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的非正规性,使这些劳动者往往难以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因此,需要在理念上、制度上和管理上,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新制度的特色应体现广覆盖、低费率、易转移.工会应探讨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权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数据与资料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障是指一种公共福利计划 ,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 ,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 ,对每一国民一生中所遭遇的各种损失给以保障或救助 ,以保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各种公益性服务和津贴制度 ,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国家救济、公共医疗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等内容。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相比较 ,具有以下明显区别。第一 ,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在一定时期只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实行 ,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如我国目前主要在全民所有制职工中实行 ,而…  相似文献   

3.
问:什么是“职工互助合作保障体系”? 答:职工互助合作保障体系是一项职工群众互助合作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它是各级工会组织、动员企业和职工参与的,以实施送温暖工程为载体,以帮困救助、保险互助、促进就业及其它劳动福利事业为基本内容的职工群众性互助合作保障事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新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决定》还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社会、促进生产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待业、失业、养老、医疗、工伤、人寿等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5.
在“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非正规就业者的失业保险权益缺损问题愈发凸显。从现有的法律 规范看,要将失业保险覆盖至非正规就业者,还存在社会性不足对失业保险制度适用范围的限制、多重劳动用 工关系下传统失业保险制度的规制阙如、保费负担与失业保险待遇给付资格和非正规就业者就业特点的错位等 方面的问题。研究建议:根据社会连带理论,失业保险制度应突破劳动关系束缚,发挥其社会性;失业保险适 用范围还应遵循保障需求性原则,分层纳入非正规就业者。在多重劳动用工关系中,非正规就业者不应重复参保, 但每一个用人单位都有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义务,失业保险待遇也应基于全部缴费而定。对于保费负担与待 遇给付资格,则应符合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特点。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呼唤职工互助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呼唤职工互助保险金德云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  相似文献   

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在《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5期撰文认为。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保障的理论及制度。作者对我国建立就业保障理论和制度的迫切性,以及我国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就业保障制度的思路和建议。(一)完善就业保险、失业救济和失业福利制度。一是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提高失业保险金水平;缩短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促使失业人员尽快就业;改革缴费制度,规定缴费基数的上下限。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始于建国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企业改革的深入,这种社会保障制度不但覆盖范围窄,而且在实施几十年后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应该加以改革和完善。以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不断完善社会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意旨在建立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网”,以保证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有机的结合,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以强制性为特征的社会保险制度。工会送温暖是以包括特困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在内的困难职工为受援对象。在其遭遇企业困难、下岗失业或家庭意外时,工会给予基本的生活帮扶和社会救助的一种活动.具有自愿性、辅助性、无偿性和应急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形势下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城镇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非正规就业的特殊性,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引导非正规就业,全面保障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实现体面劳动以及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等,并最终促进就业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迅速崛起,各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相关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发现,由于劳动关系限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维权途径等方面的原因,该群体不仅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对偏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更是明显低于在职职工,而且大都未参加工伤保险,这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研究建议,调整现有劳动关系认定模式、强化顶层法律设计、推动平台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以促进新就业形态人员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2.
妇女作为一个群体,其拥有社会保障资源的情况,是衡量妇女生存和保障情况的重要尺度.调查显示,在1990到2010年的20年中,妇女享有养老和医疗保障情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印证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蓬勃发展,显示出北京市居民分享社会发展的程度.对缺保人群和原因分析表明,需要进一步破解体制和制度因素,认真研究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的缴费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以及人口红利逐步消减,调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1],劳动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因此合理发挥社会保障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以中国31个省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分组回归,并以人均GDP为门槛变量,运用双重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就业的非对称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正向促进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期,标准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收入的降低成为德国劳动法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直指标准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稳定生计的核心功能。与此同时,非典型用工呈现上升趋势,加之老龄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挑战,德国似有告别标准劳动关系及放弃劳动法与社会法规范之象。然而,无固定期限的标准劳动关系不仅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法律关系的命脉,同时也是德国社会法体系的逻辑起点。对德国而言,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如若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劳动关系与巩固社会保障,不仅不应告别标准劳动关系,而且必须由劳动法与社会法保障的标准劳动关系继续发挥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需国家、社会保障和救助的群体,完善残疾人平等保障、就业保障和体育、健康保障,对健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社会结构复杂.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社会保险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框架、方针、目标和任务,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已从长期改革探索走向了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也为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尚不能完全实现保障劳动者经济安全的基本目标,亟须拓展规范空间。 在传统失业保险制度中引入预防失业功能,是进一步实现劳动者经济安全保障的可选路径。劳动法上的解雇保 护制度和传统失业保险制度中部分失业救济的缺失构成引入预防失业功能的现实需求;社会连带和外部性理论 构成其理论基础;《宪法》规定的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条款为其立法依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失业保险引入 预防失业功能,当下应采取部分失业补贴为主、职业技能补贴为辅的形式,将来则可考虑进一步引进行业经验 费率制度。在此基础上,要确立以维护劳动者人性尊严为核心的立法理念,以辅助性和非核心性作为定位规则, 并加强相关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保险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社会保险法的直接的社会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利。社会保险权作为劳动者基本人权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生存权的保障上。劳动者在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中 ,是受益主体 ,更是权利主体。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在一般意义上应该是社会筹集 ,国家、雇主和劳动者都有责任。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 ,应该由政府主管并由政府委托的部门具体运作 ,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应该研究劳动者对于基金管理和使用的介入和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以“被征地后平均每份工作的 持续时间”作为界定就业稳定性的指标,从微观层面研究失地农民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个体 特征方面,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显著,而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等 的影响则不显著;在岗位特征方面,社会保险、单位类型和所属行业对就业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而岗位类型的 影响则不显著。此外,就业创业培训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而征地补偿金、补偿房屋出租等 征地后收入来源则显著降低失地农民的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