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宇 《长白学刊》2008,(5):20-2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2.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整体、和谐、适度、节用等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的诸多方面相一致,具有重要启发。在汲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智慧时应不断寻求它的现代出路,以实现其与现代生态伦理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3.
在儒家看来,<关雎>中的后妃之德在其性情和谐,后妃性情和谐则可以使夫妇别、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得成.由关雎之乐到王化之成是儒家和谐观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自然及于社会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其实是因兴以为比的过程,也是逻辑推衍的过程,其关键在于作者与文本的认定,在于诗歌重心的调整.从<关雎>之解,也可见出儒家和谐观"和而不同"的等级实质与"礼乐刑政"四位一体的实践品格.儒家和谐观中强调差异、有序、理性与温和的特征使其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和谐观的局限则主要表现在于本然状态的遮蔽,以及公正与法制的欠缺.  相似文献   

4.
马腾 《岭南学刊》2012,(5):59-64
先秦儒家的中庸主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理论,都是传统和谐文化的渊薮。法治建设的目标,则诉诸西方法治理论谱系的提纯。亚里士多德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斯多葛学派、启蒙思想家与近现代法学家都致力于深刻诠释法治思想,完善法治论框架。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依赖法治模式,法治发展倚重和谐价值:一方面,现代和谐社会蕴含了法治的必然选择,在继承传统和谐文化之余,应注入法治普世价值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在引介西方法治理念之余,应倚重和谐价值以引导法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5.
刘湘顺 《学习与实践》2008,(11):112-115
和谐与合力密切相关,它是各种力量在"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均衡、协调、平顺的状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凸现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社会和谐本身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想,体现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是"历史合力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合理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儒家中庸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权变时中”、“中和”等四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大力弘扬儒家中庸思想精华,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义分则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荀子"义分则和"思想为文本根据,指出儒家关于"和"与"礼"的关系是,"和是礼中所有",是"礼"作为等级制度的内在结构性功能;荀子用"分"与"和"表述"礼"与"和"的关系,则从制度伦理的层面上回答了社会怎样才能实现和谐,进而提出了"义分则和"思想,即合宜的制度安排是达至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具有达古通今的普遍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当确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8.
牛卫东 《求索》2013,(11):114-116
儒家思想具有定国安邦、稳定社会的作用,尤其是儒家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儒家管理哲学以"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正人"与"正己"、"无为"与"有为"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儒家管理哲学建立在人性可塑论上,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修己安人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仁、礼、中庸,构筑了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中庸之道的原则、变易思想的理论、礼法并用的策略所构成的经权方法为其显著特点。儒家管理哲学所蕴涵的丰富精华,经过损益更新,依然具有着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儒家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仁礼一体"的社会伦理观、"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观、"致中和"方法论四个方面。它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实现人自身和谐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和谐"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形态和丰富内涵。在我国古代的和谐理念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时,又应该注意辩证分析和正确拿来。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儒学中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和谐思想,找出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契合点,以期用儒家和谐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人格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在长期演变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提出的人格教育理念对于现代德育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极大丰富了现代社会人格培育内容。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先秦儒家人格思想,挖掘先秦儒家理想化人格的塑造思路,为培养和谐健康的现代社会人格提供参考,进而提升全民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3.
韩建夫 《求索》2012,(11):71-73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里,"境界"一词的涵义一般指向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层面。现代新儒家大都善言"境界",并以不同维度构建新的境界论。其中,唐君毅通过对《易传》"感而遂通"内涵的揭示和阐发,并借助佛教"观"的概念证成了相对圆融的生命境界论,呈现出颇为独特的思考路径。而且,以"感通"重构的儒家境界论,凸显了中国传统的变通观。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也是儒家美学的根本精神。儒家的和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中。儒家和谐美学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家得名于贺鳞渊源于梁漱溟,而冯友兰、贺麟、熊十力是真正的“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不是单纯地“接受”或“反接受”西方文化的产物,而是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的产物,它与世界文化构成“开放”以求“和谐”的关系。现代新儒家在忧患中产生、发展,但它和实践始终只是一种哲学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君子"理想作为一种人格典范历来备受推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人格典范并不完全契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儒家"君子"理想过于偏重"德"的完善,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儒家的"君子"理想与现代社会要求的不合说明了儒家思想观念仅仅是时代的反映,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墨家立论于"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命题,倡导"疾爱为先",由寻求心身(人格)和谐着手,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际(群己)和谐,进而落实于"一同天下之义"的社会和谐,表达了墨家独特的社会管理思想和主张,与儒家带有宗法色彩的有序和谐思想相比,表明墨家已有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创造论"由马克思创立,列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将其中国化,邓小平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蓝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创造论"是马克思"历史创造论"的具体形态,是对它的总体性理论创新.我国学术界有可能也有责任将这一珍贵的理论创新梳理成为一个学理体系.本文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其展开为人民主体论、自觉实践论、实践批判论、中介实在论、社会进步导向论、实践规律论、辩证发展论、相对规律论等逐次推进的九个哲学学理.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强调中产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器",形成了中产阶级"社会稳定器论".考察"社会稳定器论"产生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以及中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发现中产阶级并不总是具有稳定社会的正功能,中产阶级也会引发社会冲突,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正功能;相对于社会稳定和冲突,社会和谐才是更高的社会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论“儒家精神”——“元儒学”及其后现代意义是否存在顾士敏所谓“儒家精神”,它有别于古代中国作为组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运作的“礼制”,也有别于古代中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理性指导的“教化”,但却又是使“礼制”与“教化”得以“合理存在”的“终极关怀”,一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