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死亡时间(PMI)与血液红细胞ATP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确切死亡时间的尸体30例,在死亡后6、8、10、12、14、16、18、20、22、24h分别于第4肋间进行心脏穿刺取血,利用生物发光法检测血液样本红细胞ATP含量(μmol/gHb),并观察红细胞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结果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亡后1~24h之内呈现非匀速下降趋势,与死亡时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1(P=0.000);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及尺。值为:Y=-0.096X+2.872(x为死亡时间),R2=0.936,P=0.000。结论尸体心血红细胞ATP含量在死后1—24h之内的变化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钾离子含量,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呈线性下降(r=-0.829,p<0.025).在死后0~48h,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Y,mmol/10~12RBC)与死亡时间(X,hours)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7.56-0.071X或X=106.48-14.08Y.上述规律变化,有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恒温(25℃)条件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8只,空气栓塞处死后即刻取右心室血液,置于25℃恒温水浴槽中,每4h应用ATP荧光快速检测仪检测血液ATP含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恒温(25℃)环境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的ATP含量,在8h内从死后即刻的2.46×10-12mol/L升至3.09×10-12mol/L,8h之后则随PMI的延长而下降,直至56h,56~72h ATP含量在0.13×10-12mol/L时趋于稳定。以Log[ATP]为因变量(y),离体放置时间为自变量(x),对死后0~56h的数据进行回归曲线分析,建立了3个推断离体时间方程,即y=-0.019x-11.359(R2=0.763)、y=0.001x2+0.016x-11.666(R2=0.962)和y=-1.281×10-5x3-0.007x-11.576(R2=0.980),其中三元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980,曲线拟合度最好。结论家兔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4.
家兔死后红细胞内钾钠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Gu JP  Liu AB  Song M  Chen GX  Han YX  Wang JB 《法医学杂志》1999,15(4):199-200
研究了40只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内钾钠离子含量变化及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发现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呈线性下降(r=-0.829,P<0.025)。在死后0-48小时,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显著相关。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在死后48小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双后肢肌肉嘌呤腺苷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含量,计算总腺苷酸(total adenine nucleotide,TAN)含量和腺苷酸能荷(adenylic-acid energy charge,AEC)的变化值并探究其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健康大鼠颈部脱臼处死后,20℃恒温保存,分别于死后0、24、48、72、96、120、144、168 h提取大鼠双后肢肌肉,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嘌呤腺苷酸含量,计算双后肢肌肉组织的TAN和AEC,并分别建立其与PMI关系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大鼠死亡168h内,ATP、ADP变化趋势不同,AMP的含量持续增加;TAN值随PMI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而AEC在死后168h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AEC随PMI变化规律明显,决定系数较高(R2为0.903),曲线拟合关系较好;ATP、ADP、AMP、TAN与PMI拟合关系不佳(R2为0.198~0.754)。结论AEC的死后变化规律为法医学PMI推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环境温度变化条件下,人体静脉血ATP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志愿者48名,随机分为6组,肱静脉取静脉血,置于10℃、15℃、20℃、25℃、30℃和35℃下保存;每4h应用ATP检测仪对不同温度下的ATP含量进行检测;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MATLAB软件进行差值函数分析拟合。结果各温度组ATP值随死亡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从取血即刻的1 573.683 E-13mol/L,降至6.00 E-13mol/L左右,所经历的时间分别为236h(10℃)、163h(15℃)、124h(20℃)、92h(25℃)、72h(30℃)和64h(35℃),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各温度组下ATP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二元三次曲线方程(R2范围为0.976~0.990);进行差值拟合,得到10~35℃范围内ATP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三元四次曲面方程。结论在不同温度下,人体静脉血ATP降解与PMI关系符合三元四次方程分布,利用差值函数拟合的方法可在温度变化条件下进行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深圳地区优势嗜尸性蝇种大头金蝇在尸体腐败分解过程中的发育历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可能性。方法在调查深圳地区嗜尸性昆虫物种谱系的基础上,设置自然环境下的家猪尸体腐败模型,观察记录大头金蝇到达尸体、蝇蛆出现、大量出现、开始离食、大量离食、开始化蛹、大量化蛹,蛹开始羽化和大量羽化9个发育历期关键时间点。