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道德究竟是以理性还是以情感为基础,就此而言存在着理性伦理派和情感伦理派之间针锋相对的两种立场。文章在阐释和分析了以霍布斯和休谟为代表的契约论理性伦理和以叔本华为代表的同情伦理的基础上,论证了从根本上说情感与理性在伦理道德中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我们道德决断中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因素。人之所以需要守德,与人既是由理性驱动、也是由情感引导的特性相关,因而应从理性合作和情感驱动两个方面.才能厘清人娄服从道德要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实践派美学与过去常被人们提及的客观派、主观派并称为美学上的三大派别,而尤以实践派在美学界的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这不仅是因为有李泽厚等这样一些有影响的美学家的存在,而且,实践派美学的确取得了不少富有实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尽管伦理学史上派别林立,众说纷纭,但其中贯穿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人的感性情欲需要和人的理性道德法则的对立统一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每一个伦理学家都作了不同的回答。对于这些回答,我们可划归两大派,即伦理学经验论和伦理学唯理论。康德揭露了伦理学史上的两派之短,同时也吸取了两派之长,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道德体系。尽管康德道德体系存在种种历史局限,但对于我们今天强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来说,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源 《求索》2007,(2):189-191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完形心理学美学和现代派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完形心理学美学实际上是作为研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理论依据而出现的。因此,如何评价完形心理学美学就同如何评价现代派绘画艺术联系在一起。本文把完形心理学美学的研究同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史相联系,通过完形心理学美学来审视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以便在纷乱的艺术现象中,探讨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情与理:作为西方文化原型的柏拉图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把柏拉图美学简单归结为神秘主义的美学之源。柏拉图美学思想内部同时凝结着思辩理性和宗教感性两种因素。其理性部分开辟了西方理论美学的思辩之路;而其感性部分代表了西方美学、艺术的浓厚的宗教情调。柏拉图美学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原型,其内部情与理二元的相互交织与矛盾,体现出西方文化内部理性与感性二元动态平衡的结构,这正是柏拉图美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在晚商至春秋时期开始萌芽 ,战国时期形成系统的理论 ,宋明时期进一步提升。古代先哲们以人学理论为基础 ,深刻地阐述了诚信范畴的涵义、诚信的道德本质及道德功能等问题。其特点是主要从基础道德、实质理性和伦理思想的角度研究诚信。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09,(10):84-84
黄瑞英在《齐鲁学刊》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理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既与神性相对立,又超出人的自然本能。人的理性本质在于以理性为道德立法。道德与理性的悖论则在于道德的理性化过程,即误把工具理性运用在道德价值理性领域,导致了道德的非道德化。道德与理性悖论的解决需要以理性的力量与方式,强化人们对道德的尊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保持向善的指向。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在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 ,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精神困扰和道德难题。加强科技伦理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实现对科学技术自觉有效的支配 ,而且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人类的道德理性和科技理性是互补的 ,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得到道德理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道德理性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我国的传统道德理性,既有合理的需要传承与弘扬的积极因素,也有需要加以克服、矫正的消极成分。为此,必须坚持历史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对传统道德理性进行合理地扬弃,进而构建健全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1.
李永华 《前沿》2007,(11):19-21
康德的道德哲学从超验的角度研究道德的价值依据,进行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作为前提,理性的批判成为必然。通过理性的批判,康德划定了理论理性的界限,在实践理性中寻求形而上学的支持,实践理性成为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不断增强而精神伦理家园日渐衰落的历史境遇中,深化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生产力范畴与道德范畴间存在必然逻辑联系,但并非简单、机械式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传统威权宣谕式道德伦理教化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制度伦理建设日益成为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石;社会道德建设应提升至文化哲学批判高度,实现对小农意识和市场经济物化与功利意识的理性批判,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思传统文化与文化现代化之关系的时候,人们更多地致思于“体”“用”关系,很少从道德理性的层面去审视和评判传统文化。然而,将道德从人文领域引入自然领域,从感性、直觉的层面引入理性的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和精华,是道德理性引领下人与人之间、灵与肉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而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和糟粕,则是道德理性挤压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科学理性造成的。建设中国先进文化,首先应该深入分析道德理性正反两方面的功能,确立道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
邓雪梅 《人民论坛》2010,(4):170-171
康德的道德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该体系不是静态的展现,而是从普通的道德理性与哲学的道德理性交汇的层面解析责任原则,从完全理性与不完全理性交汇的层面,解析定言命令,最终以找出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为目标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在某种意义上网络谣言是由多种不健康心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健康的互联网世界需要一大批具有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识的网民的参与。要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就要从促进广大网民的理性精神、道德自律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来展开路径。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辩论",是美化当年学术环境的"潮流之作".学界一般把当年美学大辩论的"学派",分为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派四大派,这几乎成了坚不可摧的定论.如果把当年"大辩论"中的芸芸众生,归为四大类,本来无不可,但将它们作为"学派",则大失学术本色,亦不合乎历史事实.朱光潜的文艺思想与美学理论体系(尤其前期体系)是颇具特色的.其建构体系的路向是以"出世--入世"的二极性人生态度(艺术形而上学)和现代多学科的实证知识(心理、生理、文学、历史--艺术生理学),去融汇西方哲人学说而形成的一个五彩缤纷、斑斓驳杂的美学理论体系.朱光潜建构体系的独特心灵历程,是中国现代知识份子寻求出路的一种艰难卓绝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郦平 《求索》2012,(8):205-206,138
休谟通过对理性与情感在行为发生和道德判断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的分析,确立了道德源于情感的基本原理。本文认为,休谟的"情感对行为有更直接的影响"的观点是合理的,但他的"理性对行为只具有微小的间接影响"的观点则是片面的。因为道德情感的产生有两种原因:自然情感倾向与实践理性判断。实践理性与自然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实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当前,面对道德判断标准混乱化的现象,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感性情感与实践理性在道德判断及行为动因中的作用,对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民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关于美学的活动领域。政治美学作为一门艺术将外在自然的对于政治规律的认知理性与内在自然的关于政治理想的政治感性相互协调,这也就极力缓和了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张力。通过李泽厚先生关于美学的"积淀论"学说,我们发现在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理性是"积淀"于政治感性的,通过这种"积淀"政治理性与政治感性相互融合,从而产生出和谐的美感。因而政治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政治理性引入到政治感性的自由意识之境,从而帮助公民完成"情感本体"的构建,公民以此作为政治人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9.
杨述刚 《前沿》2010,(7):50-52
某些学者认为,在中西伦理学中,道德理性主义根深蒂固,长期压制着道德情感,阻碍了道德的完善。然而,反观历史,便可发现,虽然许多先贤大哲都曾强调道德理性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否弃道德情感。道德理性不应成为我们的矛头所指。其实,长期遭受压制的应该是道德理性才对。客观说来,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从追求人类道德实践之至善这一基本立场来看,二者之间其实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一百年里,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在政治、文化、历史等不同领域都得到了深度研究,但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上,相关研究主要见于零散的个体人物美学思想分析,缺乏整体性的学科探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启蒙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科独立的理性意识启蒙,对作为审美价值新根据的个体自由意识启蒙以及美学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力量之启蒙。这三层意义开启了中国美学不同于欧洲美学的现代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