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江霞 《学理论》2014,(20):60-61
灵活就业形式顺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灵活就业人员也相应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了解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情况,分析该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如下:加快立法进程,规范各主体权利义务关系;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建立灵活的调节机制;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
技术进步是就业形态演进的主要动因。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到正在迈入的数字经济时代,在技术驱动下社会主要就业形态实现了“灵活-固定-灵活”的螺旋式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使得协调沟通成本降低,灵活就业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并将长期、稳定存在。下一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立足我国灵活用工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优化制度供给,在深刻认识灵活就业形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健全灵活就业市场信用监管规则体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深化社会保险领域改革,健全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机制;健全相关培训政策体系,提升灵活就业者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3.
孟艳玲 《学理论》2010,(13):74-75
灵活就业将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基本就业形式,把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灵活就业群体纳入到体系之中,并为其设计一个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是就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规范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在阐明灵活就业群体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进而对其养老保险制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3)
"基层就业项目"政策是我国根据基层发展的现实情况与长远发展制定的,该政策实施以来,在缓解大学生就业方面以及推动社会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基层就业项目"人员流失的内涵、原因等方面的研究来进行分类和梳理,面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应对"基层就业项目"人员流失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时代的灵活就业属于技术性和社会性的劳动方式,但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相比,灵活就业劳动者在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劳动过程的自主性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升。灵活就业劳动者对自身职业发展定位呈过渡性特征,职业发展存在许多困境,但也展现出从垂直化发展到扁平化发展、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条条大路通罗马、从灵活就业向更多职业探索的趋势。要进一步落实落细相关政策,多元拓宽灵活就业劳动者职业发展渠道。  相似文献   

6.
失业保险制度要破三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 《瞭望》2007,(23)
农民工、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和享受保险待遇,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三大难题《瞭望》新闻周刊日前在山东、北京等地调研时发现,当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三大新难题,即农民工难以切实享受失业保险待遇、部分大学生得不到失业保险待遇、灵活就业人员难参保。这成为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绊脚石”。接受采访的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应尽快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强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7.
由于国有老企业多,辽宁的下岗职工人数、离退休职工人数和享受低保(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位,就业问题十分突出。 就业问题很严重 辽宁劳动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离岗、失业和待业人员达312万人。截至到2000年底,全省离岗、登记失业人员和当年待业人员(新增劳动力)总数为311.9万人,其中  相似文献   

8.
杜亚辉 《学理论》2014,(32):218-222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规模庞大的就业群体,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不少高校存在着职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职业指导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通过采取解决职业指导人员职称待遇、提高职业指导专业化水平、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网络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以实现高校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创造了新就业。以雇佣关系多样化、模糊化为特点,新型灵活就业对传统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和社保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捆绑规则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使各类灵活用工呈现"去劳动关系化"趋势,将新型灵活就业者暴露在社保权益的真空地带。从新型灵活就业的雇佣关系特点出发,分析劳动-劳务关系判别标准司法实践的困境、新经济灵活用工"去劳动关系化"趋势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现状和适应性,提出借鉴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收办法,建立基于收入基础社保缴费及社保成本进项抵扣的税收办法,期望打破劳动者身份限制,建立统一的社保利益可携带的无差别社保制度。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2,(22)
我国目前的灵活就业形式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主要有以下领域: 1、城市社区服务业 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大多数行业和领域,如养老服务、幼托服务、社区生活服务、家政服务等大都是由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或小型微型企业承担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灵活就业特别是数字经济下衍生的新型灵活就业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渠道。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新型灵活就业对我国现行的劳动规制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劳动关系、工时标准、工资标准、社会保险以及集体协商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供给缺口。对此,基于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的新特征,建议未来要根据实际从属性认定劳动关系;在保障灵活就业者基本权利上坚持底线思维;创新社保制度,探索与劳动关系脱钩、多方承担、差别费率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集体协商,以弥补在立法与现实中的差距;引导理性择业,为人力资本发展制定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俊  谢玲红 《瞭望》2020,(15):54-54
疫情正在对就业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应对疫情长期化,发展灵活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渠道。灵活就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的表现令人瞩目。在疫情最严重的2、3月份,就业市场一度出现严重的结构错配。娱乐、旅游等行业全面停业,员工大规模闲置,许多企业陷入困境,但同时电商、快递等行业订单大幅攀升,短期用工极度短缺。在此情况下,市场展现出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一些企业特别是快递、电商等新业态企业及时引入“共享员工”“跨界员工”模式,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了“抗疫复工”两不误。  相似文献   

13.
樊荣 《理论探索》2006,(1):116-118
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新增岗位的主导渠道。然而,由于就业观念障碍、劳动技能差异、政策制度约束、资金扶持不力、服务与培训体系不完善等原因的存在,阻滞了山西省非正规就业的壮大与发展。因此,为促进山西灵活就业模式的建立和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我们急需建立健全制度建设、政策扶持、服务体系服务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取了H学院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H学院大学生还普遍存在就业目标不够明确、就业意识比较薄弱、就业技能相对匮乏以及就业意向存在偏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全面了解兴趣与专业,提早规划职业生涯;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前进行各项准备,提高自身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就业促进法     
《瞭望》2007,(3)
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者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7)
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探讨,提出从确立职业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就业准备。这样,在就业时大学生就会有效地推荐自己,掌握主动,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7.
对经济转型期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兰 《理论探索》2007,(3):98-100
经济结构调整是改革发展的要求,也给就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提升就业质量,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拓展就业渠道的途径主要是:协调各种关系,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刺激总需求;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自主创业,提倡灵活就业。  相似文献   

18.
陈耀 《瞭望》2004,(27)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与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就业总量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劳动力亟须向外转移、新成长劳动力与失业人员再就业交织等问题,就业问题较其他国家更为复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抽样调查,发现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部分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培训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学科差异和职称差异;继续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实效性较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沛  蔡飞 《理论探索》2011,(1):135-137
当前,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这包括:招聘录用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就业结构上的性别歧视,工作过程中的性别歧视。我国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适用范围比较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缺少有关就业性别歧视举证责任的特殊规定等。通过完善法律解决我国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应建立就业性别歧视诉讼制度,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完善劳动监察立法,制定专门的禁止就业歧视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