同时,收集处理成虫和幼虫,测量体长并模拟二元方程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结果深圳地区不同季节中,大头金蝇在尸体上的生长发育具有规律性,蛆虫的离食时间点和羽化时间点对应的腐败分期在各个季节基本相同,前者基本处于腐败期,后者处于后腐败期。该地区四季蝇蛆长随死亡时间的变化模拟成二项式方程,分别为春季:y=-0.000 2x2+0.147 5x-0.925(R2=0.989 3);夏季:y=-0.001 4x2+0.316 6x-4.499 8(R2=0.970 1);秋季:y=-0.000 4x2+0.187 8x-1.107 9(R2=0.987 8);冬季:y=0.000 4x2-0.080 3x+4.367(R2=0.994 9)。结论大头金蝇在尸体上发育历期有一定的规律性,特别是蛆虫的离食时间点和羽化时间点对死亡时间推断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的HPLC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华  吴家文 《法医学杂志》1997,13(2):65-67,76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检测了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以治疗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96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随死后时间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吗啡浓度水平与死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以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12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无明显变化.死后24h、48h及96h.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逐渐升高(P>0.01),其递增强度不如治疗量吗啡组大鼠的明显.本研究证实死后尸体心血吗啡浓度明显受生前剂量的影响,且死后96h内,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不断增高.本文初步探讨了死后心血吗啡浓度变化发生的可能机制.为海洛因或吗啡中毒死亡的血液检测结果评判及死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红  廖林川  廖志钢  李斌  宋雨  金菊 《证据科学》2007,15(5):219-226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血液流动对体内药物浓度再分布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组(各24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入40mg/kg氯胺酮,1.5h后处死,其中一组立即结扎主动脉,另一组不结扎;家兔尸体仰卧位室温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3、6、12、24、48、72和96h解剖并采取组织和体液样本;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样方法解剖取相同样本。所有样本采用GC/MS和GC-NPD法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结果两个实验组家兔尸体放置96h内氯胺酮含量,除尿液各时间点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两组家兔其余各类样本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尿液外,各类样本两个实验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组和不结扎组心血与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分别为0.90~1.03和0.90~1.02。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的血液流动不是体内氯胺酮发生再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黄红  廖林川  廖志钢  李斌  宋雨  金菊 《证据科学》2007,15(1):221-226
目的检测大鼠死后不同器官能量物质的改变情况,探讨死后能量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死亡发生24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腓肠肌、心肌、肝脏组织中ATP、ADP和AMP的含量。结果发现腓肠肌中ATP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到死后8h基本检测不到或微量检测出;心肌、肝脏中组织中ATP含量受死亡方式影响大。ADP在整个检测时间点均能检测到,AMP的含量变化无规律。结论通过高效液相对磷酸腺苷的检测,显示24h内大鼠腓肠肌、心肌和肝脏组织中的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联系,可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只白兔,利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分析其在上述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与死亡时间相关的回归方程。结果在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0.05),胆碱复合物在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P>0.05)。回归方程为:Naa:y=0.7425x2-27.282x+299.984(R2=0.962);Cr:y=0.3234x2-12.007x+210.503(R2=0.986)。结论死后24h内兔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与死亡时间相关程度较高,可用于对一定条件下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死亡原因大鼠尸体血液中红细胞溶血速度的变化规律,为死亡原因的法医学推断提供新思路。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断髓、置于99%CO的空间、高坠、勒颈方式处死后,取各组大鼠右心室血液,于死后即刻(0h)、8h、16h、24h、32h、40h、48h、56h、64h、72h,采用显微镜数码图像法进行全血红细胞计数(CBC),并对组内和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4组血液红细胞数量在死后即刻至72h期间,均随时间的延长因溶血而减少。其中0~16h,各组溶血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16~48h,速度加快,溶血速度以CO中毒组(88.50±25.99)%最快,其次为高坠(69.33±29.52)%和断髓组(48.78±3.17)%,机械性窒息组(41.90±9.61)%最慢,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6h后,溶血速度再次减慢,至72h机械性窒息组仍有少量红细胞存在。