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美欧俄三边关系:能否超越地缘政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 ,美欧俄三边关系与冷战时期美苏欧三角关系相比 ,有许多显著的新特点。美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自然成为美欧俄三边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这一关系的性质。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实际上是世界帝国战略 ,受新保守主义理论和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影响最大。它与欧盟和俄罗斯的战略在目标、重点和手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冷战时期 ,美苏欧三角关系的互动模式主要是地缘均势模式 ,“零和”游戏规则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当前美欧俄三边关系互动中 ,虽然还存在地缘政治模式 ,但已出现地缘经济、国际机制、“共赢”等三种新的模式。美欧俄实力的消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将决定三边关系的互动模式。每一对双边关系中将是多种互动模式共存 ,美欧俄三边关系在一些重要领域互动中也是多种模式共存。在今后若干年美欧俄三边关系将处于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2.
王世达 《现代国际关系》2023,(7):124-142+146
近来,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的大国外交出现明显调整,突出表现在巴基斯坦对美和对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巴美俄三角关系从巴美独大、巴俄弱小的绝对不平衡状态转向巴美下滑、巴俄上升的相对动态平衡状态。同时,巴基斯坦对印对华政策虽延续了巴印对抗、巴中友好的主基调,但也呈现出若干新变化与新趋势:虽然巴印关系总体紧张,但巴方积极管控危机,避免矛盾失控而引发战争和冲突;巴方一贯积极维护巴中友好关系,现阶段重点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等务实合作。巴基斯坦本轮大国外交调整缘于内外多重因素:外部首推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同时乌克兰危机起到催化作用;内部主要源于巴领导层发生重大变动,以及国内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挑战,亟需外部尤其是大国支持以改善国内形势。迄今,巴基斯坦的大国外交调整已在全球和地区层面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影响,但限于国际局势、自身战略认知与国情制约,巴方运筹大国关系依然面临结构性挑战。  相似文献   

3.
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国际地缘政治态势 ,认为伊战后国际地缘战略态势发生了四大变化 ,即 :大西洋变宽了、太平洋变窄了、亚太升高了、中国崛起态势更明朗了。文章还在分析美、欧、俄、日等主要战略力量的地缘战略调整的基础上 ,对未来世界地缘战略态势的变化前景进行分析 ,认为今后一二十年 ,大国地缘政治关系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这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关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和2012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之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成为中国政府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新要求,而且得到奥巴马总统、克林顿国务卿等美国政要的积极呼应。本文试图从总结中美关系40年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全面分析中美关系近10年尤其是近3年来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入手,通过对比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美英、美苏、美欧、美日等大国关系,提出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若干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5.
过去几年,中美关系从国际体系内的霸权国家与国际体系外的相对较弱国家之间的关系,演变为国际体系内的守成强国与崛起强国之间的关系。这种变化导致中美关系告别了过去四十余年的"接触—融入"战略框架。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后,两国需要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新的战略稳定框架,以确保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国迄今尚未能形成可以为两国关系实践提供战略指导的新框架与新论述。美国方面出现了以亚太政策代替中国政策等问题;中国方面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概念也未能获得美方很好地理解与接受。因此,过去几年中美关系进入一个缺乏宏观战略共识指引的新时期。这是过去几年中美关系中的竞争面、消极面日益凸显的重要原因。让人鼓舞的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危机管控、全球议题合作等领域,正在以逐案处理的方式,为两国摸索新的利益边界。这种探索或许能够导致中美两国形成新的稳定框架,其产生的"正能量"与中美结构性矛盾自然产生的"负能量"之间的"竞赛"将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系的移动方向。不过,两国领导人的这种尝试未来也将面临美国政治周期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中国的对外战略也深受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从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在中美俄三角关系框架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9):以苏联为共同对手、没有经济联系的中美安全"准同盟";第二阶段(1989~1991):失去了共同对手的、失效的中美"准同盟";第三阶段(1991年12月~2001年9月):经济基础不足的中俄"准准同盟";第四阶段(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至今):中国平行发展与俄美关系,实行"双向合作"战略。中俄之间"准准结盟"关系主要体现在地区与国际事务合作、军事关系和部分政治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结成反美联盟。中美经贸、文化、知识联系非常密切,但政治、军事互信水平不高,也不可能形成G2集团。由于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国内利益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中国平行发展与俄、美的关系,双向合作,良性互动,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从"战略经济"来看,无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响应、境内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能源供给1,俄罗斯对中国都有着重要意义,但其财政能力、经济体制以及对中亚地缘政治经济之警戒等因素对上述事项形成了潜在的制约和阻碍;从"战略军事"来看,急剧增进的俄罗斯角色是其对华之军事意义,但亦有着间接且深远的负面影响,即中美在西太平洋军备竞赛的相应加剧和来自美国及其军事同盟国的疑虑;从"战略地缘"来看,俄罗斯作为重大战略和外交伙伴所产生的重要助力,增强了中国的地缘战略能力,但相应也会损及中国与美欧的关系,潜在地增添中亚、东欧国家的对华不满与担忧,中国由此亦有可能被俄罗斯拖入与自身利益关系甚少的重大国际纠葛和风险。  相似文献   

