德的政治"儒学研究的重要案例,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襄助。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是现代人完善自身修养时不可忽略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追求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原则和思维方法.孔子的忠恕之道和<中庸>的学、问、思、辨、行的修养方法,以及"诚"的思想,不仅为目前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具体的素材,更为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和谐精神,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它贯穿于孔子宇宙观、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观,体现在“和为责”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泛爱万物的仁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中庸”的致和之道之中。  相似文献   

8.
汉唐经学并不太注意“忠恕”和“一以贯之”的关系问题。北宋道德性命之学兴起后,宋儒多将一贯的“一”等同为道,而“忠恕”并非一贯之道也就成为一种流行见解,曾子也因此而被认为并未明道,这集中体现在王安石和陈祥道的新学解释之中。为了回应这些问题,二苏和不少程门后学都将忠恕视为曾子训导门人的转语,但二程则通过繁复的理论建构来肯定忠恕可以诠释一贯。朱熹批判性地兼采了这两种思路,他既借鉴二程以体用来理解一贯和忠恕,但又极力强调《中庸》之“忠恕”的实践力度,创造性地为曾子的一唯之对铺垫了《大学》格物致知苦学积累的前奏。  相似文献   

9.
<正>德育在中国教育历史中源远流长,"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大学》中的名言一直被我国大学教育界奉为圭臬。《礼记》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也成为师者操守的准则。从古至今,德育始终都处在教育的优先位置,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德育工作永恒主题。"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处在学校教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儒家一贯提倡"让",就原始儒家(孔孟荀)而论,儒家之提倡"让"并非一味地反对竞争,而是主张合理地竞争."礼"的本质在于"辞让",故以辞让保证竞争,实际上也就是通过个体的辞让以实现群体和谐.争而不失和谐,这是原始儒家的理想.但儒家之"让"在现代社会的适用不是无限度的,这要看它与现代的法律制度是否冲突,是否有利于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秩序,那些与现代社会制度不吻合的所谓谦谦礼让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道包含着天道与人道两向度。天道至诚不息,生生不已,其特点在于化生万物的"仁";人道则是把人之本性持守地践行在现世中,也即以三纲五常的天地正理来合理调节人情,使其发而中节,发显出至善本性,开拓出内圣外王。人道推广而上达至天道,而修道的过程恰恰是"成人"的过程,也即成就内在道德本性的过程。"成人"对于君主而言是"成圣",对于百姓而言则是"君子",因此显示出两个不同维度,但是总体来说都是对个体的修炼。这种修炼的理想是社会大同的实现。这种思路注重社会整体的自我内在超越和提升,因此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继承"和实生物"的宇宙观,推崇"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提升"和"的标准--"中",探寻仁礼并进的致中达和之道.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儒家到汉朝被独尊以后,借助王权取得了文化权和话语权,展开了对法家精神领地的全面侵占和颠覆。人们普遍认为儒家讲“仁”、“礼”,讲反省、谈忠恕,开辟价值之源,实际上,以礼入法以及儒家经典法律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儒家反对专制刑治、主张厚德宽刑的思想倾向,但由于其经典本身的不完满和不系统,这就给厚德宽刑和苛法酷刑留下了自由出入的大门。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理气论的基础上构建其宗教思想体系。他以"理"、"天理"来重新解释孔孟所信仰的"天"与"天命",并将体行天道、成为"圣人",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他又用"气"之聚散变化来说明人的生死和鬼神问题,使儒学(包括其鬼神说)成功实现了一次由粗糙向精致的转变。朱子的宗教思想是儒家反对佛、道的有力武器,对维护儒学的至尊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心性之学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其"命"、"心"、"性"同"道"、"理"、"情"等重要范畴具有极大的粘连性,从而使之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然而,从总体上说,儒家心性具有先天特征。虽然从内容上说。不同儒家对人性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它指人的形色之类生物(理)特性,有时指人的欲望、情感之类心理特性,有时它指人的主观精神(心)。有时它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品性,但是,它均是在"生之谓性"和"性自命出"的致思取向上获得自身规定性的。  相似文献   

16.
由孔子、孟子所创的先秦儒家思想从哲学思想发展为治世之道,最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道德教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注重将道德教化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面向全党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先秦儒家注重"以艺施教",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注重继承与创新,依托丰富多彩的载体和形式;先秦儒家注重发挥"礼制"的教化作用,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努力创建一种制度文化;先秦儒家在推行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着眼于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传统儒家仁爱思想与企业安全伦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安全伦理的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道德人格形象,威胁着人的生命健康权利、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整个市场秩序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传统文化的仁爱伦理精神,主张“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杀身成仁”等道德思想,可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提供新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经历过漫长的演变,而汉代作为中国学术的奠基时期,其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和认同具有极其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大体而言,汉代思想中,最为推崇"通人"型的知识分子,后来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知识背景称其为知识分子的必备素养。最终,"士大夫"阶层得以形成,这个阶层不仅是一种体制化的知识分子群体,而且更重要在于这个名称确立了这一阶层以"道"作为独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与天子诸侯的精神境界可以达到同样的高度,深刻地契合天地之道,具有天然神圣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心性之学可谓博大精深.深远流长,且其"命"、"心"、"性"同"道"、"理"、"情"等重要范畴具有极大的牯连性,从而使之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然而,从总体上说,儒家心性具有先天特征.虽然从内容上说,不同儒家对人性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它指人的形色之类生物(理)特性,有时指人的欲望、情感之类心理特性,有时它指人的主观精神(心),有时它指仁义札智等道德品性,但是,它均是在"生之谓性"和"性自命出"的致思取向上获得自身规定性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解决中国现实和未来发展问题的重要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也是其治国理政重要的方法论源头。以敬民、顺势、筑梦高举民族复兴的"立天之道",以传承、开拓、升华倡导生态文明的"立地之道",以修身、壮骨、齐心锻造德法同行的"立人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既显示出了与《周易》"三才之道"的"异曲同工之妙",更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再续薪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