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2,(7):92-93
宋树涛在《法学论坛》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始终坚持人是法律的主体和目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法学和法治思想上,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权利为本。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大众化,主要是弘扬与时俱进法学理论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法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表述”、“中国风格”,使法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法学成为通俗化、具体化、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运用的“大众法学”。  相似文献   

2.
吕宁  张宇坤 《理论月刊》2010,(5):100-102
后现代法学是一个当代西方较为明确发展的法学流派,其质疑理性的法律主体和法律的自治性,否认法律的普遍性﹑确定性、和中立性,批判法学的一元本质论。后现代法学用怀疑、批判、否定的眼光看待现代法治,并对其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再审视,再反思、再建构,这对于中国法治建设具有建设性的启示意义。但是后现代法学在具有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对于正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来说,沿着现代法学的道路发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警察法学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优质资源、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警察法学研究路径是:充分发挥警察法学学科研究核心要素的引领作用,提升警察法学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和突出其优势特色,加强警察法治研究和实践,使之紧密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处于国际秩序构建的新时代,响应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需要高校及社会积极培养中国的涉外法律人才,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中国国际利益,保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储备充足的人才。涉外法治人才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能够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复合型人才。[1]2012年,教育部将22所高校列入教育部首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高校纷纷开设了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融合地区资源优势,培养基于国(区)别的涉外法律人才。但目前高校培养重心仍集中于大量的国内法学理论知识学习,高校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亟须依托产学研培养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培养计划并加以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5.
宋潮 《公安教育》2023,(6):53-5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主张“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部署。围绕我国涉外法治的工作大局,重视对国际法的研究与运用,是公安院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应当立足于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需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秦强 《理论月刊》2004,(5):50-52
经济分析法学是以经济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法律与法律制度的一种法学思潮。以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法治问题,必然涉及法治的成本问题,法治的成本可以分为法治的内在成本、法治的外在成本和法治的机会成本三部分。法治的成本问题表明,即使是法治也在消耗着社会有限的资源,也在占用着社会的机会成本,因而必须重视法治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方法治建设的法理与实证研究》是一部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的法学著作。面向实际的问题意识、现实定位的研究内容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这一成果区别于"坐而论道"者的书斋学问。该书以来自地方法治第一线的实践素材为基础,描绘当下中国地方法治建设的真实图景,深刻揭示地方法治的内在规律和中国特质,其立足于中国法治现实的探索和创新之道为法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也为中国法学研究之方式和进路的完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样本。  相似文献   

8.
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我国在推进涉外法治建设过程中,急需一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依据"法之运行"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涉外警务执法人才作为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保护公民海外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开展国际警务合作等涉外执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走出去"进程中的"安全伞"和"护身符"。  相似文献   

9.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23,(24):13-15
<正>“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2023年11月27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深刻阐述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部署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为加快推进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浙江”,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吸收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针。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并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貌的国家级权威报告。从2009年开始,中国法学会已连续13年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0)》全面、准确地记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进展,及时反映最新的立法动态、司法进程、最前沿法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法学教育发展等法治建设情况,系统回顾和总结一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并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貌的国家级权威报告。从2009年开始,中国法学会已连续13年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0)》全面、准确地记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进展,及时反映最新的立法动态、司法进程、最前沿法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法学教育发展等法治建设情况,系统回顾和总结一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法学会组织撰写并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貌的国家级权威报告。从2009年开始,中国法学会已连续13年发布《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20)》全面、准确地记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进展,及时反映最新的立法动态、司法进程、最前沿法学理论研究成果和法学教育发展等法治建设情况,系统回顾和总结一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人大月刊》2007,(12):23-24
和谐法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近日,有三个法学研讨会在沪举行,分别围绕“长三角立法协作”、“城市安全”、“惩治与防范非法金融活动”三个话题展开。与会专家和学者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构建和谐法治城市的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安行政执法中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标志着我国的治国方针从人治型向法治型过渡。依法治国,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有健全的立法制度、执法制度、司法制度,需要有先进的法治设施与技术、精专的法律人才和良好的法学教育等“硬件”,同时它所追求的法治理想与价值,它所遵从的思想指导原则等“软件”也同样重要。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使一切政治组织和国家机关的权力根据法律的要求来行使;运用法律机制确认和实现社会主体的权利和自由,使个人的自由和价值得到法律的确认。所以在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通常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度的制定以及公众对于政府、法治、整个国家法律运作体系的态度和期望。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结合,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法学研究与各学科的互动,是构建社会精神的基础。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推行公民法律社会化教育以及树立社会对于法律的信仰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过硬政法队伍是法治中国建设和平安中国建设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印发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也分别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研究这些规范性文件对法学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包括坚持德法兼修、增强政治意识;培养法学伦理、强化职业操守;增强问题意识、明确实践导向等。  相似文献   

18.
张建 《群众》2023,(2):46-4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科学立法是实现善治的前提。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实践新问题不断出现,立法工作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创新立法形式,加快探索“小快灵”立法,更加精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郭忠 《前沿》2009,(3):138-142
在近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学争议日益多见。本文主要时“权利是否存在冲突”、“法律是否能够信仰”以及“法治是什么”三个比较突出的法学争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争议都是因概念分歧而产生,基本上属于语言运用上的分歧。因此,在学术争议中,应对概念运用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有清晰的认识,并促进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概念运用上尽管我们需要遵循语言的游戏规则,但概念的生命在于使用,我们无法凝固法学概念的准确意义,因此,法学研究才具备了生命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07,(11):4-4
据法制网2007年10月17日载,十七大代表、法学家张文显认为“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政治报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献。从法学和法治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一篇精辟的法治报告,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光辉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