8.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体系正经历着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后危机时代,国际体系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新兴大国群体崛起,传统大国趋向衰落,国际战略力量分化重组,多极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美力量对比发生此消彼长的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大国关系趋向缓和,全球和地区地缘对抗色彩淡化;国际秩序酝酿结构性调整,中国面临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9.
后苏联空间是伴随苏联解体出现的一个单独的地缘政治区域,呈现出"一大多小""一强多弱"结构.在俄罗斯主导下,各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和军事上建立了紧密联系.该地区构成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和战略发展空间,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传统利益区"和"切身利益区",对俄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同时美欧对后苏联空间的介入与影响日益增强,极大恶化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使俄在该地区的政策实施受到掣肘.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积极发展以俄罗斯为主导的依靠独联体、俄白联盟国家、集体安全条约及欧亚经济联盟等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积极推动地区一体化建设.尽管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后苏联空间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先方向这一原则不会改变.后苏联空间是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0.
夏立平 《和平与发展》2012,(2):9-14,70,77,80
奥巴马政府调整美国亚太战略,将美国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东亚地区。其主要特点:一是高调宣示"重返亚洲";二是通过加强与盟友关系和建立加入多边组织以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三是加强美国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四是争取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权;五是在地缘战略上以南海问题形成联盟。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将受到经济上力不从心、以军事力量为主要手段支撑其亚太领导地位作用有限等因素的制约。但奥巴马政府调整美国亚太战略将使东亚地区特别是南海地区形势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的调整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东亚政策的调整是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方面。调整的内容包括,巩固与东亚盟国的关系,重视发展与东盟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而调整与中国政策的关系,无疑是美国东亚政策的核心。奥巴马政府对东亚政策的调整给中国外交政策带来了挑战,但如果处理得当,机遇明显大于挑战:美国东亚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中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实践和规则的制定;为中美合作创造拓展更多的领域、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也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China-U.S. relations maintained a continued and steady growth accompanied with some positive and substantial changes during the 8-year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China-U. S. relations are faced with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t a time whe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continues to worsen and neo-liberalism is beginning to have a hold over the diplomatic ideas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3.
王郦久 《和平与发展》2012,(1):16-19,67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美俄三边关系进入以合作为主的新阶段。在普京重新出任总统后,美俄能否在欧洲反导问题上形成共识,将成为影响美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中美俄三边关系将会是各国在争取自身战略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妥协,将彼此间的竞争控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基于美国实力相对衰弱、俄中实力上升、解决全球性和地区问题上需要合作等因素,三国关系仍可能以继续保持建设性合作的基本态势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U.S. firms are outsourcing more and more of their core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to companies in lower-cost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However, U.S. policymakers and businesspeople often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among outsourcing, corporat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U.S.-Chinese geo-economic and strategic relations. U.S. companies often must surrender key technologies to Chinese partners and suppliers in order to gain access to the Chinese market. This knowledge transfer helps spawn Chinese rivals that are likely eventually to compete with foreign companies in the global market. This article considers some of th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outsourcing o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on U.S. competitiveness and national strategy.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源远流长,进入21世纪,中拉关系的快速发展备受瞩目。在越来越密切的中拉关系中,有许多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尤其是美国因素。新世纪中拉关系的迅速升温牵动着美国的神经,本文通过回顾并分析中拉关系、美拉关系10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美国因素在中拉关系中的影响力,从而尝试找出更好地处理中、美、拉三者互动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Over the past 50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the scope of India studies in China's IR research has been broadened and the new areas of studies are being explored. The research agenda of India studies has already extended to the areas like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security,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ir impact on both bilater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is situation, the focuses of India studies in China's IR research can be mainly identified as follows: reviews on India'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analysis on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foreign policy; Sino-Indian relations; India's relations with so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owever, even though many fresh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India studies, the India studies in China's IR research still lag far behind the study of other important countries like the U.S., UK, Russia and Japan, and mor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will face in the coming future.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India probably will not make China and India close friends, but it definitely will help to prevent them from becoming fierce enemies.  相似文献   

17.
Soft power, like so much else in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 is asymmetrical and freighted with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and U.S.-China relations. For China, soft power largely serves—or strives—to reduce alarm (or at least reaction) among other states concerned about China's new-found hard power or, perhaps more realistically, the hard power that China's economic rise can underwrite. Much of the value for Beijing of soft power is—and is likely to remain for quite some time—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reducing the likelihood that other states will react to China's rising hard power in ways that could threaten China's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8.
The controversial Chávez government has complicated Sino- U.S. relations. However, China's presence in Venezuela does not pose a threat to U.S. national security,and, in the near future, confront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ver Venezuela is unlikely.  相似文献   

19.
陶文钊 《和平与发展》2012,(1):32-36,68,69
2011年国际局势中的许多事态对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形成新的挑战。西亚北非的动荡和变局可能导致中东地缘政治版图重新绘制,对美国未来的中东外交必将带来许多变数;美国一巴基斯坦之间发生的事态可能对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战略及南亚战略提出新的挑战;巴勒斯坦不顾美国阻挠申请加入联合国,使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面临新的考验。这些挑战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发酵,对美国全球战略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对奥巴马政府"-3前高调进行的“重返亚洲”形成牵制。  相似文献   

20.
Ronald J. 《Orbis》2006,50(4):691-707
Current tens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have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 though histor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good old days were not perfect either.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history of U.S.-European relations and concludes that they have always been complex, as neither Americans nor Europeans have been sure how an integrated Europe would fit into an Atlantic partnership. It concludes that the future of the West depends on Europeans’ developing on their own a clearer vision of the concrete shape and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