结论 4组不同死因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计数均减少,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变化特征可为死亡原因的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Biolog-Eco法检测尸体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死后不同时间尸体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并评估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iolog-Eco微平板对野外实验中来自于死后0~240 h猪和人尸体的肛门拭子进行微生物群体的培养,监测其引起的光密度值变化,结合法医病理学及蝇类演替,观察自然腐败尸体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性及其变化。结果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与蛆虫数量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冷冻在0 h对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影响最大,48 h后基本消失,192 h后尸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相对不稳定。主成分分析将31种碳源综合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90%)。碳源tsquare分析显示,N-乙酰-D-葡萄糖氨和L-丝氨酸是推断人和猪样品PMI(0~240 h)的优势碳源。结论 Biolog-Eco法能表现死亡后0~240 h尸体上微生物群落对部分碳源利用的代谢差异,有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家兔急性胰腺炎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淀粉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Li XB  Zhang HY  Shao LM 《法医学杂志》2004,20(3):143-14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淀粉酶变化。方法用1%牛胆酸钠诱导家兔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建立,于死后不同时间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其淀粉酶变化。结果家兔急性胰腺炎死后72h眼玻璃体液淀粉酶含量(x)与死亡时间(y)存在相关关系,并导出其二项式回归方程为y=8.7420 0.7699x-0.0083x2(R2=92.62792,F=14.89734,P=0.001)。可作为推定早期损伤时间的参考指标。结论家兔急性胰腺炎死后不同时间眼玻璃体液淀粉酶改变为法医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了灵敏客观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厚度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用空气栓塞法建立兔死亡模型。在兔死后0~72h,每隔6h进行角膜取材,切片后常规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摄取全角膜图像,结合Motic Images Plus 2.0图像分析软件观察角膜上皮层厚度(x1)、角膜基质层厚度(x2)、全角膜厚度(x3)3项指标的变化值,并作统计学分析,建立与PMI(y)的回归方程。结果在兔死后72 h内,角膜基质层厚度和全角膜厚度均在死后12h开始增加,并在死后54h达到高峰,两者与PMI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0.070 2 x22+11.398 x2+1 634(R2=0.712 2,P0.05),y=-0.074 9 x32+12.036 x3+1 819.4(R2=0.675 0,P0.05)。结论角膜基质层厚度和全角膜厚度与PMI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且角膜基质层厚度优于全角膜厚度,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两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30m in、1h、2h、4h、6h、8h、12h、16h、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磷酸肌酸和肌酸各代谢物之间峰下面积的比值。结果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胆碱复合物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Naa/Cr、Ch/Cr与PM I进行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0x2-0.0815x+1.4532(R2=0.971);自变量为Ch/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0.0870x+1.1876(R2=0.962)。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70~50.27m in,用Ch/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12~98.11m in。结论Naa/Cr、Ch/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20.
不同死亡方式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和AMP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死亡方式对大鼠心肌组织能量物质变化的影响,为判断不同死亡方式及死亡时间提供依据。方法18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以不同方式(失血、窒息、断颈)处死,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死后0、0.5、1、1.5、2、3、4、6、8、12、18和24h大鼠心肌组织中的ATP、ADP、AMP含量。结果三组不同死亡方式大鼠心肌组织的ATP、ADP、AMP的含量在大部分时间点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每组不同死亡方式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MP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P<0.01),而各组中的ADP在死亡一定时间后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死亡方式的大鼠心肌组织中能量物质死后变化可以用作对死亡方式及某种方式不同死亡时间做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