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强 《前沿》2012,(6):72-73
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了近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人格尊重,然而时下中国远未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和关怀,这既有我国长期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又有现代社会各种现实因素的叠加。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人格和人权意识,完善立法、执法和法律适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2.
农村法治化是我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法治建设不完善、普法教育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探析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路径,不断完善农村服务法律体系,构建法律公益服务体系,加强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体不断提高对法治的认识和了解,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人文精神是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以人自身为中心,把人作为评价万事万物的尺度;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的自由、解放、幸福、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集中体现人性尊严、人格魅力、人之良善本性与核心价值的文化精神。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人文性,这是由法治的人文基因和法学的內在品格共同决定的。法治的人文基因与法学专业人才的人文精神法治具有深厚的人文基因,蕴含着丰富  相似文献   

4.
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是在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文明的法律机构、素质优良的法律队伍基础上以文化人的过程。本文分析了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和困境,论述了加快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举措:即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领导干部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完善守法诚信和违法失信奖惩机制,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等。  相似文献   

5.
张晓明 《前沿》2006,2(8):115-117
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描述了法治"表层化"的症状,剖析了法治"表层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消除法治"表层化"的对策.只有坚持贯彻"人文关怀"的法治观,才能使法治早日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才能消除中国法治进程中的"表层化"现象,才能使法治在中国由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广东作为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应当加强其法治建设,为丝路建设提供充分的法治保障。其基本要求是,广东的地方性立法应当符合上位法要求,立足于相应的国际立法和国际交流平台,立足于广东的优势和特色,加强法规的清理与供给。为此应当完善相应外贸、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涉外配套法规,促进贸易、投资、税收便利化;完善自贸区及海洋立法,加强自贸区建设,大力发展广东海洋经济;强化人文交流制度支持,促进民心相通。相对于法律风险的可控性,更应防范丝绸之路沿线不可控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法律修辞作为一门贯穿于法治理论和司法实践之间的能动司法方法,是法律思维的过程再现,也是对法治建设中制度性规则和思维性规则的遵守。修辞方法不仅体现为微观领域的说服技巧,而且也是宏观领域中的论辩活动。在裁判过程中,通过"可接受"的前提选择和"可废止"的形式构建从而实现特定语境中的主体间说服,以"讲法说理"的方式弥补着法官裁判中解释和推理等司法方法的机械被动或价值缺位,从而增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树立起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过程中实现司法裁判的人文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8.
赵嵩 《今日浙江》2006,(10):48-49
加强法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在推进“法治浙江”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法律调整和规范文化领域的整合作用,努力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设文化大省的现有法律支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化法律制度建设的迅速发展,文化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不断出台,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实施,我省加强地方性文化法制建设,积极开展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订工作,逐步推动我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刘永仓 《前沿》2010,(19):66-68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必须把农村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之中,并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动力。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法治环境不完善,法治环境的优化,在外部环境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基层民主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内部环境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法律制度体系、培育农村法治主体、创建良好的执法及司法环境和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0.
我国清官法律文化中的清官品质,包括廉洁自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职业伦理、忠实于法律和执法为民等法治观念,但也可能会强化人治观念、官本位思想等。高校应当建设好校园法治文化环境,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法律实践活动,辩证对待清官法律文化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波 《桂海论丛》2004,20(6):29-31
目前,中国正处在从人治文化走向法治文化的转型期,从法律文化转型的角度来看,公务员应该摒弃权力至上主义,确立法律至上意识;应该摒弃法律虚无主义,全面确立法的功能意识;应该摒弃法律工具主义,全面确立法的价值意识;应该摒弃法外特权观念,强化法的责任意识。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论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修安 《桂海论丛》2009,25(1):104-106,F0003
法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文章试从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出发,针对农村中突出和集中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完善法律机制等对策,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建设与法治进程的推进及加速,都离不开信仰法律、崇尚法律的公民亲身参与和积极投入。但就目前我国社会现实的状况来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理念、法律信仰和法律追求等方面尚存在某些不足与缺失。我国法治的现状还不能最及时、充分、有效地满足广大公民的利益需求,法治还缺少应有的刚性和力度。本文仅对此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作了具体的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我们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法治是必然选择。从近年淮北市司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及成果来看,探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实现路径选择,对丰富民生法治建设理论和推动司法保障民生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袭警案件呈现高发态势,同时具有突发性、暴力性、群体性等特点,给国家法律尊严、社会治安稳定和警察个人权益造成严重威胁。这与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忽视和误解人性化执法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警察在具体执法中应树立人性化理念,同时针对警察在人性化执法中的误区进行反思,对人性化执法进行合理定位,使警察在执法中能有的放矢,从而遏制袭警案件的发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提升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关键在于建构包括基本国情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认知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整体认知在内的多维认知体系,不断提升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完善民族事务治理领导体制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完善包括完备的民族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民族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民族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民族法治保障体系在内的民族事务治理法治体系,不断提升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理念是执法的第一要素,文章提出构建法治中国需要检察机关深入思考自己的法律监督理念,阐述了在推进司法改革中,牢固树立与法治中国相协调的法律监督理念,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对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强司法保障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李洪欣 《桂海论丛》2002,18(3):92-94
在依法治国的方略确定之后 ,宪法至高无上地位的确立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 ,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的组织 ,是维护宪法至上的最主要力量。宪法最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 ,宪法由人民制订是宪法至上性的根本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的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理论 ,宪法至上不仅不会动摇执政党的地位 ,反而会巩固和提高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法治为中国梦夯实正义的基石,能更好地保障人民享受法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法治为中国梦提供权力监管的屏障,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社会风尚;法治为中国梦提供规范力、推动力,并通过法制文化的建设来培养全民的法治思维、法治精神,为中国梦营造理性、有序、安全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