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意识是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构成了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论述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途径,即通过法律概念的辨析、法律案例的研讨、法律情境的模拟以及法律文化的浸润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2.
二00四年九月十九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基础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不同于法律工作者和大众的法律素养,它更注重法治意识、法治实践、法律知识和法制宣传等要素。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工法律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芹 《人民论坛》2013,(5):228-229
提升农民工的法律素养对城乡一体化布局和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影响进城农民工法律素养提升的因素,并对如何提升农民工法律素养提出对策和建议,如提高文化水平,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创新普法形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和全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理应成为实施依法治国、落实党中央"建设法治中国"方针的领跑者,大力推进"法治北京"建设势在必行。北京市推进"法治北京"建设,总体上需要实现: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公权力运行规范;公民合法权益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市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经济社会秩序良好。依据上述目标,推进"法治北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省深入开展"法治浙江"建设以来,坚持法治为民,加强和改进法律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纠纷调解等职能作用,大力推进司法便民服务,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公共生活,参与法治实践,提高法治素养。法治教学必须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在法律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架构桥梁,促进知行合一,以法治厚植生命底色,培育学生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法治视野下,学生社团建设要有利于大学的有效治理,有利于学生基本权利的保障,有利于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当下,以法律手段调控和治理学生社团建设尤为迫切。要通过明确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加强学生社团章程建设,加强审查管理,明确其权利意识等途径,实现学生社团建设的法律治理。  相似文献   

8.
法律价值观是人们对法律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法律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以及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等现代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政府主导的全民普法教育,加强学校的基础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及推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宣传倡导,是实施法律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前提,乡土社会的法律信仰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当下有限的法律认知、传统因素的阻却及法律运行的缺陷是法律信仰在乡土社会中缺失的原因。建构乡土社会法律信仰有三条路径:加强乡村普法教育,提高乡民用法律维权的意识;重视习惯规范,完善乡土社会立法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健全乡村法律运行机制。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乡土社会民众的法律信仰,进一步推动乡土社会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推动教育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在了解教育信息化特点的前提下,认识到法律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在分析法律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把信息技术和法律课程的教和学巧妙地融为一体,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信息化能力与素养,指导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1.
李华  蒙晓阳 《前沿》2011,(21):10-13
针对网络媒体在传受互动中扩散传播权和提升传受双方民主意识的新特点,结合国外主流媒介素养理论发展经验和中国当前存在的网络暴力的教训,提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思路是弘扬民主与法治,确保民主法治在传受互动中共生。  相似文献   

12.
我省深入开展“法治浙江”建设以来,坚持法治为民,加强和改进法律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纠纷调解等职能作用,大力推进司法便民服务,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共同制约法律制度并且决定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与整个文化具有有机联系的有血有肉的习惯,而不是某个社会可以选择或购买因而不具有任何特定社会遗传标志的中性人造品.法律文化是法治的支撑,中国和西方由于在国家的起源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具有诸多差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中,比较和探究中西法律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晓荣 《人民论坛》2010,(8):104-105
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工伤职工可以分别依据《劳动法》、《民法通则》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获得双重赔偿。但是,也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法治理念,实行"有限的双重收益模式"。这样,既能够有效的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律化、制度化的程序保证,而法律化、制度化的体系的建立,又离不开精神与信仰的引导。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筑起法治大厦的外部条件,而能够让公众形成普遍的法律信仰则是其内部条件。法律信仰为法治中国提供精神支撑、意识基础和信念鼓舞,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法律工作者法律信仰薄弱、法律程序冗杂等因素影响,使得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缺失。对此,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律认同感、提高权利意识、增强法律法律工作者的法律信仰、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指导等方面来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6.
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的重任,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应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发掘人文教育的历史内涵和现代法律的人文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而多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情操.  相似文献   

17.
张逸帆 《公安学刊》2010,(2):103-103
公民良好的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建构的基石。只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理解法律、信任法律、尊重法律,法治大厦才能恢弘建立。然而,如何将一项项抽象的法律规范.一条条艰深的法律原理植入公民的心田,扫除几千年人治模式遗留下的阴影,培养健康积极的法治意识,不仅是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中国法律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业已建成,但西方法治的横移所带来的困境却是显而易见的。司法过程中专业的法律决断与民众的道德期待之间的矛盾便是西方法律模式硬移植而产生的"水土不服"。正如萨维尼所言,法律是民族的共同意识,中国传统的中庸文化影响深远,将传统的壳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对于有效化解专业的法律决断与民众的道德期待的矛盾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各种法律现象的相对固定的认识和思维模式,法治目标的确立实际上也同时确立了一个社会的法律观念的基本取向。独立的社会主体意识、对法律的信仰与崇敬之情、积极参与社会法律活动这三个方面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积极倡导和培育。  相似文献   

20.
与前5个普法决议相比,"六五普法"决议更加看重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作用。这意味着,如今,影响我国法治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知识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普法的重点已由法律知识的传播转向法制观念的养成,意在让法律进入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